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建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论文

2024-10-29 15:17:3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 编者按:伴随高校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张,高校不断加速推进基建项目的实施,以满足办学发展之需求。但由于对基建项目风险识别意识不强,防范能力有限,导致各种风险事件频繁发生。为推进高校现代化建设及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效率,解决各类基建项目问题,学校应结合基建项目特点、风险类别,制定风险识别原则及防范应对策略,以期满足高校基建项目管理需求,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及效率。
编者按:伴随高校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张,高校不断加速推进基建项目的实施,以满足办学发展之需求。但由于对基建项目风险识别意识不强,防范能力有限,导致各种风险事件频繁发生。为推进高校现代化建设及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效率,解决各类基建项目问题,学校应结合基建项目特点、风险类别,制定风险识别原则及防范应对策略,以期满足高校基建项目管理需求,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及效率。
关键词:高校;基建项目管理;风险识别;应对策略
高校在基建项目管理中,容易面临质量风险、工期风险、资金风险、贪腐风险的挑战,进而延缓基建项目的建设进程,影响项目实施的质量,从而削弱了高校办学水平,制约其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升基建项目管理的实效性,高校应明确项目管理风险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机制及应对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能得到如期开展,全面满足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及服务需要,推进高校的现代化发展及建设。
一、高校基建项目的基本特点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需根据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根据高校发展规划和特点,以满足生活、办公、教学和学习需求,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增加,各院校自筹资金投入比例也逐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同时,社会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越发重视,各施工单位对承建高校基础设施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抓好高校基建工作具有鲜明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因此,全面了解基建项目的特征,意义非凡。首先是社会性,高校基建拥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学校靠自身力量完成基本建设工作困难重重,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获取各种服务及资源,促进项目的建设与实施。但只有部分高校具备承建与设计能力。建设管理、质量监督、材料供应、施工和设计等项目推进过程需要依赖社会合作完成。高校需与地方政府沟通,办理手续,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其次是规范性。高校基建工作是一项规范性较强的工作,特别在项目实施中需要遵循《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当地政府部门根据建筑市场行情及具体情况制定《材料价格表》《劳动定额》及企业取费标准等,是高校开展基建项目工作所必需遵守的。最后是特殊性。高校基建管理是高校生活、科研、教学及管理等工作的重要保障,与其他工程项目存在鲜明的差异性。譬如,在设计层面,基建项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供简单的居住及学习场所,更是为了各种思想文化及知识交流提供载体,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应增添人文内涵。而在建设层面,很多基建工作都是在校园进行的,容易对师生学习及生活带来影响,所以工程项目通常是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工期十分紧凑。一方面,基建项目大多为科研、教学设施,难以产生直接性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报很难得到衡量。另一方面,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规模不一,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高校基建项目由于依托于社会各单位及系统,容易出现决策风险、资金风险、工程变更风险等风险。而基建项目建设周期紧凑,使得各类风险出现的几率加大。所以在高校基建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风险识别及管理工作。
二、高校基建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类型
由于高校基建项目存在社会性、规范性、特殊性特点,并且是容易受到诱惑,容易滋生腐败的工作领域,所以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者容易面临诸多方面的风险,严重影响到高校基建项目的建设及管理质量。为此,高校有必要从决策风险、质量与工期风险、工程变更风险等角度入手,明确不同项目风险的类型。
首先是决策风险。在高校基建项目决策中,负责人通常会重点关注设计方案、投资额和建设规模,但往往忽视前期评估工作,包括环境变化、合作对象、施工实践和资金运作风险等因素,导致决策质量不高。有些高校在项目决策中,未能正确处理效益、质量、结构、规模之间的关系,盲目扩大校园规模,导致项目债务增长过快,一旦遇到资金问题,影响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率。为了转移债务风险,纷纷以“后勤社会化”的方式,缓解当前的资金压力,即由社会企业投资开展项目建设,及用学生住宿费作为企业投资回报。但在项目实施中,投资方通常会因为资金投入及违背合同条例的问题,致使后勤社会化项目建设风险提高,学校面临各种纠纷及问题。
其次是质量与工期风险。由于“高校基建工作”常常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建设工作,导致项目施工周期十分紧凑,这样容易使项目施工质量难以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而出现返工、返修的问题。同时部分高校项目决策者过多的考虑资金占用及筹措成本,留给工程项目前期的准备时间十分短,导致决策后的项目周期紧张,影响项目质量。譬如使用低质量的材料、简化施工流程或忽略必要质量管理,造成项目质量不达标。而在项目验收或使用中,发现电气故障、漏水、裂缝等,都需要项目负责人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返修及返工,极大地增加了项目的成本支出。
最后是工程变更风险。通常来讲,工程变更风险具体表现为基建项目因工程变更而引起“工程造价的增加超过投资范围”“工期超出预期时间”,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主观因素,譬如边设计边勘测边施工的现象,延长工期还会提高费用投入额度。此外,由于某些项目施工者随意提高标准,导致部分项目的工程造价提高。二是客观因数,如场地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工程造价发生变化,出现工程变更风险。三是设计缺陷,导致项目施工过程发生变更及调整。高校基建项目工程变更风险,不仅体现在三边工程、场地变化上,还体现在设计方案的缺陷上,导致基建工作不得不持续优化、变革工程方案,导致施工团队面临这种调整及压力,从而影响到项目质量。
三、高校基建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原则
