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科技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调查论文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科技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调查论文

3

2023-03-21 09:43:19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积极发展科技新兴产业,各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成为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叙州区委区政府在各个方面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摘要: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积极发展科技新兴产业,各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成为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叙州区委区政府在各个方面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空间;宜宾市叙州区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积极发展科技新兴产业,各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成为了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叙州区委区政府为了帮助这些科技创新型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和打造川渝滇黔国际科技创新动能集聚区。
        一、基本现状

  “十三五”期间,叙州区累计获得各类省市级科技项目立项99项,总资金4235万元。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产研院1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

  仅在2020年,叙州区就新增投入科技研究与实验经费(R&D)7.8亿元,且全部由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投入,投入强度达1.6%,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四川省1.81%,宜宾市1.4%)。及至2021年9月,叙州区科技型企业总数高达163家,约占全区企业总数(含微型企业)的28.9%。这些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9家,约占比全区科技型企业总数的17.79%;中小型科技企业135家,约占比全区科技型企业总数的82.82%;省级创新型企业15家,约占比全区中小型科技企业总数的11.11%。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5家、市级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质量检验检测平台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2家,市级产研院、院士工作站等技术服务机构9家,规模和数量皆位于宜宾县(区)前列。

  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于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高新技术服务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中小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0%以上,高达170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GDP)3.1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GDP)143.9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国民生产总产值(GDP)23.85亿元。销售总收入达4亿元人民币,创汇约5000美元;从业人员7198人,其中科技人员1515人,约占从业人员的21.04%。拥有高级职称(技能)195人,约占从业人员的2.7%。丰川动力荣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四川省先进制造行业第一名,同时荣获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第一名;宸煜林业获得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宜宾)第一名;2019年成功入选宜宾市十大最杰出农民工科技创新之星1名,入选宜宾市百名杰出农民工科技创新之星10名。2020年成功入选天府万人计划科技精英1名,获得宜宾市级创业领军人才1名,推荐宜宾市级创新领军人才2名,建立了省级樟油精深加工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荐农民工科技创新大赛项目37项。先后荣获了国防科技进步奖13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自主创新突破,推动发展新产业

  结合叙州区产业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化工化纤、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等各类科学技术项目中持续发力,积极推动新型科技产品的问世,提升前沿技术、应用基础和适用技术研发水平,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一是推进高端成长型产业技术创新,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动机、锂离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及配套材料,生产组装、快充电桩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天瑞达、常达机械、长虹红星电子、天工机械等对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创新发展,重点推进丰川动力“无冲击换挡”电驱动机械变速器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着力开展核燃料元件、高端数控机床、高精密设备、多功能液压挖掘机、液压起重机、纯电动液压挖掘机、治污电机设备、环保装备、新型射钉紧固器材等产品和技术研究与应用。三是引入先进的化工产业工艺,创新型融入各类生态环保材料,推进化工、纺织纤维、酿酒食品、新型建材等领域节能环保装备及其相关技术开发,支持节能减排、土地污染修复、污水处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提高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现代化水平。开展以合什手工面、喜捷茵红李、大塔晚熟荔枝、宜宾油樟等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的新产品开发利用,建设水稻、花生、油菜、高粱、马铃薯等新品种展示区、直播核心区、综合开发利用核心区等粮油科技园区。

搜狗截图23年03月21日0939_5.png

  加强高山有机茶及产品加工工艺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建立油樟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围绕中草药等领域实现新型科学农业技术产业发展,形成了集观赏、药用、食用为一体的林竹科技园区。积极发展信息畜牧业,通过科学调配和种猪繁育,建成母猪河特色水产渔业流水养殖基地,打造越溪河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强化品种建设,开展对渔业水质量的科学提升,打造及饲养、观赏、繁育相互融合的多元化水产科技园区。

