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国内供应链韧性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

国内供应链韧性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

102

2024-06-19 10:42:11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供应链持续构建,供应链韧性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构建可视化图谱能够直观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中心和趋势。文中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供应链韧性领域年发文数量、发文机构、研究热点和趋势变化进行分析并绘制关键词与聚类图谱。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可归纳为供应链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全球化和国际关系对供给体系的影响和供应链数字化与技术应用等主题。研究表明,供应链韧性领域研究内容丰富且不断演变拓展,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最后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建议,并进行了展望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供应链持续构建,供应链韧性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利用CiteSpace构建可视化图谱能够直观反映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中心和趋势。文中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供应链韧性领域年发文数量、发文机构、研究热点和趋势变化进行分析并绘制关键词与聚类图谱。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可归纳为供应链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全球化和国际关系对供给体系的影响和供应链数字化与技术应用等主题。研究表明,供应链韧性领域研究内容丰富且不断演变拓展,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最后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建议,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供应链;韧性;知识图谱;Citespace

  1引言

  随着全球范围内各产业供应链逐步完成构建,在全球化、*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条件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供应链的持续稳健运行面临着多种风险和挑战。供应链韧性已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关键议题。廖涵等指出供应链韧性是指供应链受到冲击时具备一定的抗风险且能迅速灵活调整以恢复到受冲击之前的状态或更优状态的能力,通常具有韧性的供应链更易从断裂中恢复[1]。樊雪梅,卢梦媛认为供应链韧性包括供应链预测能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供应链韧性影响因素二级指标体系[2]。全球供应链趋势持续增长,使供应链网络更加复杂,同时面临着全球市场波动、地缘政治风险、贸易不确定性等挑战,加之新冠疫情以来全球产业供应链持续受到扰动,其脆弱性显露无遗。如何提高供应链韧性、保障供应链稳定、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供应链韧性研究热度较高且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关于供应链韧性的热点问题及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需要归纳和梳理我国供应链韧性研究的基本现状,了解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通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的方法,以近年来供应链韧性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对当前我国供应链韧性的研究热点、变化历程、发展脉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从而为供应链韧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样本文献来自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将“SU%=供应链AND TI%=韧性”作为筛选条件,检索时间为2023年11月4日,在检索结果中选择学术期刊。检索后获取期刊文献320篇,文献的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23年。为保证样本文献与研究主题的契合性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对检索结果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会议、报告等非有效来源,同时对与供应链韧性相关程度低的文献予以删减。经筛选整理后最终确定259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将所选文献在CNKI下载中导出并保存为reworks格式,以便后续导入CiteSpace进行数据处理和识别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将文献题录*息作为依据,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发文量、文章个体与总体特征,总结目标领域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趋势,以期避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随机性等不足[3]。知识图谱是指利用文献计量学软件将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处理,然后利用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可视化方式将文献分布特征展现出来的具有知识导航功能的方法[4]。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将从知网获取的文献数据编码后导入CiteSpace,对国内研究供应链韧性的相关文献数量、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和关键词等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而为发掘供应链韧性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更全面的知识图谱[5]。

  3研究现状

  3.1发文数量情况

  年发文数量及变化趋势能够反映供应链韧性领域所受的关注程度和学者的研究热度。通过对2010年以来供应链韧性的学术论文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国内学者周庆忠,李郑[6]于2014年首先提出了供应链韧性,并在分析油料装备供应链现状的基础上,论述油料装备供应链韧性与脆弱性的关系。在此之前,国内相关研究起源于供应链脆弱性以及供应链柔性等概念,如2002年方明,邓明然对供应链柔性综合评价的探讨[7]。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国内供应链韧性研究真正兴起于2020年。2020年后供应链韧性年发文数量图如图1所示。

image.png

  由图1年发文数量趋势图可知,2020年以来,国内供应链韧性的研究成果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发文数量和年变化趋势,国内关于供应链韧性的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尤其是在2022年,单年发文数量即达到99篇,超过前两年发文数量的总和。截至2023年10月,相关领域发文数量为34篇,同时仍有文章持续入库,预计2023年发文数量将保持增长态势,数量持续增加。总体上,供应链韧性受到领域学者重点关注,研究成果数量逐渐稳定增长。

