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现代化视角下建设广西边疆进出口集散中心对策研究论文

2025-05-05 10:33:2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中国与东盟已连续三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广西作为与东盟陆海相邻的边疆民族地区,处在面向东盟开放的最前沿阵地,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广西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进出口集散中心进一步扩大开放。由于广西在建设边疆进出口集散中心过程中同时存在优势与瓶颈,故以产业链现代化为切入视角,分别从信息产业链、园区产业链、物流产业链、跨境产业链现代化等方面提出进出口集散中心建设背景下广西产业链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摘要:中国与东盟已连续三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广西作为与东盟陆海相邻的边疆民族地区,处在面向东盟开放的最前沿阵地,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广西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可以通过打造进出口集散中心进一步扩大开放。由于广西在建设边疆进出口集散中心过程中同时存在优势与瓶颈,故以产业链现代化为切入视角,分别从信息产业链、园区产业链、物流产业链、跨境产业链现代化等方面提出进出口集散中心建设背景下广西产业链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现代化;进口贸易;进出口集散中心
一、进出口集散中心一般概述
(一)基本概念与功能定位
进出口集散中心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旨在通过集中管理、分拨和分销进口货物来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这些中心通常处于战略性位置或位于国际贸易港口,便于与全球供应链相连,它们规模巨大,不仅提供商品的贮存和配送功能,还涉及仓储、报关、支付和其他相关服务,以满足商品进口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进出口集散中心作为现代物流和贸易的关键枢纽,负责协调和处理进口货物的所有物流事务,并提供集中的仓储设施,以确保货物的安全存储和管理。其通过集中的仓储和配送系统,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物流效率,以确保货物按时到达目标市场,进一步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进出口集散中心通过集中管理和分配货物,为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协调和衔接的机会,减少了信息传递和物流环节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然而,面临不断增长的挑战和持续变化的外部贸易环境,进出口集散中心亦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以求保持其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进出口集散中心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的进出口集散中心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发展,作为全球贸易中的关键节点,这些集散中心在推动我国进口贸易增长、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合肥经开区已获批中部唯一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将建成中部最大进口商品批零集散地;温州市亦加快推进浙南闽北赣东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上海也将继续支持打造虹桥进口商品集散地。
南宁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2024年以来南宁市不断深化面向东盟的中药材贸易合作,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广西进出口中药材供应商大会在南宁举办,广西进出口中药材贸易中心、广西进口中药材备案管理服务中心在南宁揭牌。同时,广西也在不断加速发展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面向全国、联动东盟的进出口中药材贸易中心。未来,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大对进口贸易的重视,进出口集散中心的建设将遍地开花,进而为中国经济的攀升提供强大支持。
二、建设广西边疆进出口集散中心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深化广西与东盟贸易合作关系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非常旺盛,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商品供应之间形成了有效的对接和优势互补关系[1]。在广西对外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进出口集散中心扩大对东盟产品的进口,不仅能增强东盟各国对中国贸易的信心,也能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系[2]。同时,促进优势行业的自由贸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增加从发展中国家和顺差对象大国进口,对促进双边外贸易基本平衡具有重要作用[3]。
(二)有效提升广西边疆地区人民生活质量
1.带来消费者福利的提升
其中包括需求效应和价格效应。需求效应指进口新的产品种类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还可以培育新兴行业的国内市场[4]。价格效应是指通过进口贸易带来的商品价格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竞争和企业效率提升,从而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且价格更低的商品。随着进出口集散中心的建设进口产品种类会增加,一国进口产品的价格指数会下降,从而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进口商品选择,并享受到价格下降的福利。同时,进口贸易的自由化促使更多企业进入市场,激发地区内的竞争效应,这种竞争一定程度上会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带来消费者福利的提升。此外,扩大进口有利于繁荣国内消费市场,增进国民福利,并且能有效助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我国营商环境、促使企业提高创新和经营效率等[5]。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主动扩大进口能有效增加供给、刺激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实施扩大进口战略时存在的问题[6]。
2.扩大劳动力市场就业规模
由于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以及出口市场扩张效应,若国内生产环节与进口产品的关系是互补的,扩大进口将扩大就业规模,对于蕴含国外先进技术的进口产品,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进口中的学习效应能提升生产率水平,企业通过进口更多、更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不仅能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还能扩大出口规模,服务于国外消费者,从而带动边疆地区就业的增加,提升边疆地区居民的人均产值和生活水平。
