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的难点和保障措施探究论文

2025-04-07 16:24:4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难点,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保障高校双语教学有效开展的措施,以期为高校提升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助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方法,逐渐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方法。目前,双语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重视。但是,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其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如何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与作用,提升双语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难点,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最后提出保障高校双语教学有效开展的措施,以期为高校提升双语教学质量提供助力。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校,教学难点,解决策略,保障措施
0引言
双语教学指的是用外语讲授非语言的知识(专业知识)。双语教学并非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的教学。在高校专业教育中使用两种语言教学,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专业人才的需求[1-2],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般而言,学界普遍认为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被称为“沉浸式”,指的是学校完全使用学生的非母语进行教学;第二类被称为“保持式”,指的是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然后逐渐使用非母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第三类被称为“过渡式”,指的是学生进入学校后首先使用母语进行教学,进而逐渐转为仅使用非母语教学,其作为一种过渡性安排,最终目的是实现沉浸式教学。以上是语言学校的双语教学模式,具体到高校课程授课中,可以根据学校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学生情况等合理选择双语教学模式。以英语的双语教学为例,可以采用“汉语为主式—英语融入式—全英达成式”的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转换。
从21世纪初起,随着教育部相继出台关于“提高双语教学课程质量、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数量”的意见和政策,双语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不仅为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综合学习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持[3]。但是,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高校在双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有待解决。
1高校双语教学中的难点
1.1学生外语基础薄弱,授课存在困难
一方面,高校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常见的情况是学生通过多年的外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专业课的外语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掌握大量专业外语词汇,还需要具备在课堂上使用外语进行知识接收和输出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否则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还会严重阻碍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
1.2合适的双语教材相对短缺,教学内容难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在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国内出版社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具有语言纯正、文字规范、内容生动、体系完整和配套资源丰富等优点,但也存在教学内容不能与国内的课程标准相配套,某些内容脱离了我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且通常篇幅过长,语言难度超过国内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等问题。
1.3教学方法陈旧,填鸭式教学效果不佳
在双语授课中,许多教师倾向于使用简易的外语词汇来翻译、传递专业信息[4],这种做法实质上依然停留在“以翻译代替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导致知识的传授和阐释只是简单地使用两种语言,而缺乏互动交流、对知识点应用的展开,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利用外语沟通表达、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出现学而不用或学而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2高校双语教学难点的解决策略
2.1提升学生外语水平,选择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
首先,强化学生语言学习配套课程设置。重视整个学制年限内英语不断线学习的要求,包括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专业英语应用的学习,涵盖听力、口语、精读、泛读、写作等各个方面,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开设双语课奠定基础。其次,强调课前、课中、课后充分的学习准备。课前,使学生充分了解课程要求、课程目标、评分标准、作业和考试安排,养成预习的习惯,对即将讲授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预先标记不懂的问题;课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记录关键点和疑问,以便课后复习;课后,鼓励学生及时复习课堂笔记,巩固知识点,完成课后作业,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主动加强与教师或助教的沟通,及时解决学习问题。最后,循序渐进地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例如,教师一开始可以以母语为主,然后逐渐减少母语的使用,增加目标语言的使用。在帮助学生适应目标语言环境后,使用目标语言和母语进行教学,对于核心知识点主要使用母语展开讲解,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其中母语的作用在于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言的确切语义,最终实现在课堂上交替使用目标语言和母语进行教学。这样就能逐步实现“母语为主教学—母语支持教学—交替双语教学”的过渡转换。
2.2整合课程教材内容,积累课程拓展资源
首先,在双语教材选择上要因地制宜[5]。在严把教材质量关、选取符合规范的高质量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大纲指南和学情等,对其进行节选整合重编,保留核心知识,去掉难度过大的、内容不合适的部分,适当增补内容。这样既可保证教材质量,又能突出学习重点,同时能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思想负担。其次,发挥课件的重要作用。精心准备和制作课件,突出核心概念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顺框架和逻辑,将重要结论予以直接总结和呈现。如面对课程专有名词时,要在课件中将其英文释义和具体应用场景准确、全面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印象。每章归纳出词汇表、章末小结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最后,积累或补充课程拓展资源,包括参考案例、参考文献、补充阅读材料、与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课程前沿知识、习题库和试卷库等,发挥教材之外的辅助教学作用。