  (二)坚定企业创造意志,树立科技创业信心

  立足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建设一批技术研究中心、产研院、专家院士工作站、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多个方面,实现产业链、资金链的精准对接。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壮大,全面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同时,还要在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打造满足创新创业需求的孵化楼宇、社区、小镇,汇聚优势科技资源,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区。重点打造四川省级创新创业创意孵化园区、颐中“互联网+创新创业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城中央返乡创新创业示范街、农民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

  (三)创新优化区域布局,打造发展新平台

  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塑造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打造融入“互联网+”的创新网络科学技术产业布局,确保区域产业发展融入数字化和智能化。一是搭建一个多元化的科技信息管理和研发载体。通过组建学习团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专利经验。将科技创新融入科学实践,实现对科学技术体系的商业化开发和经济化提升。二是塑造更具融合性的新型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借助各类先进的制造和生产集群,积极发挥“物联网”“大数据”的网络传播效能,实现对重点科学技术企业的扶持和研发。三是加强场景式科学技术产品的推广。深刻挖掘本地区优质的科学技术产业,在原有的根基之上,重点发挥对综合能源、化工、轻纺、建材、酒类、食品加工的提升,从而实现各场景下的科技企业融合。四是认真做好市场调研,明确科学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塑造稳定的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搜狗截图23年03月21日0940_6.png

  三、存在的问题

  (一)顶层设计还未到位,自主创新

  能力很薄弱科技创新是全民全社会的创新,同时也是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和协同创新。然而,叙州区目前还依然存在部门、企业、社会各行业共推科技攻关,制定和落实科技创新重大改革举措与政策不够的问题。企业核心技术的生产有限,对于“高精尖”技术的依赖性较强。例如,在“十三五”公布入选的207件国家级专利中,发明专利仅占8%;销售利润不足3%。总的来说,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实力,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二)激励机制还未到位,科技人才建设很滞后

  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对于分类引进、分类培育,研究制定灵活实用的柔性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以及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都尚未完全建立。叙州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诸如机械制造、综合能源、汽车零部件、名优酒类、绿色食品加工、新材料、农牧等领域紧缺急需的专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很难引进。对带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入驻叙州区创业的国家高端人才给予创新创业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也远远不够,从而导致了叙州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也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以现有的企业科技人员建设现状为例,在企业科技从业人员中,大部分都是由行政人员转岗,或是其他部门人员兼任。这同叙州区提出的科技支撑企业发展的要求差距是相当大的。

  (三)载体建设还未到位,科技创新体系很初级

  目前叙州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还任重道远,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还需要大力扶持,“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梯级孵化体系还需要大力完善,强化对外合作交流,加强科技、产业、人才与贸易结合以及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的高校院所合作等机制还未建立,科技支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未真正意义上形成,导致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较为薄弱、其发展路经十分狭窄,也呈现出了产品更新不足等系列特点。

  (四)投入机制还未到位,企业融资缺乏保证

  “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参与、多种方式补充的投入机制,着力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是实现科技支撑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加大本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和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科技支行和科技型企业贷款合作平台效益,积极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搭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是实现科技支撑企业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国家所投入的资金扶持较为有限,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问题。特别是科技企业需要更高昂的研发经费,才能够投入正常的生产,因此在产品质量、技术研发和长久维系上,缺乏充足的资金流通。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

  在推动地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科技技术作为加速产业转化的重要组成,必须要强化主体作用,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组织研发。尤其是在推动科技类企业的升级转型中,地方政府应该树立导向作用,将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主体,通过政策扶持、减免税收、精简手续等方式,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开辟一条“绿色通道”,通过积极的扶持和推动,构建规模化产业集群,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调节上的能动作用。

  (二)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资金占GDP的1.7%,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6%。由此可见,在推动叙州区科技产业发展的路径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引导力、教育部门要发挥对科技人才培育的助推力、文化部门要加强对科技产业产品的创造力,通过机关单位、科研院校、企业单位的组织建设,强化资金支持。立足宜宾高新技术园的聚集作用,打造集机械制造、综合能源、汽车零部件、名优酒类、绿色食品加工、新材料、农牧等产业为一体的“创新、产业、辐射”效能。同时,立足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动叙州区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的实施力度

