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

2025-04-07 16:17:0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现状,具体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储设施不达标、使用处理不合规及检查监管不到位等主要问题,并提出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水平,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摘要]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而危险化学品管理(以下简称危化品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风险最高的环节。文章主要分析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现状,具体包括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储设施不达标、使用处理不合规及检查监管不到位等主要问题,并提出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水平,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安全管理;安全教育
0引言
高校实验室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前沿科学研究、核心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发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支撑[1]。实验室安全事关“平安校园,安全校园”建设,是保障学校安全的重要基石。危险化学品的规范管理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风险最高、关注最多、挑战最大的工作,有效提高危化品的安全存储、使用、处置等全过程管理水平,对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2011年国务院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由于实验室危化品使用范围广泛,覆盖化学化工、材料光电、环境生物、医药农林等大类学科和对应行业,我国超过80%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涉及危化品管理[2]。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建设在不断推进,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任务要求加强对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超100起,其中超过80%是由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使用、处置不当引起的,教训深刻[3]。由此可知,当前危化品管理仍然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如何切实提升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水平,防范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是我国高校实验室保持高效、稳定、可持续运行必须回答的问题。
1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现状
1.1危化品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在实验室危化品管理上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流程设计和执行存在诸多不足。部分师生在实验操作中不严格执行危化品管理规定,擅自购买危化品、不按要求分类存放等情况时有发生[4]。危化品管理台账设置不全面,未涵盖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关键环节,导致管理过程中安全隐患难以及时识别和整改。尽管台账在危化品管理中至关重要,但许多高校在台账记录和整理上不够严格,台账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尤其是缺少同步的电子台账,导致管理中的漏洞增多[5]。例如,危化品的出入库记录不规范,部分学校仅仅依赖纸质台账,记录不及时、不准确,库管员对台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最终导致库存账目不清,管理混乱。此外,高校普遍缺乏针对危化品管理的统一标准和操作指南,使得各部门在管理上缺乏协同性,进一步加剧了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1.2危化品存储设施不达标
高校危化品仓库的设施选址、使用规划等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当前多数高校危化品仓库仅做到了集中存放和分类管理,防火防爆、应急处置等安全保障设施并不完善,甚至部分高校的危化品仓库缺乏基本的安全设施。此外,这些仓库的设计往往没有考虑到危化品的特殊存储要求,导致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例如,防火和防爆措施落实不到位使得危化品仓库极易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区域,而通风和除尘系统不完善则可能导致有害气体积聚,进一步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6-7]。
1.3危化品使用处置不合规
高校在实验室危化品使用后的废弃物处置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管理缺失问题[8]。一些高校的实验室在危化品使用后,往往未能按照规定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妥善处理。部分师生由于对危化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处理实验残留物和废弃物时,往往为了图方便直接丢弃或排放至下水道,造成环境污染。这种不规范的处置方式不仅违反了环保法规,还给校园环境和周边生态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危害。这主要归因于许多高校缺乏完整的废弃物管理体系,未能建立详细的废物处置记录表。特别是在面对过期或失效的试剂药品时,往往没有采取适当的分类、回收和销毁措施,给实验室埋下了安全隐患。
1.4危化品管理检查监管不到位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需要严格的专业检查和监管,但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有限,且缺乏必要的培训,使得安全检查常常流于形式,无法有效识别和解决其中的安全问题。许多高校的危化品仓库准入门槛低,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检查过程中对化学品分类、储存、处理等专业问题认识不足,导致安全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即便问题被发现,也因整改不及时或整改后复检不到位,使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此外,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监管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形成管理闭环,进一步加大了安全风险[9]。
2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的优化策略
高校要基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2022年应急管理部印发的《“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并结合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现状,探索有效的优化措施。
2.1建立危化品管理责任体系,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高校在危化品管理责任体系建立过程中应建立起以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全面责任制度,确定专门的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或工作小组,配备相应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确保各项管理职责有效落实。通常情况下,理工类高校均设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专门负责实验室的综合管理。然而,由于危化品的特殊性及其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不可挽回性,建议高校专门针对危化品管理制定管理规定。
