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2025-03-10 10:38:0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文章在探究预算绩效管理整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高职院校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预算绩效意识淡薄、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水平,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势头不断增强,资金使用效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构建一套完善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在探究预算绩效管理整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高职院校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预算绩效意识淡薄、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水平,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全面预算绩效;高职院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1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背景
随着“支出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绩效评价结果的持续运用、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预算绩效体系成为必要。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开启了我国政府探索和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工作尝试;2015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简称《预算法》)明确了各级预算要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为各级政府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指明了方向。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持续深化,2017年党的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对构建全范围、多领域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作出了总体要求。2018年,中*中央、国*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该意见进一步落实了《预算法》关于讲求绩效的总体要求,对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了整体部署和安排,明确了构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9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改变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硬化责任约束,强化目标管理,做好过程监控,推进绩效评价,注重结果应用,不断提高教育预算管理科学化水平,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22年党的二*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举措,要求构建“讲求绩效”的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扩大重点绩效评价范围,提高绩效评价质量,用好绩效评价结果,推进支出标准化,加快项目支出标准建设1。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在制度、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运用方面不断修订完善,为高职院校构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其资金投入的效益事关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不仅有利于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还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大影响。
2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已经从理论、制度探索向实际执行和具体实施转变,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财政项目资金已被全部纳入预算一体化系统监管,重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已成为常态,绩效指标库体系进一步完善,绩效结果应用逐渐强化,“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单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但高校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执行监管、结果运用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上更为薄弱。
2.1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淡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低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预算管理体系,在制度和形式上基本建立了符合上级要求的管理体制。受办学规模、管理体制和人员整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职工和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全员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共识尚未形成、对业财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在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项目储备不足、预算编制随意、频繁调整预算、未建立适用的绩效指标体系,以及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情况。
2.2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关于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的制度与规范基本建立,但缺乏针对高校的预算绩效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指南,各高职院校整体绩效自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良性循环的评价体系,与绩效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仍有差距。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内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存在制度编制不严谨,调研、审批程序不充分,预算执行缺乏考核标准等问题。在具体的绩效考核环节各部门配合度不高,工作职责划分不明确,预算管理工作中时常出现执行进度缓慢、工作停滞、效率不高等问题[2]。
2.3预算执行缺乏监督和控制,绩效评价结果未能有效运用
预算监督是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是为绩效评价提供依据的手段,缺少有效的监督会让绩效评价工作沦为形式主义[3]。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导致预算难以按照既定的流程顺利执行。同时,预算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等问题亟待解决,重资金争取、轻预算执行、不讲求绩效成为项目管理的老大难问题,过程性绩效跟踪监控手段不完善,信息化支撑不足,应付式地开展绩效自评工作,未能从内部治理需要的实际出发有效监控预算执行。同时,缺少合理的预算绩效奖惩问责机制,无法起到纠正预算执行偏差的作用,难以发挥出绩效评价改善预算管理的作用4]。高职院校在预算控制方面相较于本科院校更为薄弱,存在“重申请、执行慢、轻绩效”的现象。受顶层设计谋划不完善、预算绩效体系不完整和预算管理水平不高等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开展政府采购、推进预算执行、资金支付和效益评估方面缺乏有效控制,表现为预算执行进度缓慢,资产使用效益不高,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2.4信息化水平低,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开展预算编制、过程监控、绩效自评等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撑。目前,各高职院校通常由财务部门牵头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涵盖的部门较多,数据多且复杂,各信息化系统又相互独立,数据关联性和共享性较差,人工统计错误率高且耗时,绩效评价的信息化建设问题亟待解决。由于部门绩效评价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不足,评价结果公开形式较为单一,一般仅通过学校官网对外公开;公开内容较为简单,社会公众接受度低;公开标准不规范,缺乏统一的监管。
3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建议
3.1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一是增强全员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国内公办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大多为财政拨款,资金无偿使用且使用效益与奖惩不挂钩。在各类经济业务监督过程中,更多关注资金支出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较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时常导致浪费极大、使用效益极低的情况。对此,高职院校全体人员都应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预算资金的使用不仅要合法合规,还要讲求效益。应当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将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出成效,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时,还应通过培训、设立奖惩机制的方式,不断深化广大教职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使其充分重视预算编制、项目申请和资金使用,落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二是落实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依赖高质量的预算编制,预算编制的基础是项目库管理,高职院校应当实行预算支出项目化管理,将所有预算支出都以项目的形式纳入项目库管理。项目评审部门将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入库项目一定年限内未能实施的清理出库,通过建立项目出入库良性循环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3.2健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预算绩效顶层设计。我国公办职业院校数量、类别众多,在评价投入和产出方面各有特征且侧重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协调机制,成立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各部门协调配合,全方位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另外,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动向和学校内部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上级部门制度框架下出台校内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规定绩效目标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和信息公开等具体内容,编制绩效评价操作手册等实用材料,从制度和操作层面指导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二是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程,应当从事前(预算编制)、事中(执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绩效延伸(信息公开)运用四个方面推动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一体化。
3.3加强全面预算绩效监督控制
一是动态监控全面预算绩效实施。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评估是预算绩效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围绕发展目标,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跟踪监控机制,及时纠偏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偏离绩效目标的行为,确保绩效目标按期完成。同时,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分配预算资金的重要依据,以便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实现绩效目标。二是建立绩效实施奖惩机制。高职院校要制定明确的预算绩效奖惩标准,根据部门和员工的贡献值、表现和成果等设立相应考核指标,如预算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预算执行率高低等。同时,绩效评价部门要对照标准考核部门和员工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对项目实施效率高、成本效益好的部门给予预算资金安排上的政策倾斜,对个人给予奖励;对项目实施效益低下、执行效率较慢的部门采取扣减项目预算、压减预算资金等措施,对个人要追责问责。
3.4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一是完善预算绩效信息化建设。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是高职院校的一项整体工作,要打破“绩效评价仅仅是财务部门工作任务”的片面认知,建立一套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绩效管理系统,以财务系统为统领,融合人事、教务和科研等校内系统信息,实现业务与财务衔接。财务部门或绩效管理办公室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整体的绩效指标库,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制定基于专业大类、专业属性的特色绩效指标。绩效管理系统应当涵盖项目库、绩效指标库、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自评等内容,构建可共享、可比较、可量化、合理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进一步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的作用[5]。二是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力度。高职院校使用财政资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向社会公开,将绩效评价过程材料及评价结果相关信息在学校官网等渠道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学校内部的部门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等次排序通报,并按程序在学校内部公开。高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高校绩效评价过程及结果的监督检查,适时聘请第三方机构评价各高校绩效管理开展情况。通过完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形成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管理体系。
4结束语
随着国家投入职业教育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资金使用效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对于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宏观的视角分析高职院校在预算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结果运用、信息公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优化建议。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既是上级部门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学校内部治理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以绩效管理为导向,以优化预算管理为抓手,不断完善管理措施,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武文杰.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析[J].财会学习,2023(27):77-79.
[2]王莉.政府会计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研究[J].纳税,2020(32):139-140.
[3]冷晓岩,荀宝莉,郑心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J].教育财会研究,2022(3):24-33.
[4]梁倩.关于高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21(1):90-91.
[5]柳文雅.地方高校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营销,2023(11):5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