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供热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2025-04-07 17:45:1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从财务预算入手,首先阐述财务预算的概念和国有供热企业财务预算的内容,然后分析国有供热企业在财务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供热企业财务预算的措施,助力国有供热企业提高财务预算水平。
[摘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进入完成阶段,在直观市场布局的大变革与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方针发生结构性变革已趋于必然。文章从财务预算入手,首先阐述财务预算的概念和国有供热企业财务预算的内容,然后分析国有供热企业在财务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供热企业财务预算的措施,助力国有供热企业提高财务预算水平。
[关键词]国有供热企业;财务预算;问题
1国有供热企业财务预算概述
财务预算是一种财务管理和计划工具,代表着未来一定时间内或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收入、支出、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详细规划的预测和分析。国有供热企业预算的编制意在帮助企业合理安排财务活动,确保资源有效配置,制定并实现有效的财务目标。其财务预算的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内容。
1.1预计供热收入预算
预计供热收入指的是预算期间所有收入来源及其金额,主要包括当年会计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具体为采暖费收入、趸售热收入、供热设施改造与维护收入等相关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收入预算是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热收入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目标之一,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是企业维持运营、扩大规模、偿还债务及分配股利的基础。然而,仅仅关注收入增长而不考虑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可能会误导企业的战略方向。近年来,国内能源价格飙升,供热成本不断增加,由于民生政策的影响,供热收入相对浮动不大,收入的增长通常只与供热面积成正比,在此条件下,收入增长速度低于成本的增长速度,实际可能导致净利润下降。同时,收入的增加不一定等同于现金流的增加,尤其是国有供热企业日常开销大,更需要关注收入与现金流的配比关系[1]。
1.2生产成本预算
生产成本预算旨在预测预算期间所有成本支出及其金额,主要包括当年会计年度的主营业务成本,具体为生产部门能源耗用成本、集团人员成本、办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及其他相关费用和其他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等。控制成本在企业管理和运营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效控制成本,企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增加利润空间。国有供热企业作为典型的能源消耗型企业,其运营成本受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新政策下,良好的预算控制能力能让企业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通过预算降低成本,减少外部变化带来的冲击,保持财务稳定性,提升企业生存能力[2]。
1.3企业资金规划
为确保资金的充足性,需要通过资金预算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资金流入和流出作出详细规划,以确保企业拥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满足日常运营、偿债及投资需求,预防资金短缺导致的运营中断。国有供热企业供热季和非供热季的资金收入差别明显,就北方寒冷地区来说,供暖季通常达半年以上,这部分供暖收入在当年供暖期的两个半月集中收取,而且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能源采购、设备维护等供热工作[3]。非供暖季,日常锅炉、供水管道、热力站的维修等工程所需的资金量同样庞大,但资金收入总量杯水车薪,企业根据季节性变化合理调配资金,确保供热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关键点。通过高效务实的资金预算工作,国有供热企业对于能源购入资金量大、时间紧、需求急等问题预先完成资金的规划和使用。在资金风险控制方面,国有供热企业经常面对的资金问题就是取暖费的收费率不高,供热配套资金因为先交后返回而流速慢,环保政策性补贴未能及时到位等。企业将预算作为资金的预警系统,提前准备资金缺口的应对措施,以减少不确定性对企业产生的影响[4]。
1.4供热能耗预算
能耗预算是供热企业重要的预算环节之一,不仅是对能耗单价的简单预算,更多的是着手于煤、水、电、热、气的消耗量,以及能耗的附加费用,如煤的洗运费、热的损耗等进行预算。在环境和经济复杂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提倡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供热企业向能源类型多样化、清洁化发展。近年来,受我国环境政策的影响,煤炭供应紧张,导致价格上涨。电气锅炉、燃气锅炉属于新型清洁能源供热设备,但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热值不足。目前,在我国北方的冬季供暖中,热电联产已成为最主要的清洁能源手段,要想平衡各项能耗,既保障供暖温度达标,又把各项能耗降到最低,就需要财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相互协调,通过预算手段选择合适的方案。
2国有供热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显著问题
2.1财务预算人员专业性不足
首先,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对财务预算的重视程度相较于财务核算偏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预算的重要性及其与业务活动的紧密关联性,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预算管理通常被视作财务部门的专属工作。其次,企业缺乏针对非财务背景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得各个业务部门的预算对接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和预算编制技能,即便有意愿参与,也可能因为缺乏财务或预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无从下手。再次,部分部门预算工作并未达到全员参与,预算仅由部门负责人开展,员工缺乏参与途径,导致预算的精准度和可行性得不到保障,或者预算部门的人员并未从全局考虑,只关注自身预算的施行情况,导致企业资源单一,部门资源损耗严重。最后,部分企业不重视预算工作执行,编制人员对日常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编制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特别是缺乏对本部门业务特征的理论性思考,造成预算成果与实际情况天差地别。
2.2财务预算编制方法与编制工具落后
大部分企业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零基预算法、固定预算法。这两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点在于编制简单,对业务部门的专业性要求不高;缺点在于信息化程度低,预算过于呆板、可比性差。更加贴合实际的滚动预算法、弹性预算法、增量预算法普遍适用性低,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几种方法较为烦琐,而目前部分国有企业未达到普及预算系统软件的标准,大部分预算工作还停留在人工录入电子表格的水平,这样的预算工作数据计算量大,效率低,容易出错。另外,预算人员在与相关部门的业务交流中不能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会影响预算目标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此外,部分企业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以往的业务数据,并没有根据市场大环境进行经济数据调整,以至于上报的预算数据过于激进或者趋于保守,这样的预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企相关财务指标的完成率,造成企业生产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企业发展[5]。
