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2025-04-07 15:57:3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电网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成本核算方法有待优化、财务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等,最后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成本核算方式、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摘要]财务管理是优化电网企业资金配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文章首先阐述电网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成本核算方法有待优化、财务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等,最后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成本核算方式、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网企业,财务管理,财务风险,预算管理
0引言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电网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从电网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出发,剖析当前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电网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电网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围绕企业各项财务活动而展开的规划、组织、决策、实施和控制的过程。其核心在于运用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优化电网企业的资金配置与使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绩效[1]。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其中,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即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和业务单元,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与分析,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成本管理则侧重于运用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精确核算输电、变电、配电等各环节的成本,加强成本控制,挖掘降本增效的潜力。资金管理要在确保资金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基础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金配置[2]。投融资管理需要统筹考虑企业发展需要与风险因素,选择恰当的投融资方式,为电网建设与技术改造提供资金保障。财务风险管理则要求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控体系,运用风险矩阵、敏感性分析等工具,识别、评估、应对各类财务风险,确保企业财务安全。
2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
目前,一些电网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精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与引导作用。第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预算内容划分不够细致,预算目标设置较为笼统。以输电线路工程建设预算为例,多数电网企业的预算编制仍停留在总投资额层面,缺少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阶段资金需求的深入测算,也没有考虑建设进度、施工工艺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偏差较大,预算刚性不强[3]。第二,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流于形式,预算调整随意性大,预算约束力不足,难以有效引导和规范经营活动,甚至出现预算“软约束”的现象。第三,全面预算管理尚未在电网企业得到广泛推行,多数企业仍以财务预算为主,生产经营预算、投资预算、人力资源预算等专项预算缺失,不同预算间缺乏联系,预算体系不健全,预算管理流于形成,未能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管控格局,制约了预算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2.2成本核算方法有待优化
电网企业的成本核算多采用分步法,将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各环节依次进行成本归集与分配,成本在各环节之间层层转移,难以准确核算各环节的真实成本。以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成本为例,其与输电线路运行状态、检修方式、运行工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现有的核算方法难以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无法合理分摊间接费用,难以反映不同输电线路的成本差异[4]。这些问题导致电网成本信息失真,不利于开展同行对标和内部挖潜,难以为成本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此外,一些电网企业对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不足,仍以实际成本法为主,成本核算缺乏定额和标准,难以准确查找成本差异的原因,不利于成本责任分解与考核。
2.3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电网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防控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就风险评估而言,一些电网企业对电力市场风险、电价政策风险、电力需求波动风险等关键风险因素的量化分析有所欠缺,风险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增强。在风险监控预警方面,部分电网企业的预警指标阈值设置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风险预警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有待优化,预警信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待增强。比如,在资金风险管理中,流动性覆盖率、资产负债率等传统预警指标的阈值划分通常依赖历史经验,缺乏压力情景下的动态校准;在对财务杠杆比率、债务资本成本等指标进行情景模拟和压力测试时,情景设置不够全面,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不够深入[5]。此外,财务风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和功能实现有待强化,风险管理的系统支撑有待加强。
2.4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一些电网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信息化水平仍然有提升空间。一方面,财务核算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例如,输电线路运维、变电站检修等业务的费用报销流程仍以纸质单据流转为主,原始凭证的扫描录入、电子归档等环节缺乏自动化手段,人工处理环节较多,效率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预算编制、执行、监控、考核评价等环节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不同层级、不同口径的预算数据缺乏实时汇总与联动分析,预算的刚性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此外,移动端财务软件创新步伐有待加快。例如,电网设备带电作业等业务场景下的移动化费用审批、报销等应用尚不多见,审批合规性校验不够精准,处理效率有待提高。
