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钙钛矿体材料的合成及量子点光转换膜制备论文

钙钛矿体材料的合成及量子点光转换膜制备论文

2

2025-08-11 17:51:2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钙钛矿材料因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和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LED)、光探测器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钙钛矿体材料的多种合成方法,并详细介绍了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的制备技术。

  摘要:钙钛矿材料因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和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LED)、光探测器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钙钛矿体材料的多种合成方法,并详细介绍了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的制备技术。通过对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高能球磨法以及热注射法等合成方法的探讨,为钙钛矿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全面视角。同时,结合量子点光转换膜的原位制备技术和应用实例,展示了钙钛矿量子点在提升显示器件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


  关键词:钙钛矿体材料;化学合成;量子点光转换膜;材料制备


  0引言


  钙钛矿材料,作为一类拥有ABX3型晶体结构的化合物,近年来在材料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类材料中,A位通常由半径较大的阳离子占据,如铯、甲胺等;而B位则是半径较小的过渡金属阳离子,如铅、锡等;X位则是卤素阴离子,如氯、溴、碘。这种独特的晶体结构为钙钛矿材料带来了一系列优异的光电性能,包括高载流子迁移率、长载流子扩散长度以及可调的带隙等。这些特性使得钙钛矿材料在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钙钛矿量子点因其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而备受瞩目。量子尺寸效应使得钙钛矿量子点具有与传统钙钛矿材料不同的光电性质,而表面效应则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化可能性。因此,钙钛矿量子点在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1]。


  1钙钛矿体材料的合成方法


  钙钛矿体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电子、光学、催化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为了获得高质量的钙钛矿体材料,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合成方法。以下将对几种主要的合成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5bf22c832151892c319cac52595c01f.png

  1.1固相反应法


  固相反应法,作为一种经典的无机材料合成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高温条件促进固体原料之间的直接化学反应,从而制备出目标产物。在钙钛矿材料的合成领域,固相反应法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尤其适用于合成ABO3型钙钛矿结构氧化物。以La2O3、SrCO3、MnO2等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下的固相反应,可以成功地合成出如La 1-x SrxMnO3(LSM)等具有特定功能的阴极材料。这一方法的显著优点在于其工艺流程相对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然而,固相反应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如反应温度高、能耗大,以及产物粒度分布不均匀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某些对材料性能要求较高的领域的应用[2]。


  1.2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作为一种基于溶液化学的湿化学合成方法,在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该方法通过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的水解和缩聚反应,巧妙地形成溶胶,再经过干燥、煅烧等一系列后续处理步骤,最终得到目标产物。溶胶-凝胶法在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中具有诸多优点,如产物纯度高、粒度分布均匀、合成温度低等,这使得它成为制备高性能钙钛矿材料的得力助手。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几乎可以用来制备任何组分的六角晶系的钙钛矿结构晶体材料,并且能够严格控制化学计量比,易于实现高纯化。然而,溶胶-凝胶法也并非尽善尽美,其原料成本较高,且工艺过程相对复杂,处理过程中还存在收缩量大、残留小孔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应用的难度和挑战。


  1.3水热合成法


  水热合成法是一种在高温高压封闭体系的水溶液(或蒸汽等流体)环境中合成材料的方法,经过分离和后处理,可以得到所需产物。这种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对材料的晶化度、粒度和形貌进行精确的控制合成,从而制备出超细、无团聚或少团聚的材料。在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中,水热合成法优势明显,能够生长出单晶球形核壳材料等具有特殊结构的钙钛矿材料。然而,这种方法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包括温度、压力、时间、浓度以及酸碱度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精确地控制和调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水热合成法并不适用于对水敏感的初始材料的制备,因为高温高压的水溶液环境可能会对这些材料造成破坏[3]。


  1.4高能球磨法


  高能球磨法是一种高效的粉体处理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振动,使介质对粉体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这一过程中,粉体被粉碎成纳米级粒子,同时,球磨机高速旋转时所产生的巨大能量,还能促使固体物质粒子间发生化学反应。高能球磨法的显著优势在于,它无需高温烧结步骤,就能直接获得具有钙钛矿结构的多种复合氧化物。这一特性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分散度,使高能球磨法成为获得高分散体系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对设备和工艺的要求较高,操作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此外,在球磨过程中,还可能不慎引入杂质,影响产品的纯度。


