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的影响论文

2025-07-28 16:04: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重塑物流行业发展格局,成为推动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的影响特征,对加快物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重塑物流行业发展格局,成为推动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的影响特征,对加快物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当前,数字经济赋能使物流运营体现出智能化转型特性,提升了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促进了物流服务场景多元化发展。然而,智慧物流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数据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因此,应在深入把握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加快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机制等举措,为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探索可持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数字化转型;发展影响
党的二*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为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环节,物流业正经历数字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数字经济赋能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通过数据要素、算法模型和平台体系重构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变革过程。智慧物流发展是在数字经济赋能作用下,物流业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升级的创新发展过程。两者的互动关系体现为:数字经济赋能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重构三个维度,推动智慧物流在运营效率、资源配置、服务创新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的影响特征,探索数字经济助推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向,对于提升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发展指引和决策参考。
1数字经济赋能对智慧物流发展的影响特征
“十四五”期间不仅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是推动智慧物流创新升级的关键阶段。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主要体现在运营模式、资源配置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结合我国物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对智慧物流发展的影响特征,可为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供实践依据。
1.1推动物流运营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正在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1]。智慧物流作为传统物流业数字化转型的高级形态,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现代产业体系效率。数字经济赋能正推动传统物流向智慧物流跨越发展。一是物流企业业务流程实现智能升级。传统人工操作向智慧化运营转变,仓储管理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货物存取的智能调度和自动补货预警,精准预测库存需求,运输调度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动态路径优化和多车协同调度,提升车辆配载效率,订单处理实现数据化转型,物流运营的精准度和自动化水平显著增强。二是物流作业过程可视化。物流企业的监控能力、跟踪能力和预警能力全面增强,车辆运行状态通过智能系统实现全程监控与预警,运力调配更加准确,货物配送轨迹实时感知,运输风险有效降低,仓储库存变化动态监测,库存管理更加科学,物流运营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大幅提高。
1.2物流资源整合程度提升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智慧物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建设进程。当前,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赋能突破了传统物流空间、时间和组织的限制,重塑了物流资源配置方式,推动智慧物流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是物流信息资源整合程度提升。智慧物流平台汇聚了海量的供需信息、路线信息和价格信息,智能物流平台通过实时数据交互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和智能匹配,运力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规模化协同效应持续增强,物流链条的协同性明显增强。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资源联动性增强。智慧物流园区、智慧仓储节点、智慧配送网点等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仓储资源使用效率持续提升,运输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配送节点协同能力明显增强,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显著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2]。
1.3物流服务场景多元化
智慧物流发展要在坚持服务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念基础上,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作用推动物流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数字经济赋能不仅重塑了传统物流服务边界,更拓展了智慧物流服务的发展空间。一是服务类型多样化。智慧物流突破传统仓储运输配送的单一模式,衍生出供应链金融、智能仓配、冷链宅配、跨境物流等特色服务,服务模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并带动新型商业模式涌现,服务内容从单一运输仓储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延伸,推动上下游企业深度协同与产业链优化,服务价值从操作型向咨询型升级驱动产业链条优化,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二是服务场景泛在化。智慧物流打破了传统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社区物流、商贸物流、工业物流、农村物流等多元应用场景,服务节点由集中型向分布式转变推动服务下沉,服务范围从局部性向全域性拓展带动区域协同,服务覆盖范围由特定领域向普惠化延伸促进价值共享,物流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增强。
2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数字经济赋能是当前影响最深远的物流业发展趋势,智慧物流转型已成为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的运营模式发生显著变革。在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的转型进程中,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数据标准化程度不足、企业转型意愿不强等因素,限制了智慧物流的发展。
2.1智慧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要以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支撑,构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智慧园区等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打造全链条数字化运营能力。但是,目前智慧物流发展陷入了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配套能力不协调等基础性困境,制约了数字经济赋能效果的发挥。一方面,智慧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不足,智能化仓储设备、自动化分拣系统、智慧物流园区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偏低,传统物流设施升级改造进程缓慢,智能化装卸设备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协同集成不足,影响物流节点作业效率,自动化分拣设备部署滞后制约处理能力,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进度缓慢限制协同效应,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物流运营效率提升的瓶颈。另一方面,智慧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存在短板,物联网感知设备部署不足,5G网络覆盖不全,边缘计算节点布局不合理,物联网感知终端覆盖不足影响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带宽不足制约信息实时性,计算处理节点缺乏降低响应速度,制约了物流资源的整合效能和服务场景创新。
2.2物流数据标准化程度不足
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是推动物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在物流行业信息系统复杂、参与主体众多、业务类型多样的大环境下,物流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共享机制缺失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数字经济赋能效果的发挥[3]。一方面,物流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制约了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掘。智慧物流数据涵盖运输、仓储、配送等多个环节,需要构建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体系。但当前物流企业采用的数据采集标准不一致,导致数据质量不稳定,数据结构差异显著,数据采集标准存在差异,难以实现数据互通和深度应用,影响了物流资源整合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物流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阻碍了数据要素的流通应用。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但目前物流行业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规则,各企业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数据权属界定不清,数据安全保护不足,致使数据要素难以高效流通,制约了物流服务场景的创新拓展。
