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2025-08-06 16:31:1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为了提升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章探讨当前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预算编制不准确、经费使用监管机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及绩效评价体系欠缺等问题。
[摘要]为了提升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文章探讨当前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预算编制不准确、经费使用监管机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及绩效评价体系欠缺等问题,并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机制、完善经费使用监管制度、优化资金配置及构建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策略。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改善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现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管理水平。
[关键词]科研经费管理;预算编制;资金使用效率
0引言
科技创新是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制造企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对于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健全科研绩效管理机制[1]。然而,当前制造企业在科研经费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1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
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呈现出投入规模大、资金流向复杂、管控难度大等特点。一方面,制造业研发活动通常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同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核心部件研制等工作,且不同技术领域的研发节奏、资金强度差异显著,对资金规模、拨付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研发项目投入动辄过亿元。另一方面,制造业研发链条长、环节多,涵盖设计、试制、测试、工艺优化等诸多阶段,资金需求呈现多点发散态势,且不同阶段的资金使用进度差异较大,很难做到精准控制[2]。此外,制造业研发过程动态多变,可能出现技术路线变更、研发材料短缺、测试结果不及预期等情况,导致资金需求发生变化,原有预算执行受阻。部分研发活动还涉及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单位的合作,需要统筹协调各方资金,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以上特点使得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着预算编制不准确、执行偏差大、监控力度难以匹配、绩效评价困难等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制造企业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预算编制依据不充分、测算方法简单等问题,导致科研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新材料研发项目为例,项目预算编制需要考虑材料配方研发、性能测试、工艺优化等多个环节的资金需求,同时需要估算设备购置、人员培训等费用支出。然而,在实践中,不少企业在编制研发预算时往往基于历史经验简单估算,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同时,对于跨年度项目,未能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胀因素,导致预算失真[3]。此外,在预算编制的动态调整方面,一些企业对研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重视度不足,预算调整不及时、不到位,影响研发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原材料价格波动大,如果企业在预算编制时对相关风险估计不足,未设置合理的预算调整机制,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研发项目被迫中止。
2.2经费使用监管机制不完善
制造企业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机制不完善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短板。在高端装备研制过程中,由于涉及机械、电子、材料、控制等多个学科,研发活动呈现出多团队协作、多环节并行的复杂态势,而现有的经费管理制度却难以实现对研发各环节的精细化管控和实时监督。以智能制造装备的数控系统开发为例,其涵盖了硬件选型、软件架构设计、运动控制算法优化、可靠性测试等诸多环节,不同团队在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差异显著,缺乏统一的预算编制规范和动态的执行监控机制,导致资金使用“碎片化”现象突出,部门间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时有发生。在新材料研发领域,高端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不同材料体系的研发节奏和资金强度差异巨大,而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分项目、分阶段、分团队的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不同项目间经费使用随意、低效的问题依然普遍。
2.3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低
制造企业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普遍不高,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以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研发为例,由于缺乏精确的成本测算和控制手段,在谐波齿轮、RV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加工过程中,材料采购、加工试错等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激光熔覆、3D打印等先进制造工艺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试制成本,但也对企业的资金使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企业对研发项目缺乏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立项论证不充分,对技术路线选择和风险把控不够审慎,导致资金投入与产出不匹配、资金使用绩效不佳等问题。在特种机器人研制领域,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且产品技术指标要求高,如果没有做好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盲目投资,就极易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4]。此外,由于缺乏对标先进企业的成本控制意识,制造企业在研发设备购置、人员招聘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论证和审核,导致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2.4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欠缺
科研经费投入产出评价是衡量企业创新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据笔者多年工作观察,国内多数制造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评估研发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以船舶发动机高压燃油泵研制项目为例,须综合考虑喷射压力、流量、稳定性等技术指标,以及产品成本、市场竞争力等经济指标,但实践中往往存在指标设置不全面、权重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无法客观评价项目绩效。在半导体芯片制造领域,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且技术迭代速度快,如果没有动态评价机制,就难以实时了解研发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容易导致决策偏差。部分企业对研发项目的评价流于形式,仅注重申报材料的完备性,忽视了研发过程管理和成果转化绩效,使得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浮于表面。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平台化研发涉及多个核心部件,需要建立包括投入产出比、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成果应用等在内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一些企业尚未完全树立“以奖代补”的资金投入理念,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激励和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
