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三相测试技术光纤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

2025-04-22 11:32:27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基于不同温度的腐蚀液对光纤的腐蚀速度不同的机理,设计四种变温化学腐蚀法制备光纤探针,对每种方法制备的光纤探针的性能进行对比。经过对比确定制作光纤探针的最佳条件,即HF浓度为40%时,有机液厚度5 mm,光纤插入深度3 mm,温度20℃,腐蚀10 min;温度40℃,腐蚀43 min。将制作好的探针用于流化床气泡大小的测定,与原探针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无论是气泡直径随气速变化的结果,还是气含率和气泡频率随气速变化的结果,新旧探针均有类似的趋势,结果表明此方法可行。
摘要:文章基于不同温度的腐蚀液对光纤的腐蚀速度不同的机理,设计四种变温化学腐蚀法制备光纤探针,对每种方法制备的光纤探针的性能进行对比。经过对比确定制作光纤探针的最佳条件,即HF浓度为40%时,有机液厚度5 mm,光纤插入深度3 mm,温度20℃,腐蚀10 min;温度40℃,腐蚀43 min。将制作好的探针用于流化床气泡大小的测定,与原探针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无论是气泡直径随气速变化的结果,还是气含率和气泡频率随气速变化的结果,新旧探针均有类似的趋势,结果表明此方法可行。
关键词:化学腐蚀法;光纤探针;流化床;气含率;气泡频率
0引言
三相测试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和医疗领域的测试方法。在工业领域中,三相测试技术可以监控检测设备的工作状态,例如检测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情况,以及检测飞机发动机叶片的疲劳裂纹等。此外,三相测试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如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1-4]。而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在化工和环保方面应用较广,其研究较多,因其流动性的复杂,适用于三相流化床系统参数测量的测试技术还需进一步研究[5-7]。因此,需要有效的三相测试技术。
本文以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的气泡行为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腐蚀法制备光纤探针,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以此来测试多相流体流动。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仪器
实验材料为普通单模石英光纤,纤芯为低浓度掺杂GeO2的SiO2,包层为SiO2,外套为聚酰胺,直径分别是10、125、250μm,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分别为1.460和1.458[8-9]。
实验药品:氢氟酸(汕头市西陇化工厂有限公司),异辛烷、三氯乙烯、无水乙醇(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蒸馏水(自制)。
实验仪器:超级恒温水槽(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光纤二相流传感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生物显微镜(北京京昊永成商贸有限公司)。
1.2实验过程
1.2.1光纤探针的制备
取一石英光纤,置于三氯乙烯溶液中浸泡20 min,用镊子小心剥去表面外套,使裸露段长度约为10 mm,分别用无水乙醇、蒸馏水清洗残留物,最后固定在光纤支架上[9]。再将光纤端部垂直插入HF液面下少许(约3 mm),最后再用蒸馏水清洗表面的残留酸液。干燥后观察其形貌、锥径、粗糙程度。
1.2.2光纤探针性能测试
先进行流化床试漏,再运行sample文件进行采样,完成后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数据的合理准确性。
2结果与讨论
2.1优化条件选定
2.1.1有机保护层
HF腐蚀液浓度越大,对针头的腐蚀作用越强,本实验采用40%腐蚀液浓度。由于HF溶液具有挥发性,浓度越高,挥发性越强。为了减慢其挥发速度,选取有机保护液达到降低挥发速度效果。同时,有机保护液影响光纤探针的锥角,可减小腐蚀液弯月形液柱的高度,从而增大锥角。有机保护液还需具备其他性质,如与腐蚀液不相溶,且不与针头发生化学反应[10]。有机保护层对光纤探针锥角的影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对比异辛烷、甲苯、间二甲苯、色拉油、异辛烷对实现大的锥角相比其他有机保护液更有利。故选用异辛烷作为HF溶液的有机保护层,并在HF溶液上形成5 mm厚的有机保护层。
2.1.2腐蚀条件
液体的温度、浓度及时间对光纤腐蚀有较大的影响。在制作光纤探针时,采用相同浓度的腐蚀溶液,环境温度越低,腐蚀时间越长;当温度一定时,浓度会影响腐蚀的时间及质量,浓度越高,腐蚀时间越短,质量越高。本实验方法利用腐蚀液的温度不同、腐蚀的速度不同来制备多种形貌的探针。温度越高,腐蚀速度越快;温度低,腐蚀速度慢。在不同温度的腐蚀液里,腐蚀的时间不一样,腐蚀程度也会随之变化,从而获得多种形貌的探针[9]。同时温度和插入深度也会影响。其具体实验方案如表2所示。
图1~图4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方案1在20℃腐蚀10 min,40℃腐蚀55 min,插入深,结果显示探头过渡区短,针尖圆、角度大;方案2在20℃腐蚀20 min,40℃腐蚀45 min,插入深,腐蚀的探头过渡区稍长,针尖角度小;方案3在20℃腐蚀10 min,40℃腐蚀43 min,插入深,腐蚀的过渡区长,针尖角度小,大约30°;方案4在20℃腐蚀10 min,40℃腐蚀43 min,插入浅,腐蚀的过渡区稍长,针尖角度大,大约50°。
由图1~图4看出,方案4针尖表面光滑度最好,光纤插入腐蚀液的深度不同,会影响过渡区的长度。插入得越深,过渡区越长。因此,过渡区越长,泄漏的光越多,针尖发射的光越少,传输效率越低。
图4光纤探针锥角相较于其他实验方案大,锥形缓变区较短,表面光滑,重复性高。因此,确定方案四作为制作探针的实验条件。将未腐蚀的探针组装固定,再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测量两针尖距离为1.5 mm。最后对齐两针尖,固定针尖位置。