  加强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探索,构建一个“产学研合”的信息应用及合作模式至关重要。尤其是要通过科技中小企业的技术性融合,在新技术研发领域,高校和科技创新企业之间搭建有效的沟通载体,借助于多层次的企业科研建设,通过合作研发项目、(三)林权收储机构建立难度大

  林权收储机构通过对林木所有权及使用权的非竞争性收购,合法有序的流转等可以进一步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为农户和林业企业的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这对防范林业金融风险,促进林权贷款“增户扩面”具有重要作用,有效地解决了融资困难问题。恩施市因为受到林地政策性的限制,林木的处置方面涉及面较广泛且较为复杂,致使政府难以插手。林农、企业虽都有意向,但林地所有权性质决定了收储难以突破的红线,有待从政策层面顶层设计。

  (四)森林险中商品林投保比例低

  大多数农民对森林保险的认识不够,参保意识低,同时商品林投保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广,加之大部分农户在外打工,收取保费成本高。截至2020年底,商品林投保面积仅占全部商品林面积的7.21%,无法利用林业保险体系增强规避风险能力。

  (五)林权流转存在隐患

  目前林地流程序是:凡是符合流转条件的,只要当事人提出申请都可办理流转,当地林业部门仅在当事人要求下才可作为流转合同的鉴证方,对合同内容监管存在隐患。同时,办理证书的职责属不动产登记机构,导致流转合同的林地界限与不动产机构要求的专业测绘公司定位落座界限不一致,存在林权纠纷的隐患。

  三、进一步推进恩施市集体林权改革的建议

  (一)深入推进三权分置,盘活林业经营权

  探索建立集体林地承包权退出补偿机制、服务机制以及退出农户社会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有条件退而无法退的问题。在明确林地所有权与承包权的基础上,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引导林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动,使经营权进入市场,发展规模林业产业。

  (二)完善森林保险体系

  一是持续扩大森林保险范围,将发挥生态效益的所有森林资源都纳入保险范围。二是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森林保险的补贴,提高其保险额度,使受损的农户享有充分保险保障。三是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森林保险类型,如林火保险、核桃种植保险、杏种植保险等,使林木保险在产业融资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四是优化保险业务,简化保费、理赔程序和材料,缩短保费时限,扩大保险业务范围。

  (三)构建多元化林业融资体系

  林业维系着生态环境的安全同时也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资金是促进林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林业投资回收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生态效益存在难以量化的外部性,以及林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收入较少的现状决定了必须要建立一个政府财政支持、银行贷款、林业基金和社会经济组织投资的多元化的林业融资体系,探索符合林业经济特征的融资方式,如林业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林农担保贷款、林业联保贷款等。林业贷款不仅要实现量的增长同时还需兼顾与林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贷款期限,灵活的贷款偿还方式以减轻涉林经营者的还贷压力。创新融资方式也可以充分利用碳市场,通过参与碳汇交易实现林业开发资金自筹的功能。

  (四)加大地方财政补助

  通过争取中央及湖北省以生态补偿的形式加大对国家生态功能区的恩施州的转移支付力度,提供保护绿水青山的公共财政能力;通过林业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发展林业合作社、林业大户、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林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林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等经营模式与农户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五)发展特色林业经济

  经济林是一种以生产果类、食用油料、饮料、调剂品、工业材料和药物为主的林木,是森林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政府支持、因地制宜、立体发展和社会参与原则,制定产业政策发展特色林业经济,积极培养种植大户、家庭林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的经营主体,推行适度规模的经济林,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木本油料和珍贵林木储备建设,开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农业采摘等项目,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马平.制约现代林业发展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经济,2011(03):265.

  [2]韩柏泉,等.加快构建保障林业科学发展的投融资制度体系[J].安徽林业,2009(01):78-80.

  [3]俞言琳.林改之路在天山脚下延伸[J].新疆林业,2010(04):128.

  [4]黄舒慧.浅谈生态公益林的补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6):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