2.3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首先,着力进行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将传统授课方式与专题讨论、小组学习、自由辩论、模拟试验、创设问题情境等方法相结合[6],围绕课程实际案例与问题,采用翻转式、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平等、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其次,重视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工具的运用。针对实际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演播室、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引入线上课程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穿插各种课堂小活动来支持教学和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通过图片、动画、视频、音乐、游戏等方式向学生演示,帮助其理解教学内容,使双语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一个期次授课中,至少布置一次以学生个体为单位,通过实地调研及信息搜寻完成专题论文撰写或实践案例报告的平时作业,并要求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这样的学习任务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使其独立思考与深入探究有关问题与知识,并将所学的课本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同时使其沟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口头与书面外语写作能力等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增强,实现专业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协同提升。
3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措施
3.1做好双语教学安排
什么样的课程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在什么样的学生中开展双语教学,如何安排学期、学分、学时、先修课程等相关问题,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顶层设计。一般来说,适宜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基于经典西方理论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第二类是国际通用型的专业学科课程,旨在与国际接轨,如国际贸易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第三类是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而国内亟待发展的专业,如金融学、保险学、国际商法等。此外,双语教学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较高,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7],这样才能学懂、学透专业知识,才能较为自如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否则,在不适宜的学生群体中贸然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学生的外语水平得不到提高,还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甚至会使学生因接受困难而出现抵触情绪。
3.2提升双语教学师资水平
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核心。从相关部门对双语教学的定义来看,双语教学首先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其次才是语言的教学。作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要能够流畅地使用外语授课。从中可以看出,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还要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并能够熟练地表达。而纵观国内高校目前的情况,往往是非外语专业课教师的外语水平不高,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欠佳,而外语类专任教师则缺乏其他专业知识,能够真正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并不多。因此,高校须努力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通过派出进修学习、培训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尽快提高现有师资的外语水平和应用外语授课的能力。从师资储备来看,高校应从现有的博士教师队伍中挑选具有外语专业背景或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组建双语教学团队。这类教师同时满足双语教学在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两方面的要求,是理想的教师人选。
3.3强化对双语教学的支持
双语教学备课和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学校不对双语授课加以鼓励,如落实工作量计算、教研项目申报、教学资源倾斜等,易使教师动力不足,双语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高校应着重给予双语教学教师一定的工作量乘数或津贴,适当支持双语课程的教学教研项目和教学奖项的申报,并保障双语教学的相关设备和场地,如语音室、实验室、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双语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评价频率、评价方式等方面可不同于一般课程,以便使教师和教学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学习效果,使教师及时调整双语教学策略,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增强教师授课动力和学生学习信心。此外,积极营造有助于推进双语教学的文化氛围,如组织外语角活动、举行外语演讲大赛、开展外语文化节、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互动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堂外运用外语进行学习与交流,从而与双语教学相辅相成,增强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4结束语
双语教学能够使参与教学的师生深入且快速地掌握本专业国际前沿动态和知识。同时,双语教学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势在必行。但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高校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资、学情、教材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现实难题亟待解决。本文在回顾双语教学模式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高校双语教学中的难点,如学生外语基础薄弱、合适的双语教材短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如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整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措施,以期为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董陆陆,李泽文,林锋,等.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156-157.
[2]梁婵娟.“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生物技术双语教学的改革策略与实践反思[J].生物工程学报,2021(12):4475-4481.
[3]李兰兰.国际关系类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2):166-170.
[4]毛阿兰,胡建新.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92-194.
[5]王锦.高校双语课程建设: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9(3):24-29.
[6]徐捷,张殿峰,李延来.超语言视角下的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2022(2):16-23.
[7]程丽丽.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0):245-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