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滇南Z村“产业兴村”的文旅实践论文

2024-11-30 13:45:1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乡村要振兴,村庄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就必须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潜力,依托乡村可开发的内在资源,走产业兴村之路。文章在对红河州石屏县Z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宝秀镇Z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有“文献名邦、邦中之邦”“云南第一村”之美誉,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摘要:乡村要振兴,村庄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就必须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潜力,依托乡村可开发的内在资源,走产业兴村之路。文章在对红河州石屏县Z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宝秀镇Z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有“文献名邦、邦中之邦”“云南第一村”之美誉,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当地依托村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人文景观,通过政府+村集体+市场多元主体的内外联动探索出多元主体协商互惠式文旅实践机制,打造出具有“乡愁”的特色传统旅游型村庄,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在深化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中,Z村的案例提供了宝贵的“Z村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内外联动;文旅兴村
引言
发展乡村产业对于乡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乡村要发展,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乡村振兴首先要坚持服务农民的准则,要真正为农民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与获利机会,使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益。[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是针对当前乡村发展情况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3]而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4]
随着文旅市场的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地方化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依托乡村文旅资源发展乡村文旅推进产业兴村富民。乡村旅游产业凭借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创收能力,在促进城乡融合、改善农业农村产业布局、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滇南Z村在乡村发展实践中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重视乡村文旅的发展,通过多元主体的内外联动,探索出多元主体协商互惠式文旅实践机制,为村庄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活力。Z村文旅运营坚持为民增收的发展目的,促进村民家门口就业创业,真正将乡村产业发展为民的总则落实到位,促进村民增收,村庄富裕。通过研究滇南Z村文旅发展的实践逻辑和机制,可以增加对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的理解与把握,为其他文化资源禀赋型村庄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6]
一、Z村简介
Z村隶属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位于宝秀镇东南,与宝秀镇政府相聚2公里,距离宝秀镇集市3公里,交通方便,与石屏县相距约10公里。东临异龙镇李家寨村,南靠郑家山麓,西近为张向寨村委会、大田坝心、龙口冲村,北靠赤瑞湖。Z村东西向长约800米,南北向宽约340米,村子中间有一条呈东西向的青石块铺成的道路,长约700多米,宽约3到5米,将村子划为上下两半。村内有三街九巷,三街为南向后街(土道);北向前街(土道);村中间正街(石道)。九巷为东陈家巷、西陈家巷、马家巷、深巷、余家巷、张家巷、李家巷、里沟上巷、马沟上巷,全村共辖属9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69户,户籍人口共2 171人,其中农业人口2 065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20人。Z村,从地形上属于坝区,该村共有国土面积2.6平方公里,海拔1 435米,年均气温18.2℃,年降水量898.4毫米,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现有可种植耕地1 386.7亩,人均耕地约0.7亩,有林地2 296.1亩。
Z村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升级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被评为中国传统村庄,2013年被评为AA级景区,2020年5月被云南省认定为旅游名村。Z村依山临湖,隔湖望山,全村有民居403座,其中清代建筑两座、民国建筑58座、现代建筑143座,被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称为“我国清朝、民国时期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近年来当地政府和各部门加大了对Z村的扶持和投入,在过去的三年里已经完成了下列工作。第一,投资5万元测绘了开发Z村发展旅游所需的1:500地形图。第二,投资18万元,请云南汇景规划有限公司正在进行Z村古村保护规划。第三,投资40余万元,对Z村的街心石板道路进行了重新修复整治。第四,投资150余万元,整修Z村至秀山寺的乡村公路,对路面进行硬化。第五,投资10万元,对33国道至Z村3.8公里的道路进行硬化。第六,投资7万元,在陈氏宗祠内兴建了Z村历史文化名村陈列室。第七,投资100余万元,对陈氏民居进行了维修,修缮工程已完毕。第八,投资30万元对郑氏宗祠内农户进行搬迁。在政府以及村委的建设下,Z村现已成为旅游名村。
二、“文旅兴村”的产业实践
(一)文旅产业发展