(三)有效增强广西边疆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1.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首先,通过进出口集散中心的建设扩大进口,企业能获取更多、更新、质量更好的中间投入品,这些投入品可以与国内投入品形成互补或替代国内质量较差的投入品,这种替代和互补作用能够促使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实现所谓的“水平效应”。其次,进口产品中蕴含着更为先进的技术,企业通过学习和吸收这些先进技术,从而促进自主创新并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实现所谓的“学习效应”。此外,进口竞争会激发企业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7]。企业会积极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来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或者生产更多样化的产品以赢得市场份额[8]。在进口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会逐步增加“核心”产品的生产,而减少或放弃“边缘”产品,这种企业内部资源重新配置的效应将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2.促进国内国际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对高品质、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国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学者通过量化分析发现中国扩大进口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居民福利的提高、贸易的增长都有益[9]。通过建设边疆进出口集散中心,增加边疆民族地区进口,拓展了消费者享受来自东盟优质产品的渠道,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和经济的增长。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提升自身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发展。与此同时,边疆民族地区企业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投资和合作项目的推动,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互利共赢。
三、广西推进建设边疆进出口集散中心的优势与瓶颈
(一)基础优势
1.广西与东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在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新通道中,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合作机制,实现了物流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匹配。在打造对东盟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上,广西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面向东盟的大宗特色商品交易,支持在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间形成更加高效便利的国际产业链合作关系[10]。此外,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已连续成功举办19届,形成了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的“南宁渠道”[11]。广西还拥有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文莱—广西经济走廊、南宁临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众多国家级战略性开放平台,为RCEP规则高质量落地实施提供了良好载体,RCEP的生效也为广西发展多边经贸合作关系、拓展进出口集散中心贸易合作渠道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
2.北部湾港运作效率不断提升
2022年,北部湾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02.08万标箱,同比增长16.78%;完成货物吞吐量37 134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钦州港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40.7万标箱,同比增长16.9%。自2022年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功投产运营以来,其系统设备及生产组织持续优化,作业效率稳步提升,船时效率提升152.6%以上,泊位效率提升218.8%,船舶保班率达100%。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建设的主力军,北部湾港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云计算等新一代创新技术,加速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赋能北部湾港智慧绿色转型升级,全力助推港口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为建设边疆进出口集散中心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二)发展瓶颈
1.泛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合力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包括了大部分东盟国家以及中国的沿海省份和城市,但这些地区市场环境存在差异,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部分地区产业在资源的流通和利用上水平较低,地区间的进出口贸易产业链难以形成合力。尽管在国家政策的牵引和支持下地区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加强,但合作机制、合作范围和领域的不够明确等使得泛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链的松散性体现出来,泛北部湾经济区各国之间、各城市和省份之间的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水平不足,这导致广西的进出口集散中心建设发展效率较低。
2.广西-东盟产业园与产业链集聚水平不足
广西边疆进出口集散中心应当建立在产业链和产业园区的核心枢纽位置,广西有很多产业园区与东盟开展了合作项目,但由于北部湾沿海城市区位、资源相似而导致的产业同质化竞争,以及南宁市对广西区内高端生产要素的虹吸效应,导致钦州市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目前,钦州中马产业园启动区内路网虽基本建成,但产业项目大多处于在建、待建状态,产业基础薄弱。由于产业园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且园区没有形成明显集聚效应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产业园的发展,且产业园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上缺乏大型企业带动,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无法有效推动广西建设边疆进出口集散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四、产业链现代化视角下建设广西进出口集散中心的策略建议
(一)加速广西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推动广西进出口集散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