  3.2发文机构分析

  利用CiteSpace进行发文机构分析能够评估各机构在供应链韧性领域中的影响力和研究水平,有助于识别高影响力的研究机构,评估研究机构的质量、促进学术合作交流。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供应链韧性”文献共涉及103个发文机构。如图2所示,各机构发文频次与发文时间分别与图中圆形节点的大小与颜色相对应,累计发文频次越高的机构对应的节点越大,不同颜色的圆圈代表不同的发表年份。

image.png

  表1展示了关于供应链韧性发文数量在两篇以上和部分发文数量为两篇的研究机构。

image.png

  由表1可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文数量最多,累计发文6篇;其次是中国物资与采购联合会,累计发文5篇;随后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累计发文3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等20所研究机构发文2篇。由统计结果可知,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有一定的数量领先优势,其余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相对均衡。从机构类型来看,发文机构主要是各高校经管学院和各级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数量最多,而80%以上的文章由高校发布,说明高等院校仍是进行供应链韧性研究的主力。由此可见,供应链韧性领域受社会和学者的关注度正逐渐增长,研究成果产出机构相对分散但类型统一。

  4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4.1关键词共现

  关键词可以显示出在特定时间段内文献中频繁出现的主题或概念。通过对关键词的频率和变化进行分析,可以识别研究热点和趋势,帮助了解目标领域的发展方向。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以“Keyword”为节点属性,将时间轴设置为2020.01-2023.10,同时勾选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修剪合并网络(pruning merged network)选项,得到供应链韧性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image.png

  在知识图谱中,每个节点以圆形表示,代表一个特定的关键词。节点的数量N表示关键词的总数,而节点的大小则反映了该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出现的频率。在图谱中,如果两个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次数较多,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出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情况。不同关键词间的连线代表关键词的共现强度,连线越多说明强度越大。图3中共有N=144个节点,E=186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9,表明供应链韧性研究领域的各个节点的联系相对分散。关键词共现图谱结果表明,供应链韧性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丰富且范围较广。关键词主要涉及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等方面,包涵科技创新、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产学研用等主题,同时对新冠疫情、中美关系等方面也有所涉及。

  提取频次位于前10的关键词进行排名,并将其频次与中心性进行罗列,得到供应链韧性高频关键词表,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关键词的频次,可以确定文本中出现最频繁的词汇,从而揭示文本的主题和核心内容,有助于文本的主题识别和总结,揭示关键词在文本中的重要性,理解文本主题结构和关键*息;对文本的关键词中心性进行研究,能够了解哪些关键词在文本网络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连接性,关键词中心性越大,其在文本网络中的连结性和重要性就越高。

  表2中,各关键词排名最高的是供应链,频次为85;其次是产业链,频次为43;韧性频次为20,也在研究中被多次提及。在供应链韧性领域,词频最高的仍是“供应链韧性”本身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心性为0.47,“产业链”的中心性为0.42,“韧性”的中心性为0.2;而其它关键词的中心性均在0.1以下,相较于前三位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各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心性强度相当。以上结果表明,现阶段供应链韧性领域的相关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细分的产业领域,在各产业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但在综合研究和属性延展方面的研究较少。

image.png

  4.2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关键词做聚类分析,可进一步理解可持续供应链韧性研究领域内的热点和前沿知识,明确供应链韧性领域内的研究结构。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将关键词共现图谱使用聚类并使用LLR(对数似然算法)进行优化排布分析,得到供应链韧性领域关键词聚类图,如图4所示。

image.png

  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通过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两个指标来衡量知识图谱的绘制效果。当Q>0.3时,划分出来的群落结构是显著的;当S>0.5时,表示聚类是合理的,当S>0.7时,表示聚类是高效率的且具有高可*度[8]。在本次聚类中,Q=0.7719、S=0.8325,因此该聚类是高效的,且具有显著性和高可*度。由表3可以看出,对供应链韧性领域进行聚类共得到5个聚类类群,分别是“供应链”“产业链”“韧性”“供给体系”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各聚类类群所包含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

image.png

  根据以上聚类结果和核心关键词提取,本文将供应链韧性领域研究方向归纳为以下三个主题:供应链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全球化及国际关系对供给体系的影响、供应链数字化与技术应用。

