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1

2025-03-10 11:03:0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首先探讨研究型审计的政策现状和核心理念,其次阐述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的重要意义,再次分析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的对策,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从而提升其整体质量。

  [摘要]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重要转型方向,是引领审计事业质量飞跃的关键路径。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传统型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的政策背景下,文章首先探讨研究型审计的政策现状和核心理念,其次阐述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的重要意义,再次分析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的对策,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从而提升其整体质量。


  [关键词]研究型审计;内部审计;工业企业


  1研究型审计的政策现状和核心理念


  在当前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浪潮中,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创新的审计模式,不仅是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途径,还是推动审计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对研究型审计的政策现状和核心理念进行系统分析,对于深化审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1研究型审计的政策现状


  2023年5月23日,习*平总*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坚持依法审计,做实研究型审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打造经济监督的‘特种部队’”[1];2023年6月26日,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在十四届全国*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作了《国*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重点阐述了应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做实研究型审计,一是把立项当课题研究,二是把问题当课题研究,三是把审计建议当课题研究[2];2024年2月,审计署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发布2024至2025年度公开招标重点科研课题的通知》,围绕审计对象开展应用型科研,助力做实研究型审计3]。研究型审计在审计实践中至关重要,成为审计人员全面、系统解决问题的关键,为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支持。


  1.2研究型审计的核心理念


  研究型审计是指在审计过程中运用研究的手段开展相应的审计课题,利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深度与前瞻性[4]。这种审计模式结合多项数据指标,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层面进行全方面分析5],致力于深入剖析问题根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研究型审计紧密贴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凭借大数据手段及数据信息化方式筛选出客观、准确的审计信息用于审计项目和课题,将理论与实际深度融合,逐步推进审计实践与理论研究,提升工作质量与价值,为审计事业注入新活力。

7cc47827678435055cd1ce7568ed726.png

  2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的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工业企业正处于日益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中。这一环境不仅要求企业具备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和快速响应能力,还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然而,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尤其是以财务审计为主导的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难以全面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多元化需求,工业企业急需一种新型审计模式来改变现状,为企业的管理改进和流程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研究型审计通过对工业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能够优化和完善工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来说,研究型审计能够结合工业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估,识别潜在风险点和薄弱环节。通过完善内控体系,审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修正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研究型审计侧重审计过程中的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多维度切入,为管理者提供有参考性的决策支持。在工业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研究型审计注重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生产质量评估的准确性以及研发投入的有效性等方面,从财务稳健、合规管理、绩效评估和制度体系4个核心业务层面进行审计。在财务稳健方面,研究型审计主要评估企业的财务结构是否健康、资金运作是否合理;在合规管理方面,检查企业是否遵守了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在绩效评估方面,评估企业的运营效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在制度体系方面,审查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能够有力支持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研究型审计可以形成针对性的审计方案,从而保证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决策机制的不断完善。


  3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面临的问题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工业企业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日益突出,其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也越来越突出。内部审计在风险防控、资源优化和治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保障企业健康运行的关键环节。工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挑战和不足。


  3.1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传统的审计方法主要依赖手工操作和抽样审查,这种方式在处理小规模数据时尚能应对,但面对当今工业企业动辄海量级的数据规模时,其局限性暴露无遗。审计人员需要逐笔核对凭证、账簿和报表,工作负荷大且易出错,导致审计效率大大降低。基于财务报表、凭证和相关文档进行审查,即使结合相关数据的业务背景分析,仅凭人工筛查的方式也难免会有遗漏,容易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准确理解财务数据背后的真实业务情况和运营活动,无法发现潜在的问题或风险。这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也难以实现对工业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面、实时、动态监控。


  3.2企业内部审计在根源问题剖析层面存在短板


  在当前的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中,虽然财务数据的核验与比对工作已相当成熟,但在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层面。①传统内部审计方法往往止步于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简单核查,即是否遵循了既定的程序和规定,并未深入挖掘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及执行的实际效果。②传统的内部审计在审查交易时通常只关注其表面的合规性,即交易是否符合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要求。③传统的内部审计缺乏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3.3企业内部审计聚焦于历史数据验证,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能力亟待增强


