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研究论文

2025-07-09 15:02:1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需要基于审计的角度基础上来进行科研项目账户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应用,深入地剖析其中所涉及的财务状况以及应用内容,及时地判断出不合理的内容和建议,实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对应经费管理的科学指导和规划。
摘要: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不断增长和发展,我国的经济财政方面也处于一个不断加速的状态,在很多的行业领域范围内都需要大量的科研技术投入,因此国家财政部门对很多的相关行业内部的补贴收入也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对于项目的专项资金而言,属于国家对社会保障服务部分以及对应的公共事业发展所设立的具备特殊用途的资金范围。此部分的资金主要是进行财政项目的研究,因此需要基于项目自身的实际财政资金财务管理的基础需求来作为基本的内容,实现对项目的科学技术规划以及经费的合理化利用。基于此,需要基于审计的角度基础上来进行科研项目账户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应用,深入地剖析其中所涉及的财务状况以及应用内容,及时地判断出不合理的内容和建议,实现对科技计划项目以及对应经费管理的科学指导和规划。
关键词:新形势;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管理
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形势状态下,科技专项资金在我国财政投入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实现对科研的研发、成果的转化以及技术的改造等多个方面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构造内容当中,资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可持续支撑,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以及进步的过程当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的大环境背景下,科研项目的专项资金得到了不断地增加,然而对于资金的管理以及多方面的使用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在此种情况下,需要确保相关的科研项目得到顺利有效地运行,在科技专项资金的科学化管控基础上对其相关涉及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整改和优化,确保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一、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要求
(一)总体要求和管理规范
首先,需要将法人责任制度落实到位,实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全方位建立健全,其内部还需要建立起对应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根据相关涉及的科研经费的管理要求来实现其资金的及时更新。其次,对于科研项目的专项资金而言,对于单位内部的财务系统,需要实现科研项目资金的包含,利用会计审核的方式实现对资金方面的专项审核计算,基于实际的项目具体需求来进行对应资产做好相应的资产管理。再次,还需要进行单位内部自身科研财务助理岗位的设置,以此来进行项目专项预算的管理和制订,最终产生的形成性评价报告当中,涉及经费的报销和项目综合效益的分析,利用两者来完成专业化的服务内容。最后,对自身内部而言,需要进行财务报销管理方式手段的改进,实现经费报销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此种方式手段下对单位内部的财务报销实际呈现出的服务水平可以起到一个极大的提升作用,对科研人员所产生的负担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1]。
(二)项目预算的科目类型
对于我国的财政科研项目,其中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属于两个主要的内容和部分,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在进行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作所构成的费用和内容,包含了设备业务以及劳务等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业务费用方面,其中包含多项内容,存在支出和产出的部分,如加工费以及肥料费等方面的支出,劳务费用主要指的是劳务费用以及相关的专家咨询费用。对于其中涉及的间接费用,需要对管理费用所产生的补偿进行研究,如项目日常应用到的绩效奖励等[2]。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一)预算管理不到位
在科研事业单位当中,科技专项出现了资金预算管理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实现资金配置方面的优化,确保科研相关的内容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在此种模式下也属于一种相对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但是在现阶段的范围内,科研单位存在预算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主要是内部的思想意识较为缺乏,因此相关涉及的项目预算编制方面的详细程度有所欠缺,在实际的执行环节当中和初步的预算环节中会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单位进行预算的过程当中,其规划的部分需要达到一个合理的状态,且对科技专项的资金进行高效化应用,以此来达到预算编制的目的,但是部分的科研事业单位进行科研专项预算资金申请的过程中,在申报部分存在盲目申报的现象,因此偏向于简略的预算编制申报,欠缺精准性。
在很多的单位内,由于对项目的申报数量较为侧重,对应的项目申报金额也就巨大,且处于虚增的状态,因此对科技专项资金进行预算申报的时候申报人员一般都为单位内部科研人员,也就是说科研人员占据主体地位,对于项目活动当中所占据的比重需要不断地增强。还需注意的是,申报项目的科研人员不具备专业的预算编制知识,需要利用财务专业化人才来进行财务工作范畴的预算资金编制。由科研人员进行预算编制的情况下会出现以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主要是缺乏对应的预算管理和财务内容知识;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的知识也较为缺乏,从而财务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协同化也就有所缺失,直接造成了预算编制方面的问题。因此,通过对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部分单位偏向于实际的支出部分,对于预算部分的管理较为忽略,从而在预算和实际的支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了预算控制偏向于形式部分,降低了科技专项资金的最终使用效率,在专项资金方面呈现的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发挥[3]。
(二)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
基于科研单位的角度对自身所存在的财务制度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部分科研单位存在财务制度相对匮乏的情况,从而科技专项资金方面涉及的管理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内容,导致资金方面的最终应用效率也有一定的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在国家层面出具了有关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以及对应的资金的应用方式,但是在具体的执行方面进行分析,各个科研事业单位在科技专项资金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主要分为多个角度维度的问题,其中缺乏对科技专项资金的独立化核算应用,也就是款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在资金方面的应用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加上科技专项资金方面存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因此涉及的相关会计科目准确度不足,从而最终产生的核算结果也就不准确。同时,在科技专项资金方面存在随意挤占的问题,甚至于挪用专项资金,从而对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对于科技专项资金的管控和应用缺乏有效的监督
