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

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

19

2024-11-12 12:07:2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济经营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当地农民的福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深入分析崇州市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提出前瞻性的发展对策。本研究旨在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地区农村集体经

  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济经营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当地农民的福祉,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深入分析崇州市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提出前瞻性的发展对策。本研究旨在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参考,同时为其他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崇州市

  一、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概况

  崇州市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其地理特征以“四山一水五分田”著称,面积1090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底,崇州市已建立16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资产总额达14.51亿元,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2.93亿元,经营性资产11.58亿元。2022年总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24%,彰显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尽管如此,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面临地区不平衡的挑战,部分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较低,经营规模有限。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崇州市已全面确立集体经济组织制度。通过成员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三资监管”体制机制的健全,崇州市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信息化、集成式管理,提升了监管效率和透明度。

  二、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及经验

  (一)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典型发展模式

  1.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

  崇州市以生态本底为依托,探索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创新“农业+旅游”等业态,形成可推广的“崇州模式”。在产业发展的指导逻辑层面,崇州市坚持把“保护生态”作为发展旅游先决条件,“建美城乡”呈现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坚持生态保护与城乡美化并重,引进重大项目,助推新业态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确立康养旅游主导地位,打造专业运营体系。以梁景村为例,依托白酒酿造历史,引入重点项目,发展新消费场景,促进文旅项目投资。

  2.资产盘活型发展模式

  崇州市通过多种方式盘活村庄集体闲置资产,如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以增加村集体收入。依托全国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试点政策,明确产权归属,规范流转,创新盘活模式。例如,白头镇大雨村引入合作伙伴,组建专业运营团队以盘活资源,推动“鲜道·幸福里”项目,年营收入达2000万元,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并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隆兴镇青桥村通过成都华地永盛集团参与宅基地整治,打造主题林盘景区,农户户均流转收入36.5万元。观胜镇联义村“房地一体”租赁模式,建成文创休闲农业项目,农户年租赁收入5万~8万元。

  3.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崇州市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依托市场和政府引导,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和农业服务社会化,引入职业经理人机制,解决“谁来经营”和“谁来服务”的难题。具体来看,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廖家镇依托木雕技艺,举办雕刻大赛和研学活动,增强品牌影响力,促进文化传承。道明镇则通过整合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和农旅体验,培育新消费场景,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实现集体经济的集群式增长。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和区域资源整合,崇州市充分展现了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

image.png


  4.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发展模式

  崇州市红土社区通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模式,优化了农业服务组织结构。2020年6月,社区完成赋码登记,确立了2670名成员,持有14.34亩建设用地和固定资产投资310万余元。社区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创新了集体经济模式,包括“校—地”租赁服务和股份合作机制,推动了资产资源盘活。社区还建立了收益分配机制,确保了股民持续收益。

image.png


  5.农业共营型发展模式

  农业共营型发展模式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社等形式,整合土地资源,采用“农村集体经济+合伙人+社会化服务”的运营机制,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崇州市实践该模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实现服务专业化,形成“合作社+经理人+服务”的共营体系。至2023年底,崇州市已建立合作社265个,规模化经营率达90%,服务覆盖率95%,培养经理人2805人。崇州市还探索“农业共营”至“农民共富”的路径,融合农商文旅,推动产业升级,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增长9.1%。

  6.抱团型发展模式

  抱团型发展模式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共建区域性公司,集聚资金和资源,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促进乡村共同发展。崇州市白头镇整合16个村社区资源,成立农旅公司,依托自然景观,引进天府国际慢城项目,推动乡村振兴。通过集体经济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白头镇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转型。

  7.村企合作型发展模式

  村企合作型发展模式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与不同主体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按股分红。崇州市文井江镇通过村企合作,规划建设“熊猫驿站·文旅中心”高品质体验消费场景,将资产转化为生态产品,提升群众收益。羊马街道伏虎村通过专业化运营,开发近10类新兴业态,如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超市,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二)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奠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崇州市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通过制定相关措施,开展集体资源资产清理工作,推动产权清产核资,明确资产归属,促进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在村级建制调整后迅速启动资源资产清理,锁定集体资源资产。同时,推动资源股权化、财政资产股份化、集体资金股本化,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明晰产权归属,改变集体资产名义上的“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份”的状态。目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达7.03亿元,有效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2.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扫除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障碍

