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

5

2025-03-17 17:12:5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河北省亟待通过构建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大省,人才队伍建设对其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河北省亟待通过构建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河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大省,人才队伍建设对其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从政府、企业和高校3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人才队伍建设建议,以期为河北省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人才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河北省


  1研究背景


  近年来,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习*平总*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阐明,河北省在产业结构转型和自主创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1]。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撑。《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分析报告(2022年)》指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占总需求人数的40.75%。对河北省而言,面对北京市、天津市(以下称京津)的人才虹吸效应,如何构建能够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是其“十四五”期间较为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河北省在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众多挑战。首先,河北省高层次人才结构与京津差距大。《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河北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仅为13.32%,远低于京津。其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0年)》指出,河北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才流失率高达55.6%。河北省高层次人才流失率较高且人才储备较少,导致其无法形成稳定的创新人才队伍。由此可见,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制约了河北省创新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对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研究,以期通过识别制约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从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元主体出发,提出促进河北省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建议。

  2三螺旋理论下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


  三螺旋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三螺旋理论(Tripe Helix Theory)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提出2]。在该理论中,存在大学、产业和政府这三大主体,“螺旋”代表了上述3个领域的机构和参与者之间不断进化的协同和复杂关系[3],三者既各自发挥着独特功能,同时又相互协作,在保留自身原有作用的同时支持另外两个主体作用的发挥[4]。三螺旋理论的核心在于多重行动者的参与和他们之间的协同合作[4]。在三螺旋视角下,制约河北省人才建设的核心因素主要有政策支持、科研投入、教育体系。


  2.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河北省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未能展现出显著优势,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河北省在人才引进机制上缺乏配套政策和支持措施。尽管河北已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但执行力度仍需加大。例如,河北省科研资助基金在启动经费方面相对不足。2023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指出,河北省科研经费投入仅为848.9亿元,而京津地区则达到了2843.3亿元。这对吸引外来高层次人才不利。同时,由于科研环境和薪酬待遇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存在差距,河北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例如,2017年,河北省生物医药大型企业的研发人才为2858人,而北京为4036人,显示出河北急需大量研发人才。京津地区对环渤海经济圈及全国的人才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使河北成为人才“洼地”[5]。有关数据显示,河北省的人才净流出率高达6.5%,而北京和上海分别为2.1%和1.8%。由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以下称中机院)的调研结果可知,河北省生物医药领域专业人才仅占产业总人数的17.4%,硕士及以上学位人才仅占4.04%,专业型人才严重不足。


  2.2科研投入不足


  科研投入不足直接限制了科研项目的规模和深度,进而影响对高端科研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充足的科研经费是支持技术创新的关键,也是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2022年,河北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经费总投入为848.9亿元,增幅为13.9%,但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仅为3.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6%。相比之下,北京和天津的科研经费投入显著多于河北,北京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6.03%,天津为4.88%,这使河北在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处于劣势。


  虽然一些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较大,但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明显不足。中机院调研数据显示,华北制药集团2017年—2019年用于人才培养的经费为1200万元,而用于人才引进的经费仅为100万元;石药集团2017年—2019年的人才培训与引进经费为1100万元。这种不平衡的投入限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留用。


  2.3教育体系不完善


  河北省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教育体系不完善的挑战,这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配置、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均有所体现。首先,河北省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明显脱节。尽管高端人才在经济发展中需求巨大,但现行的教育体系未能完全匹配这一需求,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较弱,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仍存在显著差距。《河北人才发展报告(2023)》指出,虽然河北省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招生人数在增长,但高校毕业生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仍有待提高。2022年,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共有124所,招生55.79万人,增长7.9%;在校生177.37万人,增长4.1%;毕业生48.81万人,增长19.4%。同时,河北省人才数量与人才质量之间存在矛盾,结构性短缺与过剩现象并存,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尽管河北省在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努力,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的人才整体竞争力仍有待提高。以高等教育为例,2023年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虽然达到了50.9万人,但与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的毕业生比例并不高。河北省的高端人才,如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的比例相对较低,其毕业生数量仅占高等教育毕业生的4%,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竞争力。


  此外,河北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还体现在师资力量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河北省高校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优秀教师和科研人才流失,进而对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偏远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资源不足使得初等教育阶段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阻碍了人才梯度的建设。据统计,河北省整体受教育程度远低于京津地区。《中国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河北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比仅为19.3%,远低于北京的50.3%和天津的32.8%。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河北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


  3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河北省可以从建立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环境等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1建立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河北省政府应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以激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具体而言,河北省应采取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措施,确保政策的广泛性和有效性。首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是关键步骤之一。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人才发展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校企合作、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为此,可以设立“高端人才专项基金”,为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资金支持;也可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产业发展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与奖励。其次,简化人才引进和落户流程、优化人才服务体系至关重要,尤其是针对海外归国人才,应提供优厚待遇和可靠的生活保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国发展。最后,本地人才应得到鼓励。例如,鼓励本地人才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专业深造等提升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河北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人才支撑。为了确保政策的长期稳定性和有效性,必须避免“一刀切”和短期化的政策倾向。总之,通过将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河北省可以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人才队伍顺利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054f6f84094e72489f66de78b01a3bd.jpg

  3.2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三螺旋理论框架下,企业、大学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协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关键。针对河北省科研投入不足的问题,河北省内各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实现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企业应加大自身研发中心建设力度,提升研发能力,建成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通过增加研发投入,企业不仅可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还可以通过实际的研发项目锻炼和培养人才。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同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构建研究中心,集中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推动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应主动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如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技术、联合申请政府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高校进行技术研发等。通过上述合作,企业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还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立实习基地、企业奖学金、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可以参与高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和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潜在的人才,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储备必需的人才。综上所述,河北省应鼓励企业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以上措施,河北省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加强企业、高校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效果。

       3.3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环境


  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环境是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河北省各高校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导向,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优化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提升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教师培训与学术交流,并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热情,提高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河北省高校还需要着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一方面,高校应确保校内图书馆、教室和宿舍等设施现代化、智能化,以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例如,建立智慧教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师生教与学的便利性。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文化活动和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措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人才培养,为河北省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4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对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等尤为关键。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河北省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识别其面临的具体问题及根本原因,并立足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三大主体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以期构建一个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为实现河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后凯,年猛,李功.“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0(5):5-22.


  [2]石义寿,苏瑞波,段艳红,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广东高新区创新发展实践与路径研究[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4(1):3-10.


  [3]樊小杰.高校地方研究院发展路径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现实困境与治理[J].中国高校科技,2022(3):68-72.


  [4]王建梁,刘天雨.三螺旋理论视角下新加坡人工智能教育战略研究[J].比较教育学报,2023(3):111-122.


  [5]李娟,孙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人才集聚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1-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