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双循环新发展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论文

双循环新发展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论文

2

2025-07-28 16:53:00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中聚焦双循环新发展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首先,概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次,论述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再次,分析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痛点,最后,提出双循环新发展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旨在提升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效率。

  【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的发展备受瞩目。文中聚焦双循环新发展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首先,概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次,论述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的必要性,再次,分析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痛点,最后,提出双循环新发展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旨在提升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效率,从而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等物资冷链物流通畅性,促使海南经济在双循环格局中借助冷链物流实现新突破。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基于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运而生,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战略指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海南自贸港凭借地理位置、产业优势、政策支持实现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海南供销农产品冷链物流专项规划(2023-2035)》等政策文件,为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丰富的农业资源促使海南农产品贸易蓬勃发展,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是双循环的内在要求,通过完善冷链物流助力海南融入国内外市场。因此,研究双循环新发展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具有重要价值,能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迈向新高度。


  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概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潜力,也能促进国内经济循环,这样可以促进各类要素的有效集聚,真正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其中,国内大循环涵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关键着力点是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完善市场体系[1]。同时,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这样能推动我国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好地实现国内国际经济良性互动,进而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塑造新优势。

05a98e49a8109602c6f32e1a9c81533.png

  2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的必要性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海南自贸港有着独特的热带气候,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产品产量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例如,在2018-2022年间,海南省水果产量从431.73万吨攀升至563.47万吨,蔬菜产量从566.77万吨增长到605.43万吨[2]。因此,强大的冷链物流体系亟待构建,以保证生鲜农产品在存储与运输过程中的良好品质,进而顺利进入市场流通环节,增强海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从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角度来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无论是国内市场的高效运作,还是国际经贸往来都需要获得现代化物流体系支持。而冷链物流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到市场消费之间的紧密连接,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保值增值,是海南自贸港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流通网络的重要基础[3]。


  3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痛点分析


  3.1基础设施短板


  海南自贸港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尽管人均冷库保有量略超全国均值,但现存冷库大多在2000年前后建设,多数传统冷库信息化管理缺失,不能满足多样化冷链产品的仓储需求。针对高端水果等一些对温湿度要求较高的冷链运输产品,常常因为环境波动导致品质受损,影响市场销售。同时,冷链运输工具严重短缺,平均每万人拥有营运性冷藏车数量远低于实际业务所需。大部分冷藏车未装备先进的跟踪定位系统,也没有安装全程温度监控设备,这样就不能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冷链稳定性[4],导致在生鲜农产品运输旺季,大量农产品只能采用简易的“冰块+棉被”的方式运输,存在高达20%的在途腐损率,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经济效益。此外,田间预冷库数量极为有限,已建成的田间冷库存在空置率较高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在采摘后的“最先一公里”无法得到有效预冷保鲜,成为制约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瓶颈。


  3.2标准体系困境


  当前,虽然我国冷链物流标准数量已达385项之多,涵盖基础设施等方面,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一方面,标准的管理归口分散,各个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未能获得有效的协调,出现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等问题[5]。企业在面对数量繁杂且存在明显冲突的标准体系时无所适从,这样就很难按照标准执行冷链操作流程。另一方面,部分冷链标准未充分考虑国际接轨问题。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应该关注国内外标准之间的差异,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国际贸易标准,产品在进出口环节频繁遭遇阻碍。尤其是在包装标识、冷链运输温度要求、检验检疫流程等方面,没有与国际通行标准保持一致,导致海南的冷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难以顺利流通。


  3.3人才短缺困境


  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行业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但实际情况是当前存在人才短缺困境。海南高校冷链物流专业建设严重滞后,仅有少数院校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中开设选修课程,不利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深度掌握冷链物流知识,更加缺乏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专业认知。同时,尽管海南自贸港建设吸引大量人才,但受到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影响,未能有效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冷链物流人才。人才匮乏导致冷链物流行业在技术创新等方面进展缓慢,这样就不能满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需求,进而制约行业发展。


  3.4信息化程度局限


  就目前情况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一定进展,但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海南省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和“海南省冷链物流公共服务数字平台”是海南自贸港两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虽然在部分功能上有所建树,但不能实现对冷链物流全程的精准监管。其中,“海南省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存在冷链设备温度监控、行动轨迹变化监控、异常情况有效警报等缺陷,这样就不能给冷链物流过程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海南省冷链物流公共服务数字平台”搭建时间比较短,目前在市场中的应用程度不高,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其整合资源与优化物流流程的作用。除常规生鲜农产品领域外,药品等也对温度条件有着严格要求,但海南冷链物流在全流程信息化监管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没有借助大数据、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实现冷链物流资源的高效配置,这样就不能满足市场对冷链物流透明度的需求,制约了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的现代化发展。