3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对策
3.1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机制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机制,制造企业需要从全面预算管理理念出发,优化预算编制的各项基础工作。在新材料研发项目立项阶段,应广泛开展市场调研,深入分析材料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生产工艺路线选择等关键技术问题,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各项预算编制事项。例如,针对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材料,需要重点论证成分配比、熔炼工艺、热处理规范等参数,并据此测算高温电阻炉、等离子熔炼炉、真空热处理炉等关键设备的采购预算。在预算编制的组织方式上,应建立研发、采购、生产、财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预算编制机制,促进部门间充分沟通,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对于跨年度项目,应合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运用现金流折现、完工百分比等方法编制全周期预算,并根据项目进展实施滚动预算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技术路线变更、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因素,应建立弹性预算机制,设置合理的预算调整权限和审批流程,确保预算动态优化。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研发中,钕铁硼永磁材料、硅钢片等原材料价格若出现大幅波动,需要及时调整相关预算。同时,应加强预算编制的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等手段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夯实研发项目高质量实施的资金基础。
3.2完善经费使用监管制度与流程
为强化制造企业科研经费使用监管,应从制度建设、流程优化、信息化手段等方面综合施策。针对复杂研发项目涉及环节多、协作方多的特点,亟须建立健全分阶段、分团队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例如,在智能制造装备数控系统开发过程中,可分别针对硬件选型、软件架构设计、运动控制算法优化、可靠性测试等环节,制定差异化的预算编制规范和资金拨付进度要求,明确相关团队在各阶段的资金使用权限和审批流程,确保研发链条有序衔接。在新材料研发领域,应结合高端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不同材料体系的研发规律,精准设置里程碑节点,动态调整各节点资金投放强度,避免前期大量投入而后期资金短缺的失衡现象。同时,要运用信息化手段赋能科研经费监管,建设集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绩效评价于一体的管理系统[5]。通过电子化审批、移动化报销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便捷性。运用大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技术,实现科研项目的全流程透明化管控,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应强化科研经费使用的内外部监督,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大失信违规行为查处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通过系统完善经费监管制度与流程,可有效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行为,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3.3优化资金配置并提高使用效率
制造企业应着力优化科研项目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特种机器人等领域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企业要加强立项论证,审慎选择技术路线,把控研发风险,避免盲目投资导致资金使用低效。在关键核心零部件攻关中,可采用联合攻关、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等机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享研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在谐波齿轮、RV减速器研制过程中,可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建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平台,借助激光熔覆、3D打印等先进制造工艺开展联合攻关,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试错成本。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中,应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将材料成本、工艺成本、能耗成本等纳入综合评估,选择最优配比方案,提高资金投入产出水平。对研发设备的采购与使用,要严格论证审核,优先采购国产化设备,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率[6]。同时,要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完善立项评审、过程监控、验收考核等管理制度,建立“闭环”的项目管理体系,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的精细化管控,切实提升资金效能。
3.4构建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制造企业亟须构建完善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破解当前评价体系欠缺导致的研发绩效评估难题。传统的研发项目评价往往局限于研发进度、技术指标等单一维度,忽视了成本控制、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多元评价视角。例如,在船舶发动机高压燃油泵、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等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中,单纯关注喷射压力、流量等技术参数的达标情况,难以准确评判项目的综合效益。企业应从制度、流程、方法等方面系统设计,构建涵盖研发投入产出、人才团队建设、成果转化应用等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因地制宜地设置指标权重,形成科学规范的评价量化标准。针对半导体芯片制造等技术迭代速度快、研发周期长的行业,还应建立动态评价机制,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产业政策变化等实施滚动评价和持续改进。在指标设计中,可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平衡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兼顾共性指标和特色指标,彰显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实施中,要严格评价流程,完善数据采集、问题诊断、结果反馈等环节,确保评价全过程的规范性。通过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既能准确评估已有项目投资效益,也能为后续研发立项提供决策参考,进而引导科研经费的精准投放、高效使用,切实推动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4结束语
通过对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归纳出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首先,完善预算编制机制,确保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次,优化经费使用监管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后,构建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动态评估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效果。未来,制造企业应进一步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推动资源配置的精细化与高效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环境。这将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桑盛远.煤机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分析与优化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24(13):85-88.
[2]娄文妍.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分析[J].商业观察,2022(23):85-88.
[3]杜诗琪.基于业财融合的转制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2.
[4]郝景飞.装备制造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2(1):166-168.
[5]陈会航,张虎翼,邓文星.创新型制造企业“三位一体”科研课题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21(3):454-460.
[6]许吉健.火力发电厂电力继电保护故障的检测与维修技术[J].中国高新科技,2022(11):5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