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非正式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探讨论文

2024-06-13 14:45:55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知识日益成为当今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知识转移是保持企业活力、促进知识流通的有效途径。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以促进企业学习氛围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知识转移意愿。然而,很少有学者研究非正式组织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文章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非正式组织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非正式组织与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而且可以指导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关措施及方法,不断增强企业内员工的知识转移意愿,促进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行为的发生,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摘要:知识日益成为当今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知识转移是保持企业活力、促进知识流通的有效途径。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以促进企业学习氛围的产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知识转移意愿。然而,很少有学者研究非正式组织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文章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非正式组织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非正式组织与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而且可以指导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关措施及方法,不断增强企业内员工的知识转移意愿,促进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行为的发生,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动机;知识转移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化、全球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和产品价值的重要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行为对于提高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培养提高成员的知识转移意愿,促进成员相互之间知识转移行为的产生,对于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转移行为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非正式组织是指在正式组织结构之外形成的一种社交网络,成员之间通过共享经验和知识来互相支持和帮助,在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非正式组织中,新的思想和知识往往首先在成员之间传播,然后逐渐扩散到整个组织,成为组织的知识资产。在中国的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在知识转移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关于非正式组织如何影响员工之间的知识转移行为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组织内部项目团队成员在知识转移中的动机和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出发,旨在证明非正式组织在知识转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
一、非正式组织相关综述研究
企业内部成员之间频繁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联系,有助于彼此相互了解,并形成了一些与正式组织相关联但又不同于正式组织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的成员因为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因此在某些问题上有着基本相同的见解,或者在性格和兴趣上相互吸引,进而形成了一些被大家所接受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原本松散而随机的团体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固定倾向的非正式组织[1]。与正式组织不同,非正式组织成立的基础是成员的情感、兴趣和需求,能够满足个体不同需求,不需要依赖正式文件的约束而自发形成的开放式社会组织。非正式组织中成员之间的频繁联系会使关系更加和谐,从而容易产生和加强合作精神。这种非正式的合作关系和精神无疑有利于促进员工之间的对话和不同观点的碰撞,进而促进企业内部的学习。由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员工之间可以更加自由地交流和分享知识,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共享。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和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还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因此,企业应该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鼓励员工之间的非正式联系和合作,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企业也应该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之间的学习和知识转移,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
研究发现,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企业学习氛围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知识转移意愿[2]。刘楼[3]认为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以产生以下效果:非正式组织可以加快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沟通效率;非正式组织能够充分调动组织资源,为正式工作行为提供资源激励;非正式组织可以增加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使成员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吴能泉等[4]认为非正式组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正式组织则强调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王润良等[5]发现非正式组织具有五个特征:自发性、跨功能性、背景相似性、松散的组织形式和良好的沟通。企业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可以加强员工相互交流并且可以在员工遇到挫折时有一个自我调整的渠道,获得安慰和满足。因此,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时,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传递知识的动机就越发充足,说明员工能够积极地从企业内外和非正式组织中寻求知识,以迎接和克服工作中的挑战。
二、知识转移机制
知识转移的不同特征决定了需要采用不同的转移机制。根据知识的表达和转移方式,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可以通过口头教学、教科书、参考资料等方式获取。它可以通过语言、书籍等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隐性知识是一种较深层、个人的知识,不容易用语言表达,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知识转移是将知识从一个载体转移到另一个载体的过程。
知识转移包括传播(向潜在接受者发送或展示知识)和吸收(个人或团体吸收和利用知识)两个过程。人际互动在知识转移的绩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知识转移伴随着人员流动时,内部知识转移更加有效。企业中成员具有学习知识的内在动机,能够有效克服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从而提升知识转移的效率。这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短时间内弥补知识差距的重要保障。因此,员工个人的觉醒和解决困难的决心等内在动机可以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障碍,从而有效提高知识转移的成功率。在知识转移时,根据不同知识的特征、员工之间的差异以及转移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转移的方式,可以提升工作团队成员进行知识转移的动机。
三、非正式组织对知识转移的作用分析
非正式组织满足了成员知识转移的内在动机: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非正式组织是建立在员工的内在动机之上的。动机是“引起个人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推动活动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在功能”[3]。如果某种行为的结果源于行为主体内部或是自然发生的,那么这种行为的动机就是内在动机。在组织内部存在着正式的垂直管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这使得成员的具体心理或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相反,非正式组织是基于员工的情感而形成的,为员工提供了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平台。因此,在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具有强烈的主动分享和沟通的意愿,从而产生了进行知识转移的动机。我们可以认为员工建立非正式组织是基于成员个体内部需求的,而非正式组织为那些具有相关动机的员工提供了一个进行知识转移的平台。非正式组织具有自发性、跨功能性、成员背景相似性、组织松散性和良好的沟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使得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转移行为更加自愿、持久和稳定。一方面,非正式组织成员欣赏知识共享本身的内容,他们的知识共享价值观与自己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这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非正式组织成员知识共享的动机是通过知识共享与他人保持和实现满意的、自我定义的人际关系。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非正式组织有利于加强成员的知识共享动机,具有较强知识共享动机的成员也会对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抱有更开放和转移的意愿。基于文献综述,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影响企业内知识转移动机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发性