信息产业链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有效提升进出口贸易集散中心的工作效率,在我国数字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广西进出口集散中心应加速建立专门用于收集、整理和发布有关东盟产品进口信息的数字化平台,为进出口商提供包括商品目录、价格信息、质量标准、进口手续等内容的便捷信息查询和交流平台。并通过加强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信息快速反馈和有效客户对接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进口商品进行准确的标识和追踪,提高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以及物流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分析,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决策和运营优化。
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传递,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接口标准,以便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研发部门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传递,让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到最新的物流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此外,平台还应与海关总署、铁道部等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平台的联网,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提升进出口物流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完善广西园区产业链现代化布局,推动进出口集散中心大宗商品贸易发展
推动大宗商品跨境市场交易产业链建设,做强进出口汽车、红酒、肉类等专业进出口贸易中心,努力构建立足广西、服务全国、面向东盟的境内境外互通的综合品类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做大做强南宁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平台,在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开展保税仓储监管区块链应用试点,推进广西-东盟物流园区产业链现代化规划布局,打造进出口商品物流集散枢纽。同时,结合广西自身的基础条件以及各物流园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各物流园区的优势,根据各园区所依托的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合理规划物流园区的功能,将广西南宁物流园区定位为农副产品进出口集散中心,将广西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区针对机电及机械器具、汽摩零部件、轻工纺织等领域的进出口进行重点发展。钦州、防城港、北海等沿海地区加强关服务。
(三)加速物流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进出口集散中心贸易流动性
为了实现广西进出口集散中心的贸易流动性,广西需要不断提升国内国际海港、空港和铁路产业链的连通性,提升流通基础设施承载力。发挥钦州市和平陆运河的贸易口岸和通道作用,加强北部湾城市群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航空和水运口岸复合型枢纽建设,提高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之间的连通性。完善重点经贸合作区、物流园区和基地网络,加强海空港枢纽物流设施和多式联运能力建设,建设连接国内外的现代物流大通道[12]。同时,广西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完善进出口集散中心现代物流服务功能,加速物流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为进口商品的流通和分销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广西可以通过建立现代化多式联运的物流通道,整合海、陆、空等不同运输方式,形成立体化物流产业链,并加强与各大物流公司和运输企业的合作,建立现代化物流运输网络,以实现货物的快速、安全、可靠运输。
(四)推动跨境产业链升级,加强进出口集散中心跨境合作
在区域协同创新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推动广西进出口集散中心成为广西与东盟贸易往来的关键节点,广西应依托平陆运河以及钦州港、防城港两大港区的水运优势,推动东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率先在进出口集散中心落地,并推动跨境产业链升级,不断将广西进出口集散中心建设发展为北部湾地区进出口交易市场的核心枢纽。在区域合作和服务方面,广西应积极与东盟国家展开区域合作,共同推动现代化跨境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并进一步通过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协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通关便利化等方面的合作,优化跨境物流环境和流程。在此之上不断加强运输安全、货物追踪、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支持,通过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跨境产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带动广西各市进出口集散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1]冯晓玲,王玉荣,赵鹏鹏.东盟贸易位次提升:原因分析与前景展望[J].国际贸易,2020(9):76-82.
[2]郑琳,臧新.中国与东盟五国的贸易竞争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制造业分行业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21(9):27-30.
[3]杨正位.扩大进口的国际经验和对策[J].国际贸易,2011(3):10-13.
[4]钱学锋,裴婷.新时期扩大进口的理论思考[J].国际贸易,2019(1):12-17.
[5]顾学明.扩大进口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主动选择[N].经济日报,2018-05-18(4).
[6]王海峰.主动扩大进口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J].紫光阁,2018(5):23-24
[7]钱学锋,范冬梅,黄汉民.进口竞争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加成[J].世界经济,2016,39(3):71-94.
[8]裴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9.
[9]李春顶,郎永峰,何传添.中国扩大进口战略的经济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21(2):23-41.
[10]国务院关于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5):6-28.
[11]钟春云,陈晓君.借力东博会,“南宁渠道”联动世界[J].当代广西,2021(18):34-35.
[12]张娟,沈玉良.发挥国际进口博览会效应,持续扩大我国进口[J].国际贸易,2018(10):45-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