  第一,供应链可持续性和安全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供应链构建与运行过程,各界对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给予更高的关注,李婧婧等[9]以联想全球供应链为对象,利用资源编排理论和关系观进行可持续供应链治理路径的案例研究,从资源和能力视角阐述了可持续供应链治理的动态路径;李丽珍等[10]将传统产业的边界、特征及演进规律与可持续供应链创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逻辑机理结合,探索以可持续供应链创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朱庆华[11]提出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与创新研究框架,提出可持续协同管理与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邱灵[12]从发达国家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新动向出发,探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对我国的影响。加强对供应链可持续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将有助于在确保供应链增长韧性、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最大程度满足社会期望。

  第二,全球化和国际关系对供给体系的影响。国际关系的演变将对供给体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企业需要灵活调整供应链和生产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王兵,吴福象[13]对全球化分工下的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和演进逻辑进行梳理,提出要依托国家开放平台优势,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理,构建国际经济大循环;林俊[14]提出统筹推进跨境供应链安全与效率,构建弹性化制度应对新全球化环境下的安全威胁;刘洪钟[15]针对长期依赖开放自由国际竞争而高速扩张的东亚供应链受到去全球化重大冲击,指出我国在去全球化背景下东亚供应链的重构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王兵[16]指出重大事件冲击对中国的全球供应链参与规模具有显著影响,加速了中国向基于内需的主场全球化模式转变。中美关系与全球化进程在近年来受各领域学者关注度较高,其使得全球供应链能否稳定运转存在不确定性。围绕可能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地缘政治局势与国际关系开展研究,将为如何保障供应链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以建立更加韧性和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提供参考。

  第三,供应链数字化与技术应用。新兴技术融入供应链构建是企业确保其核心竞争力、缩支增收的重要途径。许潆方[17]指出我国应依托头部企业,建设数字供应链安全高效的生态系统,增强一致行动力,建设多方协同的数字治理体系,动员创新主体以强化数字供应链的技术保障能力;卢强等[18]对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创新的驱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以厘清制度压力对供应链数字化创新的影响机制;黄宏斌等[19]指出供应链数字化可以降低链上企业间的协作成本,强化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知识流动,从而促进供应链上企业间的融通创新;陈晓丽[20]指出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对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均具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但相比而言,供应链数字化更有利于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的提升。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和新型技术应用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在实现供应链的创新管理和快速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4.3热点趋势分析

  突变词是某时间段内出现频率突然增加或减少的一类词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识别新兴研究领域或特定研究领域内的新型内容。本文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检测供应链韧性领域中的突变词,探索不同阶段供应链韧性领域的关键研究趋势,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image.png

  由表4可见,我国供应链韧性研究在2020年至2023年存在突变词“价值链”“专精特新”和“协同创新”,突变时间为三年。结合3.1小节发文数量分析可知,供应链韧性从2020年开始受到各界学者和社会较高的关注,国内有关供应链韧性的研究方向逐步扩展。樊胜根针对农业领域提出增强食物供应链韧性以应对多种不确定性[21];廖涵等从中间品贸易视角测度我国总体及部门层面的供应链对外依存度和供应链韧性,指出应建立政企联动的供应链安全管理体制,促进供应链自主可控、增强供应链韧性[1];李维安,马苗探讨了影响企业供应链韧性构建的多重并发因素与因果复杂机制[22];王会艳等指出数字赋能可显著促进制造业供应链韧性,其对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强化作用受不同因素的差异化影响[23]。综合以上突变阶段分析可知,供应链韧性在2020年后逐渐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各领域的供应链韧性治理得到了更多的重视。由突变词*息表可知,该领域研究涉及价值链、专精特新和协同创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涌现,这表明供应链韧性已逐步成为学者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5结论与展望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供应链韧性研究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从年发文数量、发文机构、研究热点和趋势变化等视角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

