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研究论文

2025-03-24 17:19: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主要从教育体系、信息化平台、合作模式和师资力量4个角度探讨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
[摘要]产教融合这一办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促进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衔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文章主要从教育体系、信息化平台、合作模式和师资力量4个角度探讨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人才培养
0引言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数据,2023年,我国高职专科学校1547所,比2022年增加58所,体现了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招生555.07万人,比2022年增加16.09万人;专任教师68.46万人,比2022年增加4.09万人。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更好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快构建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在职场对接、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满足新时代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搭建集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科研创新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并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帮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就业教育。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担,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摇篮。目前,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校园教学活动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衔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陆续出台了多个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如《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高职院校不断增加校企合作深度,逐步探索出多种符合学校育人要求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产教融合开始逐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迈入以育人质量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驱动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注重解决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人才与职业用工需求不匹配、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不对接、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并致力于构建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互联网+”产教融合平台,真正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双赢。
2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2.1体系建设:打造一体化共生模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2.1.1统一培养目标,明确合作思路
很多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面临合作企业少、合作程度浅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目标不一致。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连接点在于人才。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是其本职工作;对企业而言,只有不断吸纳优质人才,才能增加人力资源储备,实现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一起制定统一的合作目标,并形成“人才共培、资源共享、课程共建”的合作模式。
基于共同目标,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开展深度协商,了解双方的本质需求,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评估双方在资源、平台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探讨可行的合作模式,实现覆盖教学培训、课程开发、科研合作、联合推广等多个维度的深度合作1。同时,要积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推进机制,确定责任人、各方权责义务、合作模式的推进计划,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和合作评估机制,不断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动态完善。
2.1.2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深度协同机制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涵盖技术、人才、资源等多个层面的深度协同机制,形成长效化育人机制、协同化科研机制和均衡化利益分配机制。
第一,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推动教育教学和生产经营的融合,完善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高职院校和企业要着力探索基于技术、项目的科研创新机制,明确科研创新的核心目标、研究方向和人员分配,建立科学的协同工作方案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双方在人员、知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科研立项—项目运行—价值评估—项目应用”的完整链条,推动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²]。第三,作为利益共同体,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充分进行平等、公开的交流和协商,在共同目标的推动下,兼顾自身的利益诉求,形成均衡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合理解决争议和矛盾,确保合作关系稳定。
2.2平台建设: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深化技术赋能
2.2.1打造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技术架构上,信息化教学平台主要包含3个部分:第一,教学平台。教学平台主要供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使用,包括课堂活动、课程资源、在线测试、虚拟仿真、远程视频等多个功能模块,可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在线自习和实验实践等需求。例如,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资源模块观看预习课件,然后通过在线测试模块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第二,管理平台。管理平台主要供高职院校教职工和企业相关人员开展教学、实训、实践等管理工作。以实训课程为例,管理平台的实训管理板块包含场地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等内容,教师可以实时查询资源申领和分配情况,从而科学调整课程安排,还可以对整个实训过程开展监控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实训管理板块与智慧化的实训教室之间以传感设备为中介进行关联,既能够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数据的采集,包括实验数据、课堂表现数据等,也能够使行政人员开展门禁管理、安全管理等层面的管理工作,如对气体泄漏进行警报等[3]。
第三,数据库。数据库是教学和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根据存储数据的差异,数据库大致能够分为三类:一是教学资源数据库,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如设备资源和教学课件资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必备资源,能够为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提供支撑;二是人员数据库,包含高职院校任课教师、兼任教学工作的企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专家学者的基本信息,既能够为提升校企合作质量提供信息支撑,也能够为科研创新活动整合专家团队;三是科研项目数据库,包含所有科研项目,能够为课题创建、新项目立项提供信息辅助,其中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吸引企业开展合作,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4]。
2.2.2深化技术赋能
高职院校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校企合作的限制,实现资源互通和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双方信息共享,突破数据壁垒,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和项目资源。通过信息共享平台,高职院校和企业均能够参与到教学管理、资源管理等管理活动中,进一步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
2.3模式建设:拓展多元化合作模式,实现多个维度合作共赢
2.3.1教学层面的合作模式
教学层面的合作模式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和基础。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高职院校要拓展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第一,订单式合作。该合作模式是一种定制式的合作方式,即由企业与高职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实践实训的高度针对性。学生进入订单班后,将成为企业的预备人才,并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接受专门的人才培养,确保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第二,集团办学式合作。该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多个合作主体以集团化的形式共同创办和运营学校,形成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产教联盟化的运营形式。借助集团优势,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实现多个维度的深度合作,形成连接更为紧密的共同体5]。当前,该合作模式在浙江、四川、山东等省份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
第三,项目式合作。校企双方整合各自的资源,共同打造实训基地、研发中心等合作平台,共同开展项目研发、科研创新和技术应用等工作,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随着项目式合作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可以向品牌建设、产品研发等方向迈进。校企合作形成的具有示范性、典型性的项目,能为后续的校企合作提供案例参考,进而服务于人才培养、业务开展、科研创新等。
2.3.2课程层面的合作模式
在教育领域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的当下,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弥补实践性教学的不足。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在职业发展方面的优势,联合学校共同开发多样化的、具有专业普适性和针对性的课程。在普适性课程层面,可以围绕职业规划、职场礼仪、职业交际、企业管理等内容,形成普遍适用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性课程层面,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以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开发能够增强学生职场适应性的课程,为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要服务于本校学生,另一方面可以走商业化路径,形成付费制网络课程资源,在多个教学平台上线,发挥课程资源的商业价值,拓展校企合作的获利路径[6]。
2.4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
师资建设是产教融合的一项重点内容。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企业派出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均可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培+互聘”模式,实现双方人才资源的共享。
“共培”是指校企联合培养教师,完善教师培养体系。随着“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持续完善教师聘用机制、“双师型”教师认证机制和教师企业实习机制,打造校企合作的教师培养基地,既要从企业中“引师入校”,也要推荐教师定期到企业中实践7]。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企业导师之间要形成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由高职院校的教师为企业导师提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而企业导师则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方面的指导,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互聘”是指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聘用对方的人才[8-9]。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要实现岗位、职能的整合和平衡,开展共同管理,最终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在最终推进“互聘”机制之前,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首先采用“互兼”机制,即教师和企业职工在对方单位兼职,相互学习本职工作和兼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以达到专兼皆通的状态[10]。在“互兼”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联系将会日渐密切,进而开展“互聘”工作,借由聘任制满足各自员工的身份认同需求,充分调动教师和企业职工在各项工作上的积极性,推动人员流通。
3结束语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必经之路。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在双方优势发挥和资源整合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深化技术赋能,并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歌.“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J].公关世界,2024(5):129-132.
[2]邓琳佳,宋志平.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的价值逻辑、实践难点及推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8):20-27
[3]刘海明,刘志威.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时空演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1):151-157.
[4]张袖斌,杨文林.2.0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1):21-24.
[5]张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高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2023(5):119-121.
[6]庄怡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19-22.
[7]王红.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不足与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2):57-59.
[8]许光义.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难点及融合路径探析[J].才智,2024(10):173-176.
[9]华梅志.新时代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实务与探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4(1):97-100,104.
[10]周桐,刘宇,伍小兵,等.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9):228-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