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

2025-03-24 16:36:3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受传统主体性管理方式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管理体制刚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和学生工作定位模糊化等主要问题。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要求围绕学生管理“双主体”理念,加强主体间互动,创建“四位一体”学生自治管理平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阐述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最后提出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策略,以供参考。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受传统主体性管理方式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管理体制刚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和学生工作定位模糊化等主要问题。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要求围绕学生管理“双主体”理念,加强主体间互动,创建“四位一体”学生自治管理平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阐述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最后提出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间性;高校;学生管理
0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又称“高校学生工作”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在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领域中通过合理地调配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组织活动,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1]。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校教学管理及其他管理决策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学生理应成为参与大学治理的主体[2]。尽管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中正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理念转变,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倾向于把学生看作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这种倾向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1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管理体制刚化
思想意识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作用,不同的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反应。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的“官本位”观念和“集权式”惯性思维的影响,管理者权力过于集中,教育“行政化”
现象明显,仍存在“管制”的影子。高校多采用刚性管理制度,以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的正常运转,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学生行为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需求,从而造成大学生思维、行为趋同化严重,社会适应能力弱,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1.2学生主体地位弱化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以服务学校为主,强调管理的“控制性”,注重管治学生等问题。在管理目标、内容、方式等各方面追求“管控住”学生,学生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在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中,仍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表面上课堂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实际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的灵魂。
1.3学生工作定位模糊
传统的观点认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应该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学生日常管理活动不能影响正常课堂教学,如校园文化活动、党团建设活动、心理健康活动等,这是各高校的一条“潜规则”。从协同育人角度来看,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与教学工作的地位同等重要,共同构成“大思政”育人格局,促进立德树人,一方面塑造学生的品格,另一方面在管理实践中深化教学主题,强化思想引领,二者同向同行。但现实情况是,高校的学生工作定位模糊,未将其提到一定地位,对其不够重视,将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2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
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对传统的“主体—客体”关系转向“主体—主体”关系认知领域的创新与突破。人在与万事万物的关系中,是作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的主体而存在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强调整体性和和谐性的存在,是以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建立在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之上的。高校学生管理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等中介客体而发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治和参与管理,通过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等中介客体,在教师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引领和指导下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由于教育管理者与受教育者(学生)都有主体性,因而,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强调要树立平等互动、合作共存、自治管理的理念,倡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形成教师与学生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模式。根据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中,学生也是民主管理之“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获得充分的尊重和参与学生管理的机会。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高校的教学管理及其他管理决策与学生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应该有参与管理、决策的权利[3]。
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3.1树立学生管理“双主体”理念
根据主体间性理论,学生管理就演变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学生的定位就由“客体”或“主体性的客体”上升为“主体”,形成了学生管理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结构,其中管理者是主导主体,学生是自治主体。
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在平等、民主和互动的基础上,管理者角色应该定位为以“导”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①发挥教育管理者主导主体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广泛推广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垄断者和传授者,不是以“教”为主,而应该把角色定位在以“导”为主,教师要发挥督导作用、促进作用和示范作用,要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带领他们学会学习,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方面合力育人。②明确受教育者自治主体地位。学生自治即把管理的权利让位于学生,使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作为社会人的自主自律能力和独立能力,承担自主解决问题的责任。它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秉承学生自治的管理理念,坚持服务与引导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信任、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对我国高校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4]。