Z村人多地少,平均人均耕地仅0.70亩,人地资源紧张,仅依靠土地进行直接性的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村民的基本生活开支,也不能凭借农业进行经济积累,进而影响村民在生活其他领域的经济拓增行动,这也成为早期Z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卷入打工经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Z村要发展增收就必须进行专业转型,就必须立足现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村庄这一特色资源,在既有的资源禀赋基础上开展特色产业,开辟振兴乡村的新路径。[7]
Z村在旅游生态圈中具有独特的潜在的后发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潜力巨大,Z村在充分论证了村庄发展局限的基础上,确立了发展乡村文旅以促进人口回流、村民增收、乡村富裕的村庄发展路径。在县政府和文旅局的支持策划下,现已编制完成相关旅游发展规划:2007年12月由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院发布《石屏县Z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0年4月发布《石屏县Z村节点景观整治方案汇报》。在文旅局的统筹下,Z村先后上马文旅项目多项,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拓展乡村旅游内涵,Z村充分发挥既有的文旅资源禀赋,在村庄三街九巷的基础上配套村庄现有的特色传统民居:清代特色建筑2座、民国特色建筑258座、现代特色建筑143座,以旅游发展为主线,在进行村庄文旅发展中以村民为经营主体、以村庄民俗文化为灵魂、以传统村庄和特色传统民居为主要文旅景观打造具有“乡愁”特色的乡村旅游体系。
经过产业转型,Z村成功摆脱单一的农业种植产业体系,成功吸引年轻群体回流,为村庄旅游注入了活力。在文旅产业的加持下,Z村实现村民“就业在村化”,实现村民增收,村庄富裕。
(二)文旅产业体系
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业态,在助力乡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乡村文旅产业体系的形成,有力推动了乡村文旅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为村民就业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8]但是随着文旅市场的日益成熟,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依靠单一乡村元素发展乡村文旅业显然已不符合多元复杂的文旅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文旅资源禀赋,打造多元特色的综合文旅体系成为当下乡村旅游的重点。文旅项目的多样性以及文旅内容的丰富性是乡村文旅运营保持核心吸引力的关键,也是乡村结合自身资源开发文旅活动中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
Z村在文旅产业发展的初期,依托村庄保存完整的传统特色民居发展古建筑观光旅游,在文旅局的支持和宣传下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文旅内容单一,核心吸引力不强,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使得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该村的文旅项目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文旅内容单一,核心吸引力不足。第二,推动游客消费能力低,村民创收低。第三,有资源无能力,资源经济性价值转化能力差等问题,导致Z村的文旅产业在兴盛了一段时间后衰弱。
经过综合研判,Z村最终转变经营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文旅内容,制定了传统村庄民居建筑+人文景观+特色饮食+观光农业一体的综合文旅项目。新的文旅项目以Z村保存完整的丰富古建筑民居陈氏宗祠、郑氏宗祠等为依托,辅助建设游览步道等人文景观,并顺应地方特色推出大闸蟹等地方特色美食,开展Z村大闸蟹旅游节等文旅活动吸引广大游客,还开展了观光农田建设,种植可观赏农作物,形成了游玩、饮食、观光、休闲一体的综合内涵式乡村旅游体系。通过新文旅项目的运营,Z村摆脱了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走过场”旅游,真正做到了能吸引人、能留住客、能促消费、能促就业扩收入,做到了文旅惠民富村。打造出一个产业稳固、特色显著、社会生态和谐、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高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多主体协商互惠式运营逻辑
发展乡村旅游涉及面广,需调动资源庞大,单一依靠村集体进行开发运营不足以有效推进文旅项目提质增效。作为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收入途径的村庄,加之人地矛盾导致的青壮人口外流,Z村村集体不具备独立发展文旅的资源和条件。在文旅经营实践中,Z村村委选拔在文旅经营中有专业文旅经营经验以及在村庄文旅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担任村书记,培养一批“文旅书记”和“文旅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并吸引文旅从业者入驻,集中发展饮食、住宿、娱乐等重点环节。
Z村通过多主体协商互惠式运营逻辑发展旅游,这是一种将村落成员、游客、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纳入决策过程的方式。Z村的旅游发展不单依赖政府或企业的决策,而是通过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这样的多元参与可以更好地保障各方的利益,同时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多主体协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原则,即通过公开、平等、充分的对话和讨论,形成共识,进而指导实践。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强村落成员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提升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互惠式运营逻辑强调各方都能从旅游发展中获益,这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协商互惠,Z村旅游的发展成果更可能实现村落共建共享,这有助于提升村落的整体福祉,减少社会分化,促进社会和谐。多主体协商过程中,村落成员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将地方文化融入旅游发展中,既保护了文化,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考虑到长远利益,多主体协商能够更好地平衡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种模式,Z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还涉及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政府和文旅局的统筹下,确定了以Z村村集体为经营主体、文旅局统筹、旅游企业负责项目落地实施的政府+村委(党委)+旅游企业+村民的四元一体协商互惠式文旅实践机制。