  传统的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通常是对历史财务数据的核实和审查,更多地关注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审计人员会仔细检查过去的交易记录、凭证和账目,以确保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样做虽然有助于发现已发生的不合规行为或错误,但由于缺乏对内外环境因素的考量和对企业战略方向的分析,无法准确预测复杂的经济走向。这使得审计人员难以从战略高度出发,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和挑战。


  3.4企业审计人员思维固化,审计视野不足,考虑因素不全面


  工业企业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工作量大,他们往往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对外培训和交流,导致审计视野、理念、方法容易固化;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深度互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性、有效性等方面了解有限,无法及时掌握审计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发展情况。这些问题都会对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造成很大限制,进而影响工业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使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识别和防范。


  4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的对策


  工业企业内部审计正处于从传统查错纠弊模式向研究型审计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为实现这一转变,工业企业可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ad316c8767b8351df2cd18969bbb3cc.png

  4.1加强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


  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模式转向研究型审计模式需要实现信息化理念的转变,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深入学习和理解研究型审计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在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研究型审计,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审计工作。结合工业企业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企业的研究型审计方法和技术,如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以A工业企业为例,该企业实施研究型审计转型的方式为建立数字型审计档案,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档案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型审计在立项计划、项目实施和审后评估等各个阶段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审计信息平台,实现审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为研究型审计提供有力支持。


  4.2深入挖掘内控缺陷,建立合规预警机制


  工业企业应深入挖掘内部控制缺陷,建立合规预警机制,将审计研究理念全面融入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以“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为核心脉络,以“小切口”解决“大难题”,促进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进程6]。一是审计理念应有所转变,由单一合规审查向评价内控设计的合理性和实施效果等方面拓展。审计人员要利用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工具,加强对内控流程的深入理解,对内控工作实施全方位、系统性考核。二是增强审计人员的业务洞察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工业企业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工业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期监测、分析资金链紧张程度、债务风险等级等一系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一旦预警机制发出警报,为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审计人员就要组织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开展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以A工业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对库存管理进行内部审计时,从进货、入库、出库、盘点等各个环节对库存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梳理,重点考核库存管理中的重要控制点。审计部门对照实际操作和规定流程的差异,查找出审批流程不规范、盘点库存不严格等内控方面存在的一些明显不足。审计部门明确了审批标准和流程,针对审批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加大了对审批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对于盘点不严格的情况,采取先进的盘点技术,加强对盘点的监管,确保盘点准确。审计部门还通过实时监控和预警存货数量与存货周转率等关键指标,帮助企业建立存货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存货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4.3突破企业审计人员思维定式,开阔其审计视野


  针对工业企业审计人员思维定式和视野局限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行业动态分享,构建完善的审计人员定期培训与交流体系;制定详尽统一的操作规范,确保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按标准办事,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建设;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经常性外部审计,开展客观评价并监督内部审计工作。例如,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情况下,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和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等多重挑战,A工业企业审计人员难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此时,该企业通过邀请业内知名学者进行授课辅导,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参加行业交流会、研讨会等方式,使审计人员逐渐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主动引入数据分析软件、风险评估模型等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工具,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出谋划策。


  5结束语


  在大数据浪潮席卷全球及国家政策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下,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应逐步向研究型审计靠拢,实现审计高质量转型。就理论视角而言,要完善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展相应审计课题,不断探索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推进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的结合。就实践视角而言,在内部审计流程的各个环节,应完善内控体系、实现审计流程规范化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等。工业企业内部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入推进,为企业稳健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习*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李强李希出席[J].现代审计与经济,2023(3):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侯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大精神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EB/OL].(2023-01-16)[2024-04-26].


  [3]审计署.审计署关于发布2024至2025年度公开招标重点科研课题的通知[EB/OL].(2024-02-27)[2024-04-26].audit.gov.cn/n11/n536/n1631/c10392730/content.html.


  [4]张长文,李兆东.高校研究型内部审计探析:内涵与模式[J].财会通讯,2024(7):117-120.


  [5]戚振东,张紫璇.研究型审计: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会计之友,2022(6):118-124.


  [6]张西.医药制造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研究型审计路径探索与实践[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4(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