  崇州市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缺乏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市场化发展新路。崇州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头雁计划”“青蓝计划”和“农民工回引培养”等工程,提升集体经济组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并选拔合适的经营管理人才。市政府作为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通过财政支持,直接补贴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进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完善和农业科技推广,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金融服务综合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崇州市针对农村产权界定不明确、借贷信息不对称及贷款风险大等问题,通过“农贷通”平台推出“信易贷”产品,优化了农村融资服务机制,有效缓解了融资难题。建立的“七大体系”包括产权流转交易、价值评估、信息信用等,进一步改善了金融服务制度供给。整合资源实现镇村金融服务站点全覆盖,截至2022年12月,累计发放贷款1558笔,总额达28.39亿元;线上融资申请2139笔,放贷2096笔,总额24.23亿元。崇州市信用办还构建了农村信用激励机制,评定信用镇(街)、信用村(社区),将诚信作为政策扶持和信贷融资的基础,为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

  4.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提高经济服务能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对提升其发展质量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还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并减少腐败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崇州市的实践表明,村社集体经济共同体通过村社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等组织架构,实现了规范化的成员认定,确保了成员身份的公平确认,从而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此外,崇州市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制度化的内部治理,建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强化了民主管理和集体决策。

  三、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未来发展对策

  (一)强化引进、培育复合型专业人才

  崇州市应充分发挥四川乡村振兴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平台作用,结合各村实际,差异化引进和培育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在“天府粮仓”示范区等集体经济较发达地区,需要重点引进高端农业技术和科研人才,建立以本土人才为基础,外部专家和企业人才为补充的人才结构。在此基础上引进“乡村CEO”,运用现代管理方法以整合乡村资源,促进与市场的科学对接。对于古镇康养旅游及特色农产品耕作区,着重引进文旅运营、品牌营销等人才,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与运营能力。积极鼓励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并建立人才工作站,由专家实地规划,带动产业发展。针对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需建立基层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构建一支能解决农民实际问题、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以期拓宽产业发展渠道,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建设。

  (二)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应重视发展模式选择,以“稳”为核心,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一是白头镇“天府粮仓”需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散点资源,发展股份合作和资源联合模式,促进农商文旅融合产业,提升农村集体经济。二是西北部山地农业耕作区,依托林盘资源和康养旅游,采取多方协作模式,整治林盘,发展乡村旅游和研学体验产业。三是羊马街道和大划街道作为城乡融合试点,应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市场要素流动,形成特色经济。通过确权、资产盘活和“三权”分置,促进闲置资源有效利用,发展主题民宿、文创演艺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

  (三)探索“强村带弱村”的组织帮扶机制

  崇州市应聚焦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资金和人才瓶颈问题,按照“地域相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引导年收入超10万元的强村与弱村结对帮扶。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培、资源联享、人才联育,强村提供帮带资源,签订发展协议,定期召开联建会议,协助弱村组建合作社、规划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推行“以强带弱”模式,鼓励村干部跨村担任产业发展指导员,分享经验,提升弱村发展能力。此外,崇州市应组织弱村代表到先进村如五星、梁景等进行实地学习和交流,通过观摩、座谈、互动等形式,帮助弱村识别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激发内生动力。

  (四)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产权归属,优化经济职能。首先,明晰经营性、非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的产权,通过发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加强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公益性服务和确权成果。其次,扩大财政试点,鼓励地方政府从多方面提供扶持,形成长效机制。例如,提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奖励资金、市级示范村扶持资金、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集体经济组织乡村振兴项目。最后,强化“三资”交易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社区)使用自有资金、财政资金应当进入成都农交所公开交易,标的额10万元(含)以上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必须入场公开交易,防止暗箱操作。

  四、结语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只有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发展形势与经营模式的优化革新,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资产。文章通过对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经验及对策的剖析,揭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依据其自身特质,因地制宜进行发展路径与经营策略的创新升级。因此,为了推动崇州市农村集体经济的稳健前行,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式和实施有效的策略显得尤为关键,这将为农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确保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稳固其位,贡献其力。

        参考文献:

  [1]xxx.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创造,2022,30(5):1-8.

  [2]李梦怡,史雅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3(11):43-46.

  [3]孙晓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模式探索[J].人民论坛,2023(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