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高质量发展下高职院校艺术类经费应用研究论文

高质量发展下高职院校艺术类经费应用研究论文

5

2024-12-26 17:03:3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力军,工作主线需要牢牢把握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需求,适应时代变化,多样化建设资金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路径之一。《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后,高职院校逐步吸收艺术类经费作为日常建设资金。

  摘要: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力军,工作主线需要牢牢把握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需求,适应时代变化,多样化建设资金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路径之一。《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后,高职院校逐步吸收艺术类经费作为日常建设资金。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艺术类经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把艺术类经费这一针强心剂注入高职院校的血液中,有效推进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文化素养,同时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借鉴丰富的会计理论和政策法规,为现阶段高职院校艺术类经费的高效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一、艺术类经费应用的意义分析

  (一)发挥艺术类经费协同效应

  随着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健全专业建设资金体系成为高职院校实现长远发展需考虑的因素。艺术类经费不同于财政下拨资金,其监管力度较弱,使用xx较灵活,使用范围较广,在专业建设中可发挥协同效应,与财政下拨资金及事业收入一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过程中,艺术类经费可以通过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为实训基地成果展示或学徒制培养成果展演提供资金支持。

  (二)增强专业建设的萃取能力

  艺术类经费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仅促进其文化艺术创造的建设,也有利于校园文化调整、融合及重构,提炼展示各院校所设专业的标识和精髓,深入阐释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加快构建高职院校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体系,联合各学科展示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及影响力。在文化创造的同时,萃取专业建设精华,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创造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三)释放公共资源最大价值

  高职院校使用艺术类经费可以盘活校内闲置公共资源,有效激发公共资源的最大效用。学校的场馆和设备在非上课时间一般处于闲置状态,将艺术类经费注入校园引导高职院校利用校内闲置公共资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实际,积极创新xx方法和活动载体,打开思路,以校园舞台展示中华文明,释放公共资源的最大价值,以演促学,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相互借力,正确处理资金使用效益与资金供给的关系,把经费的有效使用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艺术类经费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建设经费来源,引导高职院校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水平,使经费特质与学校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师生文化素养,有效驱动文化价值创造,使学生升华认知、激荡情怀,让教师探索艺术课堂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全面推进文化作品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打造更多传播精品,让文化作品更鲜活、表演更真挚动人。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经费使用现状

  (一)无计划预算

  高职院校使用艺术类经费的方式多是排演节目,排演过程中节目负责人需要什么就采购什么,无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的支出内容、具体的支出计划和合理的绩效目标。一方面排演负责人没有提交预算项目,另一方面采购流程可能存在不合规的操作,这两方面都会导致所采购的道具或服饰无法报销,打击了排演人员的创作积极性,影响艺术类经费发挥其资金性质的作用。

  (二)支出类型单一

  节目排演人员基本是不具备财务背景的教师或学生,排演节目使用艺术类经费时未能考虑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后续为完成经费使用进度目标,会选择审核流程最少的xx进行支出,这就导致支出结构偏向劳务费或对于道具的xx,艺术类经费的使用效益不高,与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严重脱节,无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三)绩效考核力度弱

  作为非财政拨款资金,学校内部对艺术类经费重视程度不高,监督力度较弱,未对此类经费进行绩效考核,无法发挥绩效考核引导作用。经费使用人员使用理念只停留在用完即可,未从学校大局考虑内涵式发展要素,难以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无法将艺术类经费实化、深化、转化。

  (四)业财融合力度不紧密

  艺术类经费使用过程中缺少财务的参与,节目排演人员与财务人员交流较少,排演人员不懂财务知识,财务人员不懂排演业务细节,双方关注重点不一致,都未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只注重报销业务的审核,未深入了解排演节目中遇到的实务问题;排演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只注重节目排演效果,未深入了解采购支付环节的流程规范制度,后续艺术类经费支出及报销环节难以实现“深实细准效”。

  三、艺术类经费应用路径研究

  (一)强化事前管理

  1.突出管理重点

  艺术类经费的使用重点各有侧重,在进行预算制定时需充分考虑其特质,财务人员与经费使用人员深入交流,提出各自领域需要关注的重点,寻找出与学校战略发展对应的契合点,对其进行整合,将价值创造活动与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目标有效联系,把握关键因素,以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各自擅长的技术为杠杆,撬动艺术类经费的效益最大化。如国家艺术基金着重于节目编排水平的提升与节目受众群体的增加;高雅艺术进校园经费则注重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中小学;美育浸润经费注重的是对乡村学校或中小学的美育扶持,将美育与乡村振兴、基础教育相结合。

  2.引导合理计划

  财务人员应做好相关报销及采购业务宣讲工作,指导艺术类经费负责人员做好预算,避免“预算松弛”和“预算过度”问题。实施业财融合就要有换位思考的理念,财务人员评判预算是否合理的标准应结合财务与业务双重要素,站在学校层面谋划经费的使用,适当拓展财务职能,为经费的使用提供思路和政策引导,把经费管理的思路引入预算计划中。

