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论文

2

2025-03-24 17:37:3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然后阐述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提高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应用的水平。

  [摘要]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提高监控效率。通过引入数据分析和智能系统,高校教育质量监控实现了从传统定性评估向定量分析的转变,提高了评估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育的透明度。文章首先分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然后阐述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提高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应用的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的重任,而教学质量监控成为确保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急需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革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智能系统等,不仅可以增强监控的精确性,提高监控效率,还能实时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1]。例如,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全面了解教学效果,精准掌握教学环节的薄弱点,从而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使得高校能够更加高效地管理教学资源,自动生成教学质量评估报告,实时监控课程进度和学生表现;通过建立智能化的教学监控平台,高校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学质量。


  1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


  1.1监控体系尚不完善,监控流程有待规范


  当前,多数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仍存在不足,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监控体系。许多高校在监控教学质量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监控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教学质量监控所需的信息不全面。部分高校对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视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使得监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进展缓慢。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此外,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存在阶段性检查多、常态化监控少的现象。这种监控模式容易导致教师为应对检查而调整教学计划,而非为了长期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持续改进,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评估。

7693db72e86739eb2704502508de880.jpg

  1.2信息获取与处理滞后,实时反馈难以实现


  在当前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往往具有滞后性,难以及时反映教学中的实际情况[2]。传统的监控手段主要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易导致信息滞后和失真。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实时监控和信息即时反馈难以实现,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信息滞后性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削弱了监控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无法充分满足高校实时、动态监控教学质量的需求。此外,由于数据收集和处理方式较为传统,教学质量监控的覆盖面和深度受到限制。很多高校依然依赖学生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或期末考试,无法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时表现和困惑。这样不仅难以全面展示教学效果,还容易掩盖教学中的隐性问题。除此之外,监控数据多为静态数据,缺乏动态跟踪和实时分析,导致教学管理者无法根据最新的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决策和调整。


  1.3反馈机制不够健全,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高校在监控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现有的反馈机制往往以教师和管理者为主,学生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反馈途径,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难以被及时收集与采纳。即使有些高校设置了学生反馈机制,但由于反馈渠道单一、反馈过程烦琐,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此外,学生在反馈中的参与感不足,往往将反馈视为形式化的任务,缺少参与教学反馈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反馈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对教师授课风格和课堂气氛的评价,缺乏对教学内容深度、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的全面反馈。这种片面的反馈使得高校无法全面了解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质量监控效果大打折扣。反馈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1.4数据分析能力不足,决策支持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存在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为管理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3]。许多高校在数据收集和存储方面虽然有所改进,但在数据分析和应用方面仍有明显不足。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和人才,导致教学质量监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存在困难。数据分析方法和手段单一,无法全面揭示教学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也难以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监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高校管理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2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价值


  2.1提升监控效率与准确性,减少人为错误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效率与准确性。通过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数据处理变得更加快捷、高效,减少人工操作的时间。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能够快速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提供更为精确的结果,避免人工分析中的主观偏差和错误。信息技术还可以集成多种监控指标,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确保监控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4]。高效、准确的监控方式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2.2实现实时监控与反馈,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信息技术,高校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与反馈,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时采集数据,动态跟踪教学活动情况。教师和管理者可以实时获取监控数据,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实时反馈机制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即时性的反馈与调整能够有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3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应用信息技术能显著提高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参与度,增强评价的客观性。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教学评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各种数字化工具如问卷星、在线评价系统等,使得学生的反馈过程更加便捷、高效,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数据分析工具能够客观处理学生的反馈,避免人为干预,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从而更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5]。


  2.4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通过对大量教学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管理者可以深入了解教学质量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发现潜在问题和改进空间。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使得数据解读和呈现更加高效,帮助管理者作出科学的决策。管理者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预测分析,预估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3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策略


  3.1构建信息化平台,整合监控资源


  信息化平台可以通过集成各种监控资源,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和评估。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还需要合理的资源整合方法,以确保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6]。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应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分析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反馈系统实时获取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数据分析模块应配备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对教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揭示教学质量的变化趋势和潜在问题。此外,信息化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能够与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等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平台还应提供便捷的用户界面和交互功能,使教师、学生和管理者能够便捷地使用平台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

  3.2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高校要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信息化评价体系应包括全面的评价指标,如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资源利用率、课程设计合理性等。高校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评价数据的自动采集、智能分析和动态反馈,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全面性[7]。例如,高校可以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和学生反馈系统实时采集数据,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3.3增强数据分析能力,提供决策支持


  高校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对海量的教学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出隐藏的信息和规律,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不仅可以揭示教学质量的变化趋势和潜在问题,还可以预测未来的教学需求和发展方向,帮助管理者制定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教学措施[8-10]。鉴于此,高校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揭示教学质量的变化规律和潜在问题。例如,对学生成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差异,识别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数据可视化工具在数据分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将复杂的分析结果以图表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管理者快速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因此,高校要通过可视化的趋势图和对比图,清晰地展示各项教学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帮助教育管理者全面把握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3.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提升教学质量


  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还能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整体提升教学质量[11-12]。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高校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全面收集教学质量监控所需的信息,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这些数据,高校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因此,高校要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使得反馈过程更加便捷和高效,增强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比如,高校可通过课堂表现记录系统自动采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互动情况等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实时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高校可利用考试成绩分析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项分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师要根据这些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则要根据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自我提升。总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可以让师生及时了解自身的教学和学习情况,激励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提升[13]。


  4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不仅能提升监控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高校要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增强数据分析能力及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等方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效率,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祥瑛,张祥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的应用及成效[J].现代医药卫生,2020(4):628-630.


  [2]国宇,冯永,龚大龙.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24(1):44-47.


  [3]周丹,朱新辉,杨鲜丽,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数字化平台建设思考[J].高教论坛,2023(9):73-76.


  [4]王*涛.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2024(11):1-3.


  [5]魏岚.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2(20):122-124.


  [6]范洪强.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成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4):3-4.


  [7]曹进.信息技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6(10):154.


  [8]张春霞.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2(8):252-253.


  [9]李利.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创新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54-155.


  [10]李元琳.民办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1):246-248.


  [11]陈锡坚.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探索[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4(2):7-14.


  [12]姚雨辰,程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4):101-103.


  [13]刘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科教导刊,2023(2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