2.3财务预算考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不完善
关于财务预算指标上报系统的时间,省级、市级国资委都有明确规定,这就需要企业上至高管、下至员工都要展开合作,互相配合。财务预算组织架构不完善极易造成“信息孤岛”,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沟通不畅,导致预算数据不准确或滞后,连锁反应引起的上报时间仓促、数据反复修改等一系列问题,致使预算目标与企业整体战略脱节。当年会计年度结束后,预算完成情况在考核、完成度、奖惩措施及方法上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企业进行预算考评时过于注重结果,并没有对预算执行和实际财务数据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致使考评过于目的化,影响企业长期预算目标;第二,企业预算考评中总结不客观、不公正,激励措施不够完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在预算考评时没有出台相关的考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考评的结果往往受到主观因素制约,偏离企业预期目标,这挫伤了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第三,企业在预算考评后没有对相关预算结果及时进行总结,或者在执行后没有及时遏制相关问题,致使影响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降低企业整体收益。
3优化国有供热企业财务预算的措施
3.1推进预算部门间的沟通工作
要加强各部门与预算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企业财务知识培训,提升财务预算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财务工作素养,将预算管理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提升其他部门员工对预算工作的认识水平,确保预算工作稳步开展,培训内容包括预算编制方法、财务管理报表分析等基础知识。其次,提高管理者对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企业内部积极开展预算方面的沟通交流或知识讲座,推介预算工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亮点,使管理者了解在企业上层推进预算工作的局限性,避免管理者对核算指标太过专注而过于关注短期业绩,通过预算分析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后,将财务预算工作的各项指标和具体任务分配到个人或各个部门,让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进来,引导员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职责,从而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和工作责任感,促进预算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3.2细化预算工作,积极搭建高效的预算信息平台
针对以往预算方法低效的问题,企业应当在财务制度体系中细化预算工作的编制、审核、执行、监督流程,并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对预算数据(包括供热能源使用情况、相关同类企业类比数据、内部财务数据等)及时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每一笔预算的申请、审批、执行和调整都有迹可循,提高预算透明度。同时,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与业务部门进行良好沟通,做好财务引导,对业务部门提出的建议要具有专业性,站在财务的角度提供专业性分析。在开展预算工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时效性。预算指导要具有时效性,对市场化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否则建议再好,也是徒劳无功。第二,可行性。对部门的建议要切实可行,忌讳浮于表面、天马行空的建议。定时定期做到预算项目公开公正,遵循相关法规和内部政策,降低不合规风险。此外,企业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如预算管理软件、云计算平台等,自动化处理大量数据计算和分析任务,减少人工操作,避免人为错误,提高预算编制、调整、执行及监控的效率与准确性。通过信息平台对不合理的成本及时作出预警,实现有效控制。推进实施多元化预算模式,不同业务部门采取与自身业务相符的预算方法,增强预算方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对市场信息迅速作出反应。
3.3建立健全预算工作考核体系
完善的预算考核机制是衡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因素之一,企业拥有详细的考核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预算管理质量,还有利于管理层对员工进行鼓励。在制定预算考核体系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制定合理的预算目标,这是预算考核的基础,需要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在各部门合理掌控的范围内设定具体的、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同时,将预算总目标分解到各个预算部门,明确各部门的预算责任,使各层级了解自己的预算目标。第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定期收集数据,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向相关部门及时反馈差异问题,对未达成的预算目标提出改进建议。第三,期末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对各个部门的预算完成度进行全面评估。目前,在国资委要求的财务比率中,重点强调了“一利五率”的考核指标,对于不同业务的国企,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采用适合的考评机制,以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最后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此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预算目标。通常情况下,考核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预算及时性考核,考核部门是否按规定时间编制完成并上报预算;②预算完整度考核,考核上报材料是否有遗漏,预算资料内容是否完整、有无纰漏;③科学合理性考核,评估预算工作和方法是否合理合规,预算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是否有完善的数据支撑。另外,预算考核还可以从执行性入手,具体如下:第一,预算执行率考核,比较实际完成情况和预算数据之间的差异,评价预算差异程度;第二,预算适应性考核,评估预算执行过程中适应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的能力,预算的调整是否及时有效;第三,成本效益性分析,将预算执行的项目投入与产出进行对比,考核成本效益。
4结束语
预算工作是一项数据分析、业务指导、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国有供热企业应强化跨部门沟通协调的能力,确保预算的一致性和灵活性,及时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外部市场变化。同时,企业应了解到自身目前预算经验的不足,在预算执行中及时改进,提出及时有效的指导意见,明确各部门责任和权限,确保预算有效执行。
主要参考文献
[1]马颖.财务预算管理在国企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探讨[J].活力,2024(7):42-44.
[2]曹阳.实施战略预算管理提升国企预算管理水平[J].财务与金融,2020(3):69-71.
[3]李明明.新形势下地方国企如何优化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24(4):45-48.
[4]吴亚南.企业财务预算的执行管控与考核问题研究[J].财经界,2024(10):111-113.
[5]聂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动国企提质增效[J].中国商界,2024(3):188-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