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融中医文化,探索身心灵健康育人新路径论文

融中医文化,探索身心灵健康育人新路径论文

4

2025-03-17 16:16:2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中医文化的核心内涵,结合现今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身心灵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高品质的育人课堂,将实践融入教育中,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多维服务体系与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与校内专业组织管理和教育团队相配合,提出构建融合中医文化的身心灵健康教育平台。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将中医文化融入大学生身心灵健康教育,构建具有创新性的育人模式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通过分析中医文化的核心内涵,结合现今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际需求,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身心灵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高品质的育人课堂,将实践融入教育中,构建具有创新性的多维服务体系与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与校内专业组织管理和教育团队相配合,提出构建融合中医文化的身心灵健康教育平台。


  关键词:中医文化;身心灵健康;教育教学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事业模式的更新,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大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在不断补充和更新,但当前的教育课程体系仍不十分健全,还需要增加新的元素,例如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较少被融入心理教育体系中。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言,中医文化仍是一股新的力量。中医文化对医药化工的影响深远而广泛,无论是理论指导还是实践经验,中医文化都为医药化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现代医药化工的发展过程中,深入研究并应用中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课堂的创新心理健康育人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注重全体学生的早期心理健康教育,还关注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和治疗。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1融中医文化的理念及重要性


  早在《黄帝内经》中,古人就提出了中医治病的理念,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中医的“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理念,可以更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未病预防”理念。“未病预防”意味着在问题出现之前进行预防。正如中医所强调的“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以此为理念,对全体学生进行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这种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2)“已病防变”理念。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医的“已病防变”理念提醒教育工作者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恶化。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避免心理问题的扩大和恶化。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3)“天人合一”理念。中医的“天人合一”这一观念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促进身心的和谐统一。


  (4)“五行相生相克”理念。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


  将中医理念融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富有创新性的尝试。结合中医的“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理念,可以更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2身心灵健康育人新对策


  2.1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工作体系


  现阶段,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而“五位一体”体系建设的提出使现行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所谓“五位一体”,是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教育教学方面,高校应当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重视,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1-2]。


  《内经》中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这表现了万物动静结合而相平衡的规律[3]。中医文化中常运用这一规律来预防疾病,即所谓“动静结合”与“阴阳平衡”。将中医的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尝试,通过借鉴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学校建立心理问题咨询平台,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提供咨询帮助,确保学生得到专业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地预防与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稳定校园的安全环境。在巩固平台保障方面,高校应组织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聘请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士,成立专业的教育工作小组,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确保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成长。


  2.2创造高品质的育人课堂


  课堂是学校授课的直接形式,也是育人的主渠道[4]。致力于打造出高品质的教育课堂,更高效地提升授课效率。目前,由温哥华大学Douglas Kerr团队于1976年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式已被全球超100所高校和机构实施运用,国内也已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三维制图和计算机课程等专业[5]。BOPPPS教学模式将课堂教育过程分为以下六个元素,即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预评价(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评价(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简称为BOPPPS模型[6-7]。从教学的整体流程上看,BOPPPS教学模型主要遵循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将课堂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借助网络的力量搭建起第二课堂,使师生间的课堂交流更加深入。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学生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逐渐发展为参与课堂教学,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并深化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感。


  中医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治病救人的至高理论,还包含着治国理政的理念。在中医文化中,强调治未病的预防作用,在疾病来临之前居安思危,将体内不良因素及时消除,提高身心健康素质,故《丹溪心法》中记载:“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8]。现今高校的众多学生面临着学业与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引起一系列不良的社会影响。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中,将中医文化引入课堂,本着“治未病”的思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前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中遵循BOPPPS模式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中展示微视频、音频及相关演绎视频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专注于课程内容。例如,中药制剂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其制作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理解每种中药制剂背后的文化背景,如历史传说、民间习俗等,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课前课后及时进行检测,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保他们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后引导学生对课堂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依此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用心提高心理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开展高质量的实践活动