此外,高校可以成立危化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资产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的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党办、校办、保卫处、资产处、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及各学院(系)和科研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实验室管理处。通过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危化品管理所涉及的部门实现分工明确、高效联结和协同共进。例如,学校党办、校办可以推动危化品管理办法的制定,保卫处负责危化品的安全监督检查,资产处和实验室管理处协同做好申购论证、供应商资质核验、危化品入账入库、使用监督和处置管理等工作,财务处、科研处需要提供相关研究工作的项目管理和危化品申购申领与研究内容必要联系等材料,学生处、教务处需要做好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突发事件处置保障工作,人事处需要对研究系列人员、实验支撑系列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培训,确保各单位和各实验室主要负责人的危化品管理素质过硬。
2.2完善配套设施,构建全流程管理机制
目前,高校需要对实验室危化品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及其废弃物处置进行全流程管理。基于此,高校要加大对实验室危化品管理设备和安全保障设施等的投入,及时完善危化品管理所需的相关软硬件设施。首先,建设具有危化品全流程管理功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其能够在危化品申购、论证、审批、运送、验收、使用、回收和处置等全流程实现信息追溯,并集成学校、学院、实验室、供应商、处置商等多端用户,实现危化品动态化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10]。其次,实验室建设处、保卫处、科技处需要对危化品申购需求进行必要性、合理性论证,并对允许留存剂量和供应商资质进行系统论证。再次,推动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危化品库房,更新和完善危化品应急防护设施和救援设备,实现危化品的集中统一管理;利用电子台账记录危化品使用情况和后续去向,强化动态过程管理。最后,对已使用或临期、过期危化品进行安全、环保处置。学校应对危险废物进行集中统一处置,对实验室产生的危废种类、来源进行核算,并严格筛选危废处置单位,委托其对校内各实验室产生的危废进行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置;还应建立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制度,详细公开实验室排放的危废名称、对应代码、产生量、来源以及处置单位。
2.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应结合各部门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计划,针对管理者、责任人、参与人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危化品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等多个维度[11]。高校应开展行政管理人员素养提升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业的安全培训,使管理人员能够适应新技术、新方法的变化。高校还应重视课题组负责人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积极调动实验室责任人的主观能动性,围绕如何识别和处理安全隐患、如何指导和监督实验人员的操作等主要问题开展高级培训;组织研究人员轮换参与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以督导者的角度审视本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问题,强化共同参与和风险识别。
学校各科研单位(二级学院、研究所等)需要注重学生在实验室操作中的直接参与,积极开发具有学科特色的安全教育课程,结合专业教育或导学课程、实验环节等,开展包括化学品分类、实验操作规范、防护与应急处理等在内的危化品安全教育。对于配备实验支撑人员的重要研发平台,同样需要对他们开展包括实验室设备维护、危化品管理、安全防护在内的专业培训,使之熟悉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或参与演练,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12]。
2.4强调隐患排查整改,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学校层面和二级单位层面应对危化品存储和使用场所进行定期督查和日常巡查,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例如,南京工业大学常态化地开展学院自查自纠,以及学校综合性检查,并严格实施“单位自查—学校督查—反馈整改—学校复查”闭环管理模式。在学院层面,要求各实验室参照“安全自查登记表”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并通过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普查与抽查,及时将相关隐患汇总上报至学校;学校会依据学院和实验室自查结果,组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校园安全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专兼职安全督导员有重点地进行督查,对自纠不到位的学院或实验室下发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内容与整改期限;相关学院或实验室需要及时参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并在完成整改后填写“安全整改反馈表”;学校收到整改反馈后,对整改的实验室进行抽查复核,对未整改完成的实验室进行限期关停,直至整改验收合格后重新开放。
另外,高校实验室由于人员密集、流动性大、作业频繁[13],还应建立实验室危化品公示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制度,确保各类人员明确实验室可能使用的危化品种类、数量及其可能引发的事故处理方案。对于重点管控的危化品,应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确保在发生突发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3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校园的整体安全和环境保护。通过建立危化品管理责任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加强隐患排查整改与应急预案演练,高校可以显著提升实验室危化品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未来,高校应继续加强实验室危化品全流程管理,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安琪.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3(21):134-136.
[2]卢佳月,陈奎,葛国曙.全面质量管理视域下高校附属医院危化品安全管理[J].化工管理,2024(10):100-104.
[3]盛耀楠,卢恩达,贠兆恒,等.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591-596.
[4]郭宁宁.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的探究[J].生物化工,2024(1):164-166.
[5]夏会玲.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全生命周期数智化管理与实践[J].化工管理,2024(11):27-29.
[6]彭双双.高校危化品库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化工设计通讯,2023(7):121-123.
[7]尚缙鹏,魏冰冰,赵浩翔,等.高校实验室危化品信息化管理研究现状及分析[J].山东化工,2024(12):215-219.
[8]张文文,毛红雷,姚志霞,等.高校危化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化工研究,2023(10):194-196.
[9]刘硕,赵珏,刘雪蕾,等.高校生物实验室危化品的科学化安全管理模式及长效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24(10):110-115.
[10]江欣欣,陈燕清,谢雅丽.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管理,2024(17):112-114.
[11]周颖君,纪剑辉.关于高校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的一点思考[J].当代化工研究,2023(17):173-175.
[12]刘光辉,闫小辉.基于法律法规加强高校易制爆危化品安全管理探讨[J].化工安全与环境,2022(28):10-14.
[13]杜晓妮.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与实验室改革创新的研究[J].科技风,2024(5):148-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