3电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3.1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面对预算管理精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电网企业亟待从预算编制、执行、考核评价等环节入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方面,电网企业应当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优化预算编制的方法与流程。例如,对于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可采用滚动预算法,在总投资控制目标下,根据项目进度实施情况,定期修正年度投资预算,增强预算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细化预算内容,分别测算设计、施工、监理等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综合考虑建设工期、施工强度、物资价格等影响因素,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变电站运维成本预算,则要从影响费用的关键要素入手,如设备健康档案,基于设备状态优化检修策略,并对检修所需的备品备件提前做好储备,从而在年度预算中更加精准地估算检修费用支出。在预算执行方面,要树立刚性预算理念,加大对预算执行的考核力度,将预算执行结果与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直接挂钩。同时,搭建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做到预算执行“日清月结”,对预算执行偏差及时预警和纠偏,严控预算外支出,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在考核评价环节,应进一步细化和量化预算考核指标,针对投资预算、成本预算等不同预算类别,分别设定科学合理的考评规则,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与此同时,不断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财务预算、生产经营预算、投资预算、人力资源预算等专项预算有机结合,做到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级的预算管理,切实发挥预算在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3.2优化成本核算方式
对于电网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亟待优化的问题,关键是要针对性地选择与应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为精细化成本管理奠定基础。对于输电线路运行维护这类与资产状况密切相关的业务,可尝试采用基于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作业成本法。在对输电线路等电网设备进行层级划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级设备,按照状态检修、故障检修、技改升级等主要作业类型归集成本,形成以作业为对象、与作业直接相关的成本核算体系。同时,将输电线路运维策略与成本核算紧密结合,根据线路电压等级、导线材质、运行年限、承载能力、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制定状态检修标准,并据此核定各类检修作业的标准工时和费用定额,用于控制实际运维成本。对于配电网工程建设这类资金密集型业务,则可借鉴完工百分比法,对单个配网项目按照设计、采购、施工等阶段划分成本归集对象,根据每个阶段的预算成本和实际完工进度分摊间接费用,并对材料费等直接费用进行追踪核算,实现配电工程各环节成本的精细化管控,及时发现并纠正成本偏差。在实践中,还应注重成本核算方法的创新应用,积极引入作业预算、弹性预算等先进的管理工具,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比如,在编制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年度检修预算时,可充分考虑负荷特性、设备健康指数等因素,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状态的设备分别制订作业计划和预算额度,一旦设备状况或运行工况发生变化,相关预算也可随之快速调整,从而在更大范围、更长周期内实现运维成本的动态优化。
3.3构建全面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电网企业要实现财务风险的精准防控,当务之急是要着眼全局,构建起多层级、全方位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在量化评估风险等级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设计专门的评估模型,拓展风险识别的广度和深度。以输配电价风险评估为例,可采用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销售电价、输配电价、线损电价等关键参数取值区间,并考虑电力需求、电网投资、经营成本等因素的不同组合,估算在各种情景下电价变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风险矩阵等工具直观刻画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为制定差异化的风险应对策略提供支持。同时,要优化风险预警体系,突破静态阈值的局限,引入动态阈值理念,根据风险发生规律和特定事件设置弹性阈值,提高预警的灵敏度。比如,在动态监测资金风险时,可综合分析销售回款、电费结算、工程款支付等各环节的资金流状况,通过数理统计、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资金流压力测算模型,自动生成和推送风险预警信号。遇到资金链趋紧等异常情况时,相关预警阈值还可自动收缩,避免“亡羊补牢”。此外,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基础也要进一步夯实,应统筹企业层面和业务条线层面的风控需求,搭建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风险评估、预警监测、报表展示等功能,实现对财务风险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同时,应加大力度开展数据治理,完善风险管理数据库,强化内外部数据的集成和共享,为系统赋能,切实提升财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4加快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
电网企业要尽快补齐财务管理短板,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财务信息化建设要继续向纵深推进,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等技术,优化费用报销、发票管理等业务流程。以输电线路运维费用报销为例,可基于业财一体化平台,将移动作业终端与财务核算系统无缝对接,作业人员在线填报费用,系统自动提取关键信息,生成记账凭证,实现业务端到财务端的直连直报、一站式处理,缩短报销时间。在全面预算管理领域,应加快构建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可对接企业战略规划、经营计划、全口径预算、绩效考核等管理环节,并与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实现预算编制过程协同、多维度数据联动,支撑企业各层级用户的自助查询和分析需求。另外,要发挥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作用,建立统一的财务数据中台,做到数据“一次采集、多点共享”,并积极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动态优化预算编制模型,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在财务移动化方面,要立足业务场景,开发灵活、便捷的移动应用,为一线作业人员赋能。例如,针对外出办公、异地出差等情况,可在移动App中嵌入OCR票据识别、地理位置校验等功能,方便员工随时随地完成费用确认、发票审核等操作,让报销“零次跑腿”成为可能。同时,要发挥大屏展示、可视化报表等工具的作用,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随身的移动数字驾驶舱,做到随时掌控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隐患等关键信息,支撑科学决策。
4结束语
电网企业只有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理念,优化财务管理方法,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管理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才能实现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这需要企业上下形成合力,由财务管理部门担当主力军,统筹各方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工具,为企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伟,李文建,冯晗,等.浅谈农村配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农村电气化,2022(6):95-96.
[2]金龙,赵胜旭.输配电及用电工程线路安全运行问题及改善措施[J].文渊(高中版),2022(7):343-345.
[3]申萌均,王玲玲.计及风电相关性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鲁棒优化调度策略[J].现代电力,2023(6):1013-1022.
[4]杜芳,邓肖华.电网企业现金流管理改进研究:以XX省电力公司为例[J].金融文坛,2023(1):37-39.
[5]马俊.农村配电网建设常见问题分析与管理措施[J].信息产业报道,2023(5):5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