  从供应链韧性研究现状来看,国内供应链韧性研究快速发展,近年来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尤其是自2020年开始国内供应链韧性研究成果数量不断攀升。发文机构方面,主要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和各级社会科学研究所,且高校在供应链韧性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供应链韧性领域的研究力量相对集中但总体体量不足,仍需各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落实研究成果,以保障研究力量、充实研究成果、确保供应链韧性研究成果应用。

  从供应链韧性研究热点来看,国内供应链韧性领域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供应链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全球化和国际关系对供应链的影响和供应链数字化与技术应用方面。国内供应链韧性研究方向不断拓展和深化,不仅着眼于可持续性、全球化和技术应用等传统议题,更加关注应对多变环境和不确定性所需的灵活性、跨界合作和风险管理等新方向,以构建更为强大和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

  从供应链韧性研究趋势来看,国内供应链韧性研究将向更为宽广的领域拓展。供应链韧性的研究主题不断创新,且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并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供应链韧性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和企业等方面的治理,研究热点不断演变而且呈现出诸多新形势和新特点。供应链韧性的相关研究要及时把握该领域前沿主题的演变和发展趋势,高度关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推进供应链韧性理论和应用创新,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实践应用价值。在供应链韧性领域,学界需要重点围绕该领域前沿课题和发展趋势,紧密关注研究热点走向,推动供应链韧性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升供应链韧性理论研究的实际应用效益,使其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廖涵,胡晓蕾,刘素倩.不利外部冲击下我国供应链韧性分析[J].企业经济,2021,40(10):50-59.

  [2]樊雪梅,卢梦媛.新冠疫情下汽车企业供应链韧性影响因素及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20,39(10):21-28.

  [3]王晓青.中国数字经济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3,39(15):35-40.

  [4]谭雪兰,欧阳巧玲,于思远,等.基于CiteSpace中国乡村功能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10).

  [5]Peng,W.,Haron,N.A.,Alias,A.H.,Law,T.H.Knowledge map of climate change and transportation: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Atmosphere,2023,14(3):434.

  [6]周庆忠,李郑.油料装备供应链韧性评估[J].中国储运,2014(6):128-130.

  [7]方明,邓明然.供应链柔性综合评价的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24(6):23-25.

  [8]徐伊儿,*红.基于知识图谱的大数据治理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23(10):91-98.

  [9]李婧婧,李勇建,宋华,等.资源和能力视角下可持续供应链治理路径研究———基于联想全球供应链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21,33(9):326-339.

  [10]李丽珍,刘勇,王晖.以可持续供应链创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20(11):44-50.

  [11]朱庆华.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与创新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5):775-780.

  [12]邱灵.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J].宏观经济管理,2023(1):33-39.

  [13]王兵,吴福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地理重塑研究———兼论主场全球化与统一大市场[J].新疆社会科学,2023(3):28-39.

  [14]林俊.新全球化环境下促进跨境供应链安全与效率的法律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12):68-80.

  [15]刘洪钟.“去全球化”背景下东亚供应链的重构与转型[J].当代世界,2023(6):36-43.

  [16]王兵.供应链参与规模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兼论中国的主场全球化[J].经济学家,2022(11):94

  -105.

  [17]许潆方.供应链数字化的安全促进作用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1-5[2023-12-06].

  [18]卢强,邓扬,杨雨东.制度压力视域下供应链数字化创新驱动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41(03):1-11.

  [19]黄宏斌,张玥杨,许晨辉.供应链数字化能促进链上企业间的融通创新吗———基于智慧供应链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当代财经,2023(8):134-145.

  [20]陈晓丽.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域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3(12):119-122.

  [21]樊胜根.增强食物供应链韧性以应对多种不确定性———评周曙东专著《农产品安全、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21(9):115-116.

  [22]李维安,马茵.如何构造供应链韧性的有效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12):27-38.

  [23]王会艳,陈优,谢家平.数字赋能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机理研究[J].软科学:1-10[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