2.2光纤探针性能测试
2.2.1性能测试结果
将5次测量的数据取平均值,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将测量信号截取几个片段,如图6~图8所示。每张图中上面的信号为探针a测出,下面的信号为探针b测出(测试时a、b处于同一水平位置)。x轴为时间t/s,y轴为电压U/V。
因为气泡具有张力,被光纤探头针尖刺破和离开针尖探头时,会受到张力作用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内变形。得到的信号不是理想方波,会呈现上升沿和下降沿。光纤探针的粗细与光电转换器的性能会影响方波的陡峭程度。本次研究的光纤探头为125μm直径的细光纤,其探头的灵敏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实验中的光电探测器响应时间极短,会使信号的前后沿更加陡峭,大大减小了阈值选取带来的误差,改善了测量精度。
新探针也能接收信号,但新探针的信号a和信号b的相似性略有差别,比旧探针稍差,有时略有波动,如图7(b)中下面的信号b。
2.2.2结果与讨论
(1)气速对气泡直径的影响
气泡尺寸及其分布决定了气-液相界面积及气泡在床层内的停留时间,对气液相间传质速率有重要影响。根据文献可知,随气速增加,气泡的空间密度上升,气泡的聚并速率加快,气泡尺寸变大,而由图9发现本次实验结果中,新探针1随着气速增加,气泡直径略有增加,而旧探针与新探针2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2)气速对气含率的影响
气含率是对气相在反应器中所占的体积分数的描述,根据文献可知,气含率在气速较低时与气速近似呈线性关系,气速较高时气含率随气速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减弱。由图10分析可以得出气含率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加。新探针1与旧探针趋势相似,新探针2略有差别,但它们在较低气速都呈现出气含率气速近似呈线性关系,而且新探针2有气速较高时气含率随气速增加而增加的减弱趋势。
(3)气速对气泡频率的影响
在气含率一定时,气泡直径越大则气泡频率越小,气泡频率与气泡直径共同决定了反应器内的气含率。气泡频率的变化规律与气含率及气泡直径的变化有关。
由图11可以看出,随气速的增大气泡频率增大。由于气速的增大,气含率也随之升高,而气泡直径的变化较小。因此,气泡频率增大,气泡频率的径向分布也与气含率的分布相似。
从图6~图11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信号还是从实验结果来看,新的探针均可以满足测定气泡行为的要求。
3结语
经过选择确定制作光纤探针的最佳条件,即HF浓度为40%时,有机液厚度5 mm,光纤插入深度3 mm在20℃,腐蚀10 min;40℃,腐蚀43 min。此时锥角的角度可达到50°。将制作好的探针用于流化床气泡大小的测定,与原探针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无论是气泡直径随气速变化的结果,还是气含率和气泡频率随气速变化的结果,新旧探针均有类似的趋势,结果表明此方法可行。
[1]CAI Z,WU X,CAI W,et al.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former partial discharge three-phase test technology[J].Installation,2022(增刊1):263-264.
[2]ZOU Y,ZHOU S,YANG J.Uncertainty evaluation of two measurement results of zinc fixed point device[J].Industrial measurement,2022,32(4):54-57.
[3]LU C,LI L,LI Y.Three-phase asynchronous motor test technology and method[J].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23):133-136.
[4]XU M X.Research on power test technology of three-phase dynamic pressure gyro motor[D].Langfang: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2019.
[5]YANG S T.Preparation of low-toxic fluorescent prob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imaging analysis[D].Fuzhou:Fuzhou University,2021.
[6]YAN Y,ZHANG Y L,GE Y,et al.Synthesis of rhodamine B derivativefluorescent probe and its detection of Fe3+[J].Fine chemicals,2019,36(6):1056-1061.
[7]YANG Y L.Design and synthesis of fluorescent probes based on isophoronitrile and naphthalene and detection of H2O2 in vitro and in vivo[D].Taiyuan: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22.
[8]QU X P.Preparation of large cone angle nano fiber probe by dynamic variable temperature chemical corrosion method[D].Wuha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15.
[9]YANG X W,ZHU S X,HU Y.Preparation of nanofiber probes by variable temperature corrosion method[J].Micro-nano electronic technology,2008(4):231-234.
[10]TIAN X H.Preparation of submicron fiber probes and their detection of optical signals[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