三、文旅产业对Z村发展的影响
(一)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发展乡村文旅一靠独特的文旅资源,二靠统筹运营的能力。要紧贴乡村振兴战略,将既有的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条件,充分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走高质量文旅发展道路。
Z村文旅资源丰富,Z村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升级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被评为中国传统村庄,2013年被评为AA级景区。通过文旅项目的建设,Z村将村庄的特色传统民居建筑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成为游览观赏地,将四街、五桥、六祠、七寺、八景、九冲十二营盘整合纳入乡村文旅,通过村史馆、文化体验馆、文创产品等载体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吸引游客的内核,增强乡村文旅的文化内涵,利用村庄土地开展观光农田建设,将传统耕作农业转化为文旅观光农业,开展大闸蟹节等文旅活动,将特色产品摆上餐桌,实现农产品销售在村化。通过以上建设,Z村成功将自身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古建筑传统民居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统筹利用发展乡村文旅,将文旅资源禀赋转化成了经济发展优势,助力乡村经济创收,真正做到了文旅兴村,文旅富民。
(二)扩就业促增收:兴村富民
在乡村振兴战略统筹下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发乡村内在发展动力,促进村民就业创收,拉动乡村经济,使村民在产业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利益主体[9]。Z村通过政府+村委(党委)+旅游企业+村民的四元一体式文旅发展运营机制,调动村民以生产要素进入村庄文旅市场,村民通过投资入股,进入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板块,开办农家乐、餐厅、超市、酒店,通过贩卖农产品、房屋租赁等参与文旅经营。Z村在文旅经营实践中,推动了村民就业在村化、创收在地化,提升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保证了村民在乡村文旅产业中的主体性,使乡村文旅不再成为文旅资本市场的主导[10]。村民通过在村就业和其他经济方式进入村庄旅游业,提升了就业率,增加了收入,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Z村在发展乡村文旅中做到了扩就业促增收,兴村富民。
(三)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Z村文旅业的发展,改善了村庄的人居环境。一是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政府项目投资、文旅公司兴建以及村民自发参与修缮,Z村在翻新硬化三街九巷的基础上,新修建了公厕、凉亭、洗手台、公园等基础性惠民设施,并进行了村庄的亮化工程,解决了村庄道路的照明问题。二是建立了村庄卫生维持制度,Z村将村庄内三街九巷以及进出村庄道路和其他公共区域进行了卫生责任划分,并由村委出资聘请专人进行卫生清理维持工作。三是加强对村民的卫生宣传,推动村民自发进行卫生清理和卫生维护。总之,Z村乡村文旅项目的入驻,在提升了村庄经济水平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卫生维护等多方面提升了村庄的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了村庄的人居环境。
四、结语
本文在探究Z村发展乡村文旅的基础上,通过对Z村的实地调研,剖析了Z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机制和运营逻辑,从Z村文旅运营的参与主体入手,分析了Z村政府+村委(党委)+旅游企业+村民的四元一体协商互惠式文旅实践机制。Z村之所以成为乡村旅游示范村落,除了自身具备丰富的文旅资源禀赋,关键更在于该村在发展乡村文旅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将村民作为产业经营的利益主体,坚持为村民谋利益,促进就业拉动村民创收的方针,而不是简单将村庄的丰富文旅资源交于旅游公司进行全权开发。真正做到了让村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获利,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其多元一体的协商互惠式文旅实践机制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中*中*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贺雪峰.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广东社会科学,2024(2):26-39+286-287.
[3]温玉光.农村特色产业经营与乡村振兴——基于普宁市云落镇油柑产业发展研究[J].南方农村,2023,39(6):23-26.
[4]晋艺波,马静.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J].甘肃农业,2024(3):95-100.
[5]孙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析——以徽县大河店镇三泉村为例[J].甘肃农业,2024(1):78-83.
[6]陶自祥.乡村振兴与特色村庄的价值定位及发展类型——基于云南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4):79-87+184.
[7]马衍明,周树娅.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信阳毛尖茶产业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1):1-6.
[8]高利娟.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探赜[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3(5):49-52.
[9]齐骥,陆梓欣.青年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表达与场景建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4(4):25-34.
[10]李帅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4(2):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