  3.综合全面统筹

  财务人员在审核经费预算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闲置公共资源,综合考量经费使用过程中可以节约的支出或者借用相关资源为艺术类经费使用者减少非必要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财务人员需要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引导经费使用人员做好绩效目标,既能有效用钱,更能高效用钱。

image.png

  (二)优化支出结构

  1.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支出结构要做到突优势、显特色、出精品。利用艺术类经费打造高职院校的原创作品,以艺术作品讲述专业特色,在支出时可以考虑与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出的费用可以为专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价值,而不是一次使用完毕则失去价值。如艺术作品版权著作的申请费、专家研讨会费用、视频制作费等的支出项目都可以为学校的专业发展及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提供长远利益。

  2.平衡管理

  艺术类经费使用要做到平衡管理。艺术类经费的支出不能只注重当下的节目演出效果,应当结合不同的要素,平衡专业建设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定量目标与定性目标、学校利益与部门利益、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形成校园资源内循环与校内校外资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重创新与传统的融合,“以新提质”,加大新技术新元素的支出比例,带动艺术作品质量整体提升,实现传统艺术“老树开新花”。

  3.强化战略整合

  强化不同的专业资源在艺术类经费中的战略整合。一个节目能顺利排演离不开各专业人才的合作与资源整合,如何在排演中重点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凸显教育的特色和亮点,需要注重高位谋划。集聚各专业人才,使文化传承创新与非遗保护可以在艺术类经费中抢位发展,立足实际,整合资源,打造校园文化的重要名片,实现艺术传承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使学校在未来发展中赢得战略主动。

image.png

  (三)业财相适

  1.赋能价值创造

  财务人员深入了解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难点,指引教学部门利用艺术类经费助力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为教学部门把握文化繁荣浪潮,实现艺术专业转型,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合规操作思路。如邀请艺术行业专家研讨节目前期编排,可以为舞蹈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演示,同时利用节目排演考查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作为一次大考,嵌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中。艺术类经费的使用在减轻教学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有利于学校开辟发展新赛道,还能形成新的竞争点,带动整个学校全方位、全领域升级,赋能学校价值创造。

  2.撬动其他类型资金

  通过使用艺术类经费创作排演出优质的作品,借助新媒体载体传播学校的专业能力,深刻把握新一轮文化创新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吸引更多的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项目、委托培养项目进驻校园,提高各项统计数据的质量,吸引更多类型资金输送进校园,撬动各类财政与非财政资金,拓展学校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以点带面,发挥艺术类经费对学校经费来源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高艺术新质生产力。

  3.财务制度保障

  顶层设计加快完善。艺术类经费合规使用离不开制度的保障,财务部门应及时制定相关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以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可操作性强的文字描述合规要求,结合横向科研经费的相关政策,找到实现艺术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激发艺术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带动学校构建艺术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精准发力、发展壮大,积极部署专业建设的未来路线,利用财务制度保驾护航,为艺术类经费的价值提升找到更明确的方向和抓手。

  (四)全方位提供监督与服务

  1.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

  艺术类经费从进入学校的资金运作流程开始,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从预算的制定到项目管理、会计核算、项目决算,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使财务人员和经费使用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全流程,对项目的运行、经费的支付进行跟踪,对艺术类经费的绩效运行进行监控,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与风险管理

  高职院校艺术类经费管理需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艺术类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其次,要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艺术类经费使用的潜在风险。最后,还要加大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力度,坚持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文化繁荣,确保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

  3.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

  艺术类经费的高效使用离不开财务人员提供专业服务,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需要进一步提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增强业财融合理念的培养;二是鼓励财务人员参与学校的业务活动和管理决策,增强其综合素质和全局意识,融入学校业务层面的管理;三是充分了解各类艺术类经费的政策背景,在政策范围内把握好时效,优化政策工具箱,节约成本的同时尽可能使效益最大化;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学习和创新思维,向管理会计方向转型,为艺术类经费高效应用提供专业的服务。

  (五)推动艺术交叉融合

  基于艺术类经费的使用方向及绩效考核评分机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艺术,依靠学校现有专业,主动对接当地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促进各专业学科交叉融会贯通,推动艺术作品创新发展,为文化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高职院校的力量,助力文化市场拉动艺术文化产业需求增长,服务当地经济,为当地文旅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发挥优秀艺术作品撬动作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通过与优秀院校、文化传播单位开展艺术项目合作,激发高职院校各类艺术要素活力,更好地体现艺术类经费的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艺术文化创新能力,为艺术交叉融合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四、结语

  艺术类经费在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上大有可为,为高职院校催生艺术新质生产力提供内源动力。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艺术类经费的创新应用路径,使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实施拥有多元化的资金支撑,大力发挥艺术类经费在教育教学、文艺创作与实践、文化模式创新赋能的作用,激发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婧.“放管服”背景下艺术类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以A高校为例[J].财经界,2022(16):80-82.

  [2]穆金霞.业财一体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21(36):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