  3.5供应链体系缺陷


  海南自贸港冷链供应链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制约了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首先,原材料预冷环节存在果蔬在采摘后未能接受有效的预冷处理就直接装车运输的现象,导致这些果蔬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新陈代谢加快,大幅度提升腐损率,进而降低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其次,冷链仓储环节存在冷库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不能维持稳定的冷库温度环境,导致频繁出现温度变化对产品品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以海鲜产品存储为例,细微的温度变化都可能影响海鲜新鲜度,甚至出现变质无法食用的情况。最后,整个冷链供应链运行机制陈旧,信息传递不通畅,冷链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全流程冷链监控体系的缺失,导致难以及时发现冷链运输中的问题,影响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从而制约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4双循环新发展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4.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该加大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冷库升级改造项目。政府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可以通过PPP模式吸引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化智慧冷库,积极提升冷库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对冷库温湿度的精准调控。其次,针对企业购置冷链运输车辆的行为,政府应该给予购置补贴与税收优惠,在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基础上有效增加冷藏车数量。同时,推动冷链运输车辆的技术升级,应该强制冷链车安装先进的跟踪定位系统以及全程温度监控设备,这样能保证冷链运输过程的可追溯性。最后,规划布局建设一批高效节能的田头预冷库,在先进预冷技术支持下降低能源消耗。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采摘后的预冷保鲜能力,减少“最先一公里”的品质损耗,以此构建完善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911f242707d3e537319cc0db18de402.png

  4.2完善标准化体系


  首先,应该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组成的海南省冷链物流标准统一管理委员会,全面梳理现行的385项冷链标准,深入研究标准之间的交叉点,思考标准之间的矛盾之处。通过召开研讨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统筹协调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修订、执行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执行细则,从而增强标准之间的协同性。其次,积极与国际冷链标准组织开展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际最新标准动态。可以邀请国际专家指导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保证冷链标准在术语、技术指标、检验检疫程序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促使海南生鲜农产品更好地流向国际市场。最后,重视加强对冷链物流企业的标准宣贯培训工作。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等活动向企业管理人员、一线员工详细解读冷链物流标准的具体内容,清晰讲解执行要求。同时,建立标准执行监督检查机制,通过社会招聘等方式组建专门的监督执法队伍,不定期抽查企业的冷链操作,公开曝光违反标准的企业,以此提升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的标准化水平。


  4.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人才短缺困境,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借助海南自贸港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制定特殊人才引进计划,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为冷链物流高端人才提供安家费、子女教育优惠政策、科研启动资金等支持。与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引进渠道,吸引具有丰富国际冷链物流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来海南发展,推动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其次,积极推动海南本地高校加强冷链物流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合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4.4推进信息化发展


  首先,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的研发投入。针对当前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情况,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对“海南省冷链食品可信追溯平台”进行深度升级改造,优化“海南省冷链物流公共服务数字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存储、分析冷链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深入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价值,为企业制定决策方案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例如,企业在分析不同季节冷链运输数据之后优化运输路线,分析不同产品冷链运输数据优化配送计划,这样能有效降低冷链运输成本。其次,合理引入物联网技术,在冷链设备、运输车辆、仓储设施等环节安装传感器,在传感器支持下实时采集温度、湿度、位置等信息。需要借助5G网络高速传输功能保证冷链物流数据及时反馈到信息平台,借助区*链技术保证冷链物流信息的真实性,进而实现对冷链物流全流程的动态监控。


  5结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深入剖析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清晰认识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筑牢冷链物流的物质根基,完善标准化体系可以增强市场的规范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能为行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健全供应链体系可以保障冷链物流的稳定性。通过综合实施这些策略,有望突破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的现有瓶颈,促使冷链物流体系更好地服务本地产业,促进农产品等物资的高效流通,进而推动海南自贸港在双循环格局中成为重要的物流枢纽。

 [参考文献]


  [1]李芸嘉,李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商论,2024(5):98-101.


  [2]李华,李运强,林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海南自贸港冷链物流发展痛点研究[J].中国商论,2024,33(21):113-116.

       [3]李华,李芸嘉,郭灿,赵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海南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4(7):48-51.


  [4]黎珂韵.自贸港视域下针对海南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22):51-54.


  [5]靳廉洁,孙颖,陈正勇,刘长俭.“十四五”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下我国水运发展思路[J].水运工程,2022(12):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