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新文科视域下创新和发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论文

新文科视域下创新和发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论文

6

2024-07-15 10:38:35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文中从新文科视域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创新发展策略,得出以下结论:在新文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注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和发展,以“商工交叉融合”为抓手,打破专业边界,实现协同育人;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实现价值重塑;改革人文通识教育,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技术赋能”为抓手,实现专业能级提升;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提升育人成效。文中以“经世济民、德智并重、物流强国”为主线,旨在培养“修德智、懂原理、

  【摘要】文中从新文科视域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创新发展策略,得出以下结论:在新文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注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和发展,以“商工交叉融合”为抓手,打破专业边界,实现协同育人;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实现价值重塑;改革人文通识教育,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技术赋能”为抓手,实现专业能级提升;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提升育人成效。文中以“经世济民、德智并重、物流强国”为主线,旨在培养“修德智、懂原理、精操作、善运营”的复合型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物流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1引言

  2018年8月,中央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这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新文科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显示,应推进新科学技术与传统文科专业、文科与理工农医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物流将朝着运营数字化、操作智能化、组织专业化、产业服务化、装备高端化等方向发展,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需兼容物流管理能力和物流执行与操作技能。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正式颁布,物流类专业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恰逢其时,物流新文科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际化、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将为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即为思政教育,新文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新模式、新范式、新标准、新方法四个方面探索建设路径。本研究在国家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以高等职业院校物流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课程思政宏观背景谋划课程思政体系,通过探索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为“三教”改革在课程尺度上提供参考依据,使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并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以此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

  2新文科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民之根本。昔孔子尝言:“教育非刻划,乃启迪心灵。”教育的目标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谛在于培养品德、开启智慧、启迪心灵。针对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应当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而新文科改革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方面,“新”不仅是新旧的“新”,更是创新的“新”,具体内涵如下。

  2.1新在“协同育人”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从学科分类来看,其归属于财经商贸大类,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是融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和机械电子工程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在当前智慧物流发展背景下,又融入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协同育人,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专业边界,实现资源融合共享。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协同各方育人主体、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才能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2.2新在“价值重塑”

  新文科教育需要重塑人和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解”,以物流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新文科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避免空泛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新文科建设强调人文素养提升,这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同样重要。物流管理不仅涉及技术和经济问题,还涉及伦理、社会和环境问题。在新文科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3新在“技术赋能”

  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度融合。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情况,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

  2.4新在“实践育人”

  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即通过推进“三个课堂一体”,提升育人成效。“第一课堂”即课堂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即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第三课堂”即强化服务应用,最终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由知识汲取、价值内化向行为外化的转变,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

  3新文科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发展策略

  3.1以“商工交叉融合”为抓手,打破专业边界,实现协同育人

  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首先需实现文科与理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边界。一方面,作为财经商贸大类专业之一,物流管理专业应在此方向下根据商科人才培养定位,建设支撑学科特色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应立足于数字经济时代国家“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发展布局,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新型服务业等新产业集群,具体到本教学团队所在学校,包括西咸一体化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优先,树立为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主体意识,着力培养思想政治素养高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度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厚科学文化素养和广阔国际视野、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扎实学科理论基础、掌握专业现代知识与技能、秉承知行合一与精益求精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新商科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学校工科特色与优势,着力实现“商工”融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学科、电子信息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系列课程和“管理+”系列课程,将财经商贸背景下的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并设置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同时,利用工科的师资优势,开设经济数学、智能算法、物联网等课程,并在学科方面联合开展物流优化研究。

  教学团队采取了校企跨界开发课程教学项目、专业跨界共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时空跨界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跨界思政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思路,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在教学整体设计中,通过集合优势教学资源,按照“校企共建、产教融合、跨专业融合资源共享”的思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与本研究团队所在学校其他工科专业共同联合,具体有机械专业、物联网专业、大数据专业等,对照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建成一个集“多功能、多专业、多领域、多岗位”于一体的跨专业集成式实训平台—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训平台。

  如《智慧物流设施与设备》《智慧仓库规划与设计》《智慧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思政,在这些课程思政中三级教学目标明确化下,强调学生的主导性与参与性,使思政元素在教学双向过程中深度融合。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重构课程内容,形成了“一导向二载体三育人四实施”的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以“适应企业物流管理岗位需求”为导向,依据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和物流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依托“校企合作真实项目+创新创业项目”二载体,采用“思政育人、专业育人、创业育人”三育人课育模式,围绕课前导学、课中研训和课后练学三阶段构建融“学研训练”于一体的教学实施路径,旨在培养“修德智、懂原理、精操作、善运营”的复合型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实现价值重塑

  新文科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实现价值重塑。具体来说,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可以以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授“物流职业伦理学”“物流法律法规”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3改革人文通识教育,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改革人文通识教育教学课程。通过整合、更新内容和优化教学环节,按课程学时和理论实验课时比例分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包括适当扩大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音乐美术等素质类选修课的选课范围,以及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和专业课融合,将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大学生创新与就业类教学内容覆盖到人才培养全周期,从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人文科学素养与创新创业意识,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新文科人才。

  3.4以“技术赋能”为抓手,实现专业能级提升

  新文科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以“技术赋能”为抓手,实现专业能级提升。具体来说,需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入融合,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例如,可以开设“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物流中的应用”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场景应用性,应重点围绕大数据获取、商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开设系列应用、实战类课程。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3.5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提升育人成效

image.png


  新文科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提升育人成效。具体来说,需要推进“三个课堂一体”的专业建设,即通过推进“第一课堂”即课堂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即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第三课堂”即强化服务应用,实现三个课堂的一体化教学。这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由知识汲取、价值内化向行为外化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来说,本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立足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共建形式创新“以岗定学、理实一体、能力递进、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完成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以及相应岗位应知应会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分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思政育人方式。

  在对学生的培养成果进行评价时,从学生入学前准备、在校学习和毕业就业三个阶段,构建个人、学校、企业、社会等多主体参与的,以在校期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维度,毕业生就业1-3年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四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高职人才培养环节的质量标准、评价考核及监控管理。运用大数据技术,依托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国家职业教育诊改平台、校园教育教学系统、双高校建设平台、行业企业院校毕业生调研等大数据中心平台整合全方位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形成质量闭环系统,完善高职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评价考核及监控管理,实现整个评价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有效化。

image.png

  4结论与展望

  新文科视域下,创新和发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高校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