3.2促进管理双方的主体互动
“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学校与学生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经验共享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是两个互为独立的主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管理者和学生彼此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真诚地投入“我”与“你”的对话中,围绕着共同关注的话题交换意见,分享各自的情感、经验与知识,深化主体之间从“互识”到“共识”,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5]。因此,要构建“我—你”型师生关系来促进管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其中平等是对话的前提,也是“我—你”型师生关系的实现基础。师生关系的平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人员作为教育者、管理者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二是双方同时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有同等的参与权利,管理人员只能是对话者、指导者、协作者、领航者,而不是统领者。对话是“我—你”型师生关系的实质。在师生关系上,对话是指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为实践手段,促进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对话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主体双方的交往活动,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并通过双方的协调互动不断重建双方的认知结构,以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沟通是“我—你”型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沟通可以是多方面、多种形式的。学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编发校情简报、校报,及时向全校学生公布学校的近期动态。另外,学校领导、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与学生代表面对面座谈是沟通,学校管理者平时下寝室、到课堂与学生进行交谈是沟通,学生遇到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困难主动找教师解决也是沟通。除此之外,学生管理人员在作出有关决策前,在学生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也是沟通。沟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3.3构建学生多元化参与管理的机制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开展学生管理,高校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构建学生多元化参与管理的机制[6]。针对学生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参与渠道有限、参与能力有待提高、参与流于形式等问题,高校要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发挥学生自治主体能动作用,着力构建学生多元化参与管理的机制与途径。①支持学生自治组织的建立,提升学生自治能力。例如,支持学生成立学生安全自我管理协会,包含学生安全员、消防志愿者和校园交通指挥员。他们所开展的活动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由学校保卫处派保卫干事进行指导。学生安全员执勤时佩戴统一的工作牌,主要负责安全常识宣传、校园不文明现象纠察、学生宿舍安全检查、食堂排队打饭秩序维护等任务;消防志愿者按照宿舍楼楼层分配,每个楼层居住5名,每年由保卫处消防安全科对他们进行两次消防常识培训,要求其进行消防器材的使用演练,他们学成后再回到各个班级担任小教员进行消防常识宣传和消防器材操作示范;校园交通指挥员要有统一的着装和简要的装备,主要在双休日、新生报到日和校园重大活动开展日对校园各个重要路口的进出车辆进行安全引导和指挥。②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学生管理,为学生参与学生管理提供支持。首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校园网,搭建学生参与学生管理的新平台。
高校还可以建立网络论坛、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合理化建议栏目、学生意见反馈箱、校长信箱等,为学生发表关于学生管理的意见或建议提供渠道[7]。其次,各个高校可以打造学生管理数字化“大课堂”,广泛应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助教、自适应系统、学情分析系统等平台,促进数字技术赋能学生管理。最后,充分使用智慧教育平台。基于智慧教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类提取关注度高的信息,掌握学情数据,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另外,学生管理人员可以借助智慧教育平台的“微助教”模块发布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学生使用手机终端参与讨论,使学生进行思想碰撞,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增强参与学生管理的能力。③全面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主体间性视域下,学生管理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交互影响的过程,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学生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8]。因此,高校应坚持“育人先育己”的理念,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参与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更加自如,夯实学生管理的基础。一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高校要经常组织开展管理竞赛或管理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在竞赛和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合作等能力[9-10]。同时,学生也要主动积极参加集中培训、学术交流、管理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参与管理的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当今时代是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化变革无处不在。因此,高校要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包括必修课、公选课,提高学生应用大数据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这样一来,学生能高效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帮助管理者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
4结束语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者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普通的“管”与“被管”的关系,二者的关系具有平等性、融合性。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不仅可以减轻学校管理的压力,提高管理的效率,而且可以满足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要重视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如树立学生管理“双主体”理念、促进管理双方的主体互动及构建学生多元化参与管理的机制等。
[1]伍建军.从管治到善治:高校学生管理的现代转向[J].学周刊,2017(1):14-15.
[2]樊华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探析[J].教育探索,2010(1):86-87.
[3]何静.主体间性视域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9):23-26.
[4]薛继红.美国大学学生自治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3(6):126-127.
[5]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崔源,耿熹,江笑怡.高校管理中学生参与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89-90.
[7]葛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科技风,2023(36):58-60.
[8]赵建成.探索高校学生社区自我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23(12):22-23,37.
[9]肖子华,林洪婧.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高质量发展路径[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103-106.
[10]张媛媛.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山西青年,2023(23):166-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