  与基本的课堂学习相比,高质量的实践活动对于高校教育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中,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负责传授知识,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侧重于单方面的讲授,缺乏互动和参与,虽然具有节约资源、传授知识更加直接的优点,但易使学生缺乏主动性且失去兴趣。目前提出的PCBL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始终以学生为主导,通过由浅到深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而言,LBL式的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将PCBL教学模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课程将引领学生深入探索,让他们全情投入的同时还有助于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按学生现实生活需求融入实践,还要将中医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9]。

e7387180fca66cf521e287bcb014295.png

  《黄帝内经》中指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其兴趣、精气神密不可分。在课堂中,融入中医文化,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中医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健康的身心状态。与此同时,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需要积极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按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难题。例如,在中药制剂课堂体系中设立专门的中医文化课程,介绍中医的基本理念、诊疗方法和养生原则等。通过学习中医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制剂的原理和应用,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在传授中医文化和健康知识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药制剂行业的就业前景和需求,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学校通过与中药制剂企业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从根源上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中医文化的相关知识,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中医知识展览、中医养生讲座、中医文化体验等活动,可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医文化,对中医药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2.4建立创新性多维服务体系


  随着教育体系的发展进步,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并且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众多研究者的不断实践,PBL教学法与CBL教学法应运而生。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习者的探究精神;而CBL教学法则通过实际案例来引导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两种教学方法,无疑是对传统模式的创新与升华。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将PBL教学法和CBL教学法结合起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在PBT的药剂学基础实践课程中,张文君等[10]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创性地将PBL、CBL与PBT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这种创新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并表明“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当今医药学专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对于高校的心理教育系统而言,授课是传统的“防未病”的方式,还需建立授课后的心理服务系统,对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动静结合的治疗。根据2018年中央政法委等十多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各高校需逐步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使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11]。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除了传统的高素质且专业性强的教育队伍、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健全的心理教育场地建设以外,还需要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例如强化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调整。在培养自我调适能力时,可以借鉴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形神皆养的整体观,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平衡身心。


  2.5建设有保障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2]”。可见“防未病”的思想在中医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也应将中医文化中的预防思想融入其中,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心理危机预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套流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系统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首先应完善当前的心理测评体系,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其次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性融入中医文化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6建设高品格的学校组织管理系统


  中医药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体现中医药文化[13]。通过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更为重视中医文化素养的培养。随着中医文化在我国的大力推广,大部分师生已经对中医文化和技术有了一定的基本了解,但认识的程度较浅显、专业性不强,因此需要提高师生对中医文化的了解。邬倩云等[14]在中医药文化教育融入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实践中表明,首先要对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培养医护人员的文化素养,通过网络平台、医院公众号、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宣传中医药文化,营造学习中医药文化的氛围。实践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研究能力与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实践前水平,表明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样,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也应构建高质量的学校组织管理系统,有效提高对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水平。


  2.7建立专业性强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提升教育品质的命脉所在。作为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心理健康的最新发展动态,积极探索与学生心灵相契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真正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将中医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和中医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相关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同时,还要将中医文化融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中,让他们亲自感受中医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体验和了解中医文化。


  3总结与展望


  本文旨在探索有利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新模式,在研究上强调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主要从BOPPPS线上线下混合教学、PCBL教学等创新性教育体系结合中医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深入探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走向,将目光聚焦于如何巧妙地将中医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高校的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中医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还需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危机预防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并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高校人才作出贡献。展望未来,期望教育领域更好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其中,取得更多的成果,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优质、健康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琪.基于“五位一体”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36(2):108-112.


  [2]浦昆华,安丹丹.“五位一体”心理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J].公关世界,2020,2(24):106-107.


  [3]孟克布和,包金山.国医大师包金山教授学术思想及“动静结合”原则对骨折愈合的影响[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25(4):22-23.


  [4]孙汝兵.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0.


  [5]陈力.基于BOPPPS模型的跨境电商英语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华东纸业,2021,51(5):142-144.


  [6]杨策,王文祥,李进,等.基于“BOPPPS-PBL-CBL-TBL”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下的模块化教学研究:以“中药药剂学”为例[J].科技风,2024,1(1):108-110.


  [7]于蓉蓉,惠小健,章培军,等.基于BOPPPS教学模式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J].科技风,2023,1(1):136-138.


  [8]王亚心,杨巧菊,杜江艳.中医理论与中医文化“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7):630-633.


  [9]邢华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6):865-867.


  [10]张文君,赵瑛,王立,等.PBL、CBL结合TBL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药剂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44):147-149.


  [11]田原,王安冉,潘光花.中医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9):52-54.


  [12]朱万晶.《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9):7-10.


  [13]吴冬梅.中医理论在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2(1):46-47.


  [14]邬倩云,余启超.中医文化教育融入专科管理中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1):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