非正式组织是在员工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相互理解、相互认可和自愿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不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也不需要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是由于成员之间的共同兴趣、相似的价值观和目标,以及共享的知识和经验。在这种组织中,成员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和信任,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开放的交流平台鼓励员工之间的互动和知识分享。在这个环境中,员工更容易产生知识转移的意愿,并且能够更加自由地分享和传递知识。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和职责分工,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与谁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知识。成员之间通过长时间的互动和合作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和信任。这种信任和合作关系可以降低知识转移的风险和成本,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使得他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人的知识。这种自由和开放的交流氛围有助于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移。
(二)跨功能性
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是自发加入的,他们之间的联系主要建立在个人关系的基础上,而不是组织机制。因此,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可以跨越功能障碍,形成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部门和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成员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非正式组织的成员通常被称为“守门人”和“边界规划者”。他们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促进不同部门和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作为“守门人”,他们通过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作为“边界规划者”,他们帮助组织成员跨越部门和职能的界限,促进不同专业知识的交流和碰撞。这些“守门人”和“边界规划者”的存在和作用,为非正式组织的知识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持。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可以促进知识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不同部门和专业的成员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经验,他们的知识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新。这种交流和碰撞有助于扩大知识的范围和深度,提高知识转移的动机和效果。
(三)背景相似性
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直接的,他们经常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包括生活和工作。这种直接的个人接触和互动交流是双向的,所传达的信息是丰富的。除了语言的传递,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言语调也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暗示。这些非语言的信息可以帮助交流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并迅速收到来自另一方的信息反馈。这种即时的反馈有助于提高知识转移的动机,激发成员之间更多的知识交流和分享。通过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互动和共享的过程,非正式组织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转移。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以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应用。不同部门和专业的成员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经验,他们的知识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可以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新。这种交流和碰撞有助于扩大知识的范围和深度,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
(四)组织形式松散性
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其成员之间通过个人关系联系在一起,没有明确的群体目标和强制措施。成员之间的个人关系可以促进更加真实和自由的交流。成员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不受正式组织层级和规定的限制。这种自由和开放的交流氛围有助于激发成员之间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推动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虽然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能不是经常性的,但当有机会进行交流时,他们可以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和观点来丰富彼此的知识。成员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经验中汲取灵感和启发,促进知识的跨领域交叉和融合。这种跨领域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成员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例如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成员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虚拟的交流方式可以弥补面对面交流的不足,促进知识的传递和转移。
(五)良好的沟通性
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通常拥有相似的技术背景和专业经验,这使得他们之间可以使用共同的语言进行沟通,从而实现快速沟通。此外,这些成员之间也可以建立友好的关系,提高被平等对待的支持氛围的程度。这种友好关系有助于鼓励团队内部的意见交流和知识共享,从而促进成员提高知识转移的动机。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之间经常互相接触,这种频繁接触有助于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加可靠和和谐。这种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构建合作和沟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分享。此外,非正式组织的成员通常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领域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这种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激发团队内部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知识的产生和转移。由上述分析得出本文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四、结论
本文认为非正式组织在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非正式组织为具有知识转移动机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平台,满足了员工之间知识转移的内部条件。非正式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联系渠道和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使得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降低了知识转移的难度。非正式组织也为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传递提供了一个基于信任、互惠和沟通的重要平台。
在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非正式组织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使得员工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加自由和灵活,这有助于知识的流通和转移。其次,非正式组织可以提供一个友好和支持的氛围,使得成员之间更加愿意互相支持和帮助。这种支持和帮助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传递,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管理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和知识转移的发生。首先,管理者应该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并积极培育和支持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和交流会议,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其次,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为知识转移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此外,企业管理者还可以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分享,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知识转移意愿。
总之,非正式组织在促进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和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知识的流通和转移。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知识转移的发生。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效果,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娟.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7):69-73+108.
[2]朱方策,戴海金,钟源.非正式组织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2):109-111+126.
[3]刘楼.非正式行为、社会交换与非正式组织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26(3):95-99.
[4]吴能全,刘楼.论重视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6(5):8-9+56.
[5]王润良,郑晓齐.非正式团体: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J].科研管理,2001(4):3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