  1.5热注射法


  热注射法最初用于CdSe量子点胶体合成,后被广泛应用于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该方法通过快速注入高温前驱体溶液,使反应物迅速成核并生长为量子点。热注射法合成的钙钛矿量子点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和良好的分散性,但反应条件严格、工艺复杂,难以大规模生产。


  1.6配体辅助再沉淀合成法(LARP)


  LARP法,即配体辅助再沉淀合成法,是一种巧妙利用钙钛矿材料的聚集特性和离子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再沉淀过程来合成钙钛矿量子点的方法。此方法因其简单通用而备受青睐,广泛应用于卤化物钙钛矿量子点及其他纳米结构的合成。LARP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制备的钙钛矿量子点不仅具有较高的量子产率,还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这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尤为重要的是,LARP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为钙钛矿量子点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方法的出现,无疑为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4]。


  2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的制备技术


  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作为一种先进的材料,在显示器件和光伏电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制备出高质量的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制备技术。以下将对几种主要的制备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2.1原位制备技术


  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的原位制备技术是一种直接且有效的制备方法,其核心在于精确控制各个制备步骤以获得高质量的薄膜。首先,制备前驱体溶液是关键步骤之一。需要将钙钛矿量子点、聚合物基质和有机溶剂按照特定的比例和顺序混合,并通过充分的搅拌或超声波处理,确保量子点在溶液中的均匀分散。这一步骤对于后续薄膜的均匀性和量子点的分布至关重要。其次,将前驱体溶液涂覆到选定的基底上。涂覆方法可以根据基底材料和形状的不同而选择旋涂、喷涂或刮涂等方式。在涂覆过程中,要控制涂覆速度和厚度,以确保薄膜的均匀性和一致性。再次,进行真空干燥处理。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有机溶剂快速挥发,同时使聚合物基质逐渐结晶定型[5]。在干燥过程中,需要控制干燥温度和时间,以避免量子点的聚集和薄膜的龟裂等问题。最后,随着残余有机溶剂的进一步挥发,钙钛矿组分在聚合物基质中达到临界形核浓度,形核与生长迅速完成。这一过程中,量子点开始形成并生长成钙钛矿结构,最终形成绿色透明的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通过精确控制形核和生长的速度,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量子点薄膜,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


  2.2超声波喷涂技术


  超声波喷涂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制备技术,特别适用于量子点薄膜的快速、高通量制备。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实现量子点溶液的均匀雾化和喷涂。该技术通过超声波振动将量子点溶液雾化成微小液滴,这些液滴具有均一的尺寸和分布,为后续形成均匀的量子点薄膜奠定了基础。在喷涂过程中,液滴被均匀地喷涂到基底上,通过控制喷涂速度和距离,可以实现薄膜厚度的精确调控。超声波喷涂技术具有多个显著优点。首先,操作简单方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和高超的操作技能。其次,成膜均匀致密,由于液滴的均一性和喷涂的精确性,所制备的量子点薄膜具有出色的均匀性和致密性。再次,该技术还具有高效率的特点,适用于大面积量子点薄膜的制备,能够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在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的制备中,超声波喷涂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量子点溶液的精确喷涂和薄膜的快速形成,为制备高性能的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最后,该技术还具有可扩展性,可以通过调整喷涂参数和溶液配方,进一步优化薄膜的性能和结构[6]。


