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论文

2025-07-21 16:50:5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源于科技创新的交叉融合,同时也是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数字化转型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源于科技创新的交叉融合,同时也是马*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数字化转型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阐述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的基础上,探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分析吉林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吉林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
0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关键性技术的突破,还需要能够充分运用新质生产工具、产生创新生产价值的人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重构职业教育生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可以通过价值重塑、关系重构和系统变革促进各主体的高效协同。因此,有必要探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其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的路径。
1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在深刻认识和领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面向未来发展而提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特色。
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一种伴随着技术领域的革命性飞跃、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重组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刻转型与升级而涌现的高度现代化的生产力质态,具有要素配置优、产业体系新、创新驱动快、数字赋能强、人力配置准等关键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2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关键一环,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步骤。目前,教育数字化正掀起一股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新潮流,催生了数字教育的新模式,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这一趋势既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育的革新与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是职业教育模式、方式方法和教育价值的根本性变革[1],重点强调职业教育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构[2]。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力量,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改造,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推进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进而塑造一个系统性、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新生态。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应对社会经济需求的多样性,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还可以提高教育的灵活性与适应性[3]。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发展方向。
3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以破解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为核心,积极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新质生产力这一高度现代化的生产力质态的出现,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1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方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保持同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和岗位不断涌现,职业教育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以满足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4-5]。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重构专业教学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2技术驱动与生产力跃迁
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往往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正是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从而培养出适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第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了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在数字化背景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传统生产力要素得到了显著提升和改造。例如,通过数字化培训,劳动者能够掌握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数字技术也促进了生产资料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提升生产效能。
3.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数字化背景下,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职业教育通过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和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可以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数字化手段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市场动态,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为产业发展支撑力的提升提供途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6]。为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面向数字化时代的共识性发展战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吉林省的数字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并与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浪潮)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电子商务、农村电商以及跨境电商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吉林省的数字化发展势头较好,但是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数字产业化基础薄弱,产业数字化能力不足,表现为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人才集聚水平较低,数字生态系统仍处于构造阶段,以平台型生态企业为支撑的数字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共享经济平台相对较少,龙头企业中属于新兴产业的企业相对较少,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明显。为此,吉林省数字经济发展急需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其提供原动力。
国家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驱动力,这一战略定位深刻反映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及其当前发展情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吉林省高质量发展、实现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产业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数十年历史的汽车、轨道客车制造业,日渐崛起的风光发电、碳纤维、卫星遥感、生物医药,代表未来的氢能、储能等发展方向。这些吉林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产业方向,将在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下形成强大的新质生产力,谱写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吉林省在教育资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如吉林省大部分高校面向全产业链办学,拥有相对完整的学科链;吉林省研究型大学关于国际学术前沿的研究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7];吉林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一系列的优势,为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先导。此外,吉林省数字经济发展正处于强基赋能与优化治理并行的关键阶段,需要稳扎稳打,稳固第二个数字化转型的台阶,积蓄能量占领第三个数字化改革的台阶。这些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吉林省大院、大所、大校、大企的支持,也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4吉林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4.1强化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吉林省也不例外,如部分学校曾经的“优势专业”“王牌专业”,由于“历史悠久”,在进行专业调整时会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导致其难以为新专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因此,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态势与时代要求,从人才供给的适用性、经济发展的需求性等角度出发,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进行变革,使专业设置与新质产业发展相匹配。此外,还应加强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在以经济发展所需专业为核心的基础上,以全产业链发展需要为依托,强化专业群的建设,通过优化组合、个性化组合,强化专业发展的横向性和复合性,推动专业“组团”式发展,以最大限度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要素支持。人才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智力来源,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培养与之相符、能够充分运用新的生产工具、产生创新生产价值的新质人才。职业教育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理念、方向和内涵,从跨界融合的角度促进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增值。为此,职业教育可以将机械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和工业工程类等各学科知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知识进行融合教学,让学生掌握新型产业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知识和工业软件等新型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产业适应力。
4.3提升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质量和效果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跟岗访学、顶岗实践、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实教学能力,并引进优质企业的工匠师傅、技术人员等组建混编的“双师”队伍,以此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其由知识单一传授者向知识串联者、共同学习者、教学工匠和交流专家转变。
其次,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课堂传授和实训方式,利用数字孪生、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等技术实现虚实共生的实训场景,建构更加立体、灵活的“融合精准型”教学场景,让学生对生产制造全环节进行仿真推演和协同交互,提高技能操作的高精度和智能化水平。
最后,应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材选用上,应选用能够将互联网资源、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生产一线技术等高度融合,适用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形态教材。还可以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完备的实训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4.4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相关机构应制定政策鼓励政、校、企多方联动,打造职业教育合作长效机制与平台,推动职业院校与新兴产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产教融合和资源集聚的效应最大化。
4.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为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水平,可以加强数字政策与战略对话,开展新理念、新战略、新标准等专题交流,以弥合数字鸿沟。此外,还应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内外合作网络建设,共同推动全球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5结束语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通过强化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加强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外,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水平和质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108-117.
[2]朱*全,杨磊.职业教育高考制度的历史逻辑与伦理向度[J].高等教育研究,2022(5):45-54.
[3]杨成明,周潜,韩锡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逻辑、研究框架与推进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3(2):64-71,91.
[4]金波,郑永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7):97-102.
[5]宋田田,沈琳.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阻碍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2):14-20.
[6]闫志利,王淑慧.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7):3-10.
[7]邓晖,陈鹏,周世祥.锻造新质生产力,东北高校何为[N].光明日报,2023-10-1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