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实施及建设中,高校既要从功能与需求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各项工作的部署,更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决策风险”“工期与质量风险”“工程变更风险”等角度入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及预防机制。首先是全面性原则。在高校基建项目管理中,风险识别必须贯穿到项目所有环节,从项目决策、设计规划、具体实施到验收收官。即在项目决策环节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资金状况、政策环境等风险因素;在设计阶段要评估设计方案的技术难点、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设计变更风险;在施工阶段,要关注材料供应、工程进度、施工质量等问题;在验收阶段,要检查工程性能及质量。在全面性原则下,项目负责人要深入分析及识别各种项目风险,才能确保风险识别的完整性、全面性、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及麻烦。
其次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高校项目风险识别的关键原则之一,要求项目团队在风险识别中,深入分析项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即不能只看到单一的风险点,还要把握各个风险点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明确其对项目施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全面了解项目的风险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这种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风险识别模式,能够帮助负责人在多变、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风险识别及防控的针对性、全面性及有效性。
最后是动态性原则。由于高校基建项目具有社会化因素,工期性强,复杂性因素多。所以在基建项目风险识别中,项目管理者应遵循动态性原则,充分考虑基建项目的周期性及长期性特点,将风险识别作为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结合项目施工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者及时识别及发现新出现的风险,灵活调整项目管理策略,确保项目得到稳定、流畅、顺利地进行,还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波动及政策调整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强项目的抗风险能力,确保高校基建工程得到如期地推进及完成。
四、高校基建项目管理中的风险防控对策
(一)注重科学决策,降低决策风险
做好科学决策,有利于降低各种决策风险,提高高校基建项目的实施效益。首先是做好前期评估工作。即深入评估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明确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政策环境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其次是对合作对象进行评估及调查。不仅要了解合作对象的财务状况,还要评估其技术实力及历史业绩,从而降低合作风险。再次是对施工方案进行细致评估。包括分析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确保基建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得到顺利推进。然后是对资金风险进行评估。我们要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查与评估,明确其合法性和稳定性,严格分析资金流动性,预测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或者制订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提高资金使用质量及效率。最后在决策过程中,我们还要估算投资成本,确定总投资额、预测项目收益,保障项目投资的回报率能够满足预期的标准,从而降低投资风险。此外,在选择合作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PPP(公私合作)、BOT(建设-运营-移交)等合作模式,降低合作中的各种风险,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二)严控质量与工期,防范施工风险
严格控制质量、合理安排工期,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在有限时间内,确保项目施工达到国家工程施工标准。首先,合理规划施工时间,由于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周期性强等特点,所以在项目管理初期,应制订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科学安排工作内容及时间节点,从而保障整体施工进度满足质量管理标准及要求。譬如,在施工进度计划制订中,应综合考虑天气条件、材料供应、人员配备等因素,以灵活应对各类情况。其次,制定质量监管体系,通过明确施工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标准,持续优化质量管理机制、方案及举措,确保每项施工环节都能得到监控。而在质量监控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施工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测,或者在项目竣工后进行全面验收工作,通过严格检查及评估,保障项目整体质量达到法规要求及国家标准,从而降低各种质量风险的发生概率。最后,为更好地提升项目施工质量,应构建一个质量培训机制,开展客户反馈及满意度调查活动,或者打造一个基于质量绩效的考核体系,保证参与者能够增强质量意识,积极参与到质量管理、审查及监督工作中。
(三)控制工程变更,减少变更风险
“控制工程变更,减少变更风险”是提高高校基建项目实施质量的关键,需要从“避免三边工程”“应对客观因素变化”及“提高设计质量”等角度出发,保障基建项目得到顺利运行。首先是避免“三边工程”。为了避免边设计边勘测边施工现象的发生,不仅要在设计阶段,考虑高校基建项目的特殊性及场地情况,避免在施工中才发现“问题”而不得不进行“变更”的现象。还要加强项目团队沟通与协调,实现各环节之间的顺畅衔接,从而减少因沟通不畅而出现的工程变更现象。其次是有效应对客观因素的变化。要在项目启动前,充分评估气候地质、交通市政设施等外部条件,持续优化施工方案,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帮助项目负责人灵活应对各种变化,提高施工项目的稳定性、持续性。最后是提高设计质量。通常来讲,提高项目设计质量,可以减少工程变更的风险,确保工程施工能满足高校办学的基本需求。为此,项目负责人应加强设计审查及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材料选择、功能布局、结构安全等内容,提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当然在此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还应构建一个“设计缺陷”预防机制,通过定期的质量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中的缺陷问题,降低工程变更的风险,从而提高项目施工的流程性,提高成本控制及管理的质量。
五、结语
“风险识别”是高校基建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是全面提升基建项目实施质量、效率的重要抓手,是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基本内容。高校要提高对风险识别工作的重视程度,明确风险类型,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识别及防范举措,从而提高基建项目管理的稳定性、安全性、持续性,满足高校内涵式建设及外延式发展的基本需要,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专业学习及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左丹,霍莹.新形势下高校基建工程管理服务纵深发展的研究与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24(4):20-23.
[2]宋延荣,王越华.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基建项目会计核算的实践与探索[J].商业会计,2024(6):56-60.
[3]吴玲,刘宗志.高校基建项目管理问题及优化策略探析——以阜阳师范大学新材料工科实验实训中心项目建设为例[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24,27(1):3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