  2.3电场辅助沉积技术


  电场辅助沉积技术是一种创新的薄膜制备技术,特别适用于带电量子点的精确操控和定位沉积。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电场作用,引导带电量子点向极性相反的电极聚集,进而形成均匀的量子点薄膜。首先,在电场辅助沉积过程中,需要将可离子化的配体修饰的量子点分散在极性溶剂中,以形成静电稳定的量子点溶液。这一步骤确保了量子点在溶液中的均匀分散和稳定性,为后续的电场操控奠定了基础。其次,将导电基板浸入量子点溶液中,并在导电基板和量子点溶液之间施加一定的电压。在电场的作用下,量子点带有的离子型配体会发生电离,使量子点带上电荷。随后,带电荷的量子点会受到电场的引导,向极性相反的电极移动并聚集成膜。再次,通过精确调整电场强度、通电时间和量子点浓度等参数,可以实现对薄膜性能的精确控制。例如,可以调整薄膜的厚度、表面粗糙度和折射率等关键性能指标,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最后,电场辅助沉积技术具有制备过程可控、薄膜性能优异等优点,为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对量子点的精确定位和操控,为制备高性能、高质量的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电场辅助沉积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2.4挤出成型技术


  挤出成型技术是一种高效、连续的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制备方法,特别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该技术将含有钙钛矿前驱体材料与胶膜高分子材料的混合物通过挤出机进行挤出成型,形成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在挤出过程中,混合物在挤出机内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使得钙钛矿前驱体材料与胶膜高分子材料充分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均匀的量子点分布。同时,挤出机头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制,以实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的连续生产。挤出成型技术制备的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可连续生产、成本低廉等优点,且所制备的胶膜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适用于光伏电池等领域。该技术有望实现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进一步推动其在光伏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相信挤出成型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7]。

fbb06b69fb8cdef57f90d48caa4f78d.png

  3应用实例


  3.1显示器件


  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在显示器件领域的应用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传统的显示技术,如LED和LCD,虽然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它们的色域和发光效率仍有待提升。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集成到LED或LCD背光模组中,可以显著提升显示器件的色域和发光效率。这是因为钙钛矿量子点具有出色的光学性能,能够吸收并转换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使其产生更广泛、更鲜艳的颜色。例如,采用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的LCD背光模组,其色域可以从72%NTSC提升至131%NTSC,这意味着显示器件能够展现更多、更丰富的颜色,显著提升彩色显示效果。此外,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还可以提高显示器件的发光效率。由于钙钛矿量子点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它们能够将更多的光能转化为电能,从而提高显示器件的亮度和对比度。这使得采用钙钛矿量子点光转换膜的显示器件在视觉效果上更加出色,为用户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体验。


  3.2光伏电池


  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在光伏电池领域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光伏电池是一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光电转换效率的高低。而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的应用,可以为光伏电池带来显著的性能提升。通过将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应用于晶硅电池表面,可以将紫外光转换为硅电池能高效利用的可见光。这是因为钙钛矿量子点具有出色的光转换性能,能够将紫外光吸收并转换为可见光波段的光线,从而增强光伏电池的光谱响应度。同时,由于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的应用,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研究表明,采用钙钛矿量子点转光胶膜的晶硅电池效率可提升3%以上,这对于光伏电池的性能提升来说是一个显著的进步。


  4结语


  钙钛矿体材料及其量子点光转换膜的制备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光电器件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目前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毒性以及大规模生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未来,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创新,钙钛矿材料及其量子点光转换膜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基础研究,推动钙钛矿材料的产业化进程,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群,宣玉凤,冯铭竹,等.量子点膜制备及亮度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8):90-92.


  [2]张泰玮,胡坤,李国彬,等.超声法制备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量子点研究进展[J].光电工程,2024(4):21-23.


  [3]邹淼.90μm超薄透明木材量子点光转换薄膜制备技术研究[J].中国人造板,2022(4):33-35.


  [4]秦丽丽,冯煜东,董茂进,等.量子点膜用高阻隔膜制备技术研究进展[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21(1):45-47.


  [5]董晓菲,李祥高,印寿根,等.Ⅰ-Ⅲ-Ⅵ量子点光物理和电子性能及其发光二极管应用(英文)[J].Science China(Materials),2024,67(9):2737-2748.


  [6]季洪雷,程尚君,李鹏飞,等.量子点背光液晶显示技术的亥姆霍兹-科尔劳施效应[J].中国光学,2022(1):56-58.


  [7]季洪雷,陈乃军,王代青,等.Mini-LED背光技术在电视产品应用中的进展和挑战[J].液晶与显示,2021(7):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