2.3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不强
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的关键环节,需要在信息系统建设、智能设备部署、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投入,且存在转型周期长、见效较慢的特点。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加上缺乏清晰的转型路径规划和配套措施支持,影响了数字经济赋能效果的发挥。一方面,物流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企业囿于传统经营思维,对数字技术应用持观望态度,对智慧物流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对转型投入收益认识模糊,且担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特别是在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方面存在顾虑,导致数字化改造推进缓慢,物流运营数字化水平提升受阻,影响了物流运营效率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受到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制约,数字化转型成本压力大,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应用能力欠缺,数字化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加之缺乏系统的转型规划和清晰的发展路径,使得数字化转型往往停留在表层的信息化建设层面,企业间信息壁垒难以打破,资源整合能力难以提升,制约了智慧物流的创新发展进程。
3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的优化路径
2023年,《“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目标。面对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的新要求,物流行业需立足数字化转型整体布局,推进智慧物流创新升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数据标准、强化转型激励三项路径,探索数字经济赋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3.1加快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企业是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也是数字经济赋能转型的关键载体。应依托“政企协同”发展框架,由政府主导规划,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通过资源整合、要素匹配和协同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系统完善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体系[4]。其一,加快物流硬件设施智能化改造。政府部门制定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通过财*补贴、用地支持和金融扶持等方式,引导物流企业对传统仓储设施进行数字化升级,推动智能分拣设备、自动化装卸系统的规模化部署,支持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和传统物流园区改造升级,打造区域物流节点枢纽,提升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其二,完善物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大5G网络在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节点等重点场景的覆盖力度,优化布局边缘计算节点,构建高速稳定的物流数据传输网络,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可靠的网络支撑和数据保障。其三,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部署。鼓励物流企业加大物联网终端设备投入,在车辆运输、仓储管理、配送作业等环节部署温湿度传感器、RFID设备、智能视频等智能感知设备,建设物流资源数字孪生系统,构建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网络,实现物流全链条的智能化监测和精准管控。
3.2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
在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的发展进程中,要充分利用物流行业在供应链数据、运营数据、客户数据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能力,遵循标准化、安全性和实用性导向,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构建数据采集标准、数据共享机制和标准应用支撑体系,推动智慧物流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与价值创造。其一,构建统一的物流数据采集规范。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合行业协会、标准化机构和重点企业,制定涵盖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数据采集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格式规范、接口协议和质量要求,健全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完善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数据采集、清洗和验证的标准流程,为物流数据的互联互通奠定基础。其二,健全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制定物流数据分类分级标准和安全保护规范,明确数据权属界定和使用规则,建立数据共享定价机制和多层次收益分配机制,搭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构建全链条数据溯源体系,完善数据安全防护机制,推动物流企业间数据要素的安全高效流通。其三,完善数据标准应用支撑体系。建立数据标准符合性评估机制,开发标准化数据接口工具包,提供常态化的标准实施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建设区域性标准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标准化应用中的深度整合,形成数据采集标准在物流企业间的广泛应用。
3.3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机制
物流企业转型基础薄弱,数字化改造成本压力大,创新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导致数字经济赋能转型的推进难度较大。为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物流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以降本增效和能力提升为导向,以“扶持与激励并重”为核心,推动物流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其一,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资金保障。设立智慧物流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给予全方位支持,包括设备购置补贴、系统开发支持、转型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等,针对中小物流企业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推出智慧物流专项债券,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压力[5]。其二,强化人才培育支持,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建立物流行业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支持校企联合开展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组织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培训,引导企业设立首席数字官,设立数字化人才引进专项补贴,提供人才住房保障支持,搭建技术创新共享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人才引进补贴和培训经费资助,提升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其三,构建转型引导机制,优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环境。建立智慧物流企业评价体系,设立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完善转型咨询服务机制,组建智慧物流产业联盟,开展智慧物流创新竞赛,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企业间协同创新网络,提供转型诊断和解决方案,通过示范带动和服务引导,形成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
[参考文献]
[1]钟梦圆.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发展的影响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24,19(05):45-47.
[2]薛冰欣,陈敏.数字经济赋能下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低碳转型路径研究[J].价格月刊,2024(03):79-88.
[3]孙兴钰.数字经济赋能智慧物流高质量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24,47(06):73-75.
[4]梁鹏,李宁宇.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理论机制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2(03):13-15.
[5]程宇嫣.数字经济视域下智慧物流发展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11):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