部分科研单位的管理控制力度,项目自身的立项和拨款部分纳入到较为重要的部分内,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项目后期的验收以及监督没有高度重视,从而产生忽略现象。进行应用专项资金的过程当中,单位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可以采取多角度的监督措施,利用连续性的检查和经常性的监督明确资金的去向。但是在科技专项资金的实际监督工作当中进行分析可以得出,部分单位没有设置对应的审计科室或者专业的内部财务审计人员,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缺失专业的审计人员,因此对于企业内部的科技专项资金方面的监督也就缺乏科学性。对于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在一定的时间节点范围内都需要进行专项的科研资金的审计批阅,此种审计属于日常的监督审计无法代替的操作和功能。在实际的科研项目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专项资金获取之后对项目展开一个动态的实时监督,确保资金的流转过程可以和项目的自身所吻合,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相对缺乏,也就对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不能进行问题和风险的有效规避。此外,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设置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安排管理人员来做出专业化管控,及时地处理项目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风险,比如,项目立项、课题汇报、结题以及项目资料管理等。在这个过程当中,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对科研项目各项费用支出进行合理的监督和全面地管控,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存在项目资金的不规范管理。
三、科研事业单位优化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管理的策略
在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经济体制制度基础上,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涉及的科技专项资金的定制需要和当前阶段的需求相吻合,其中管理和使用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进行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的管控需要基于自身的制度基础上完成,因此需要确保制度和财务体系的完善,应用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做好监督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优化项目预算管理
在现阶段的科技专项资金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实现思维角度的不断提升,以此来对预算编制进行合理化的判断和分析,不断的优化专项资金的利用程度。在具体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专项资金申报的前期阶段就需要基于实际情况来进行科研报告的出具,做好立项内容的审批和完善,报备相关的管理部门之后就可以展开项目内容的形式化申报[4]。在科研管理部门内,还需要针对项目来进行严格审核,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避免风险和问题的产生,及时地做出相关处罚。对于实际的预算编制,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精准化地评估出项目所需要的费用和实际支出,以此来做到精确合理。
(二)建立健全资金的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审核行为
科研事业单位需构建“制度约束+技术赋能”双维监管体系,确保资金管理合规高效。第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框架。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制定《科研经费全流程管理细则》,明确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费用报销(差旅费按《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属地化调整)、结题审计等环节标准。例如,设备购置费超过10万元需附三方比价单,会议费报销须提供议程、签到表及费用明细。第二,建立分级审批与制衡机制。推行“项目负责人初审-财务专员复审-分管领导终审”三级审核流程,通过OA系统固化审批节点,杜绝“一支笔”专断;同步实施会计人员垂直管理,财务主管由上级单位派驻,定期轮岗(每3年一次)以避免利益关联。第三,强化专项资金核算。在财务系统中增设“科研项目经费”专项科目,下设“直接费用(设备费/材料费)”“间接费用(管理费/绩效支出)”二级科目,按项目编号独立核算,确保“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第四,严控原始凭证审核。财务人员须核验票据“四性”——真实性(税务平台查验发票)、完整性(支出事由、验收单、合同缺一不可)、合法性(排除娱乐场所发票)、关联性(与科研任务书预算匹配),并引入区块链电子票据查重系统,2023年试点单位问题票据率下降76%。第五,构建数字化监督网络。部署“智慧财务中台”,实现预算执行动态预警(如设备费超支80%自动冻结支付)、科研项目“穿透式”审计(可追溯至原始凭证影像),相关数据对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可溯[5]。
(三)落实日常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
在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应用方面需要不断地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科研项目的专项资金应用效益可以得到最大化实现,实现资金应用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提升。资金的主要管理介质属于科研项目自身,作为科研项目需要展开合理化的监督,确保资金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和全方位的应用,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也需要了解项目的全方位具体情况内容,及时地调整和优化科研项目,避免出现不一致不吻合的现象。与此同时,还需要最大限度地确保科研专项经费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利用审计小组的方式来严格且定期地审查其资金应用情况,避免不规范以及不合理的情况出现[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下,科技创新的事业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应用,因此作为国家而言,对科研项目专项资金方面的具体应用属于一个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问题内容,因此科技的创新在不断的推动过程当中,可以实现科研项目相关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基于此,相关的科研事业单位需要着重科学地管理好科技专项资金方面涉及的资金问题,实现资金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和促进,确保科技创新可以顺利地进行和维护。
参考文献
[1]齐雁虹,周宇.科研事业单位专项管理的风险点与风险控制策略——以改善科研条件专项资金项目为例[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2(4):34-37+47.
[2]任艳.基于审计视角的科研项目财政专项资金财务管理研究[J].技术与市场,2022,29(9):190-192.
[3]户润榕,叶凯.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与控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3):103-105
[4]曾瑞勇,黄志成,何姣.企业专项资金专账核算实务探析[J].会计师,2022(13):121-124.
[5]袁加荣.企业科研项目政府补助专项资金管理优化对策研究[J].财富生活,2020(24):168-169.
[6]吴婷.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问题研究[J].纳税,2018,12(30):218+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