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研究论文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研究论文

7

2024-06-13 14:05:10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内蒙古特殊的地理区位特征,导致农村牧区多远离农畜产品消费地,造成物流运输成本占产品总成本比重偏高,严重制约了农牧民持续增收。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以及物流运作管理的创新发展,为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提供了保障。未来,可借助新方法新技术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城内物流资源,实现农高产品运输区域一体化,从而降低农育产品物流运输成本,使农牧民有效增收。

  【摘要】内蒙古特殊的地理区位特征,导致农村牧区多远离农畜产品消费地,造成物流运输成本占产品总成本比重偏高,严重制约了农牧民持续增收。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以及物流运作管理的创新发展,为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提供了保障。未来,可借助新方法新技术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城内物流资源,实现农高产品运输区域一体化,从而降低农育产品物流运输成本,使农牧民有效增收。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农高产品;物流运输;冷链运作

  1引言

  一体化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将一体化看作是不同主权实体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新的主权实体,并将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要素的共通性作为一体化的重要前提。一体化不仅使不同地区经济协调高质量和均衡发展,而且防止区域间差异拉大,这就更需要物流运输这一重要载体。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有利于区域间经济交流。内蒙古自治区可以利用独特的资源条件.消除各地区经济贸易障碍,调和区域间关系使区域内各地区经济互惠互利,协同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不仅重视运输体系建设,同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区域一体化带来物流运输供求关系的改善,只有结合区域实际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等,制定物流运输规划,才能实现运输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农产品的物流模式和水平也影响着农产品的发展,农民会因为低效的物流运转模式无法将好的农产品及时推销到市场。在区域范围内,应通过一定的形式打破区域差异,并利用各自区域优势实现贯穿于农畜产品生产和流通全过程的区域间合作,最终聚合为一个新的联合共同体

  2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外部环境分析

  为了缩小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发展,一体化涉及基础设施共享、经济载体培育和政策环境优化等诸多方面。根据行业特点和经营需要,应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分析内蒙古农畜产品实物运输过程的环境因素,是研究探索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研究论文

  2.1基础设施逐步完备
       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共有农畜产品批发市场78个农贸市场283个、综合超市2233个、生鲜超市526个、社区菜市场393个电商企业1716个农产品物流企业129个全区冷库1053座、总库容量229万立方米、冷藏车1676辆。截至2022年底.铁路营业里程1.48万公里,其中.高速、快速铁路548公里路网密度为每一万平方公里布置铁路线125公里,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为40%和45%。2023年,重点铁路在建项目4个,年度投资计划203亿元: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1万公里,高速公路6985公里。12个盟市所在地通高速公路,103个旗县通一级及以上公路,所有苏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嘎查)通硬化路:民用机场40个,其中运输机场20个。近年来,全区进一步提高城乡配送及冷链服务网络覆盖水平,果蔬、肉类、水产品等贸易市场、区域分拨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联动。建设不同类型的冷库设施,采用冷藏集装箱、保温箱、冷藏车等标准化装备,使用移动式冷柜、便携式冷藏箱等新型末端冷链设备

  2.2物流载体日趋完善

  内蒙古自治区在“十三五”期间,运营、在建和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超过70个,建成了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综合服务站点、服务中心和配送网络。满洲里、鄂尔多斯及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赤峰、巴彦淳尔、乌兰察布及包头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开始运营。建立优势畜种及产品追体系实现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产业链追,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建立覆盖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两大牧区的肉羊追体系网络,其它牧区肉羊追测体系试点基本完成。以自治区大数据应用为依托,牧区肉羊全产业链追测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得到完善,实现追测信息全区互联互通

  2.3物流市场主体逐渐壮大

  2022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市场主体发展到253万户。全区共有105家企业被纳人商务部“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农商互联地理信息平台”,其中,A级物流企业47家。建设巴彦汽尔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包头市、呼伦贝尔市国家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试点城市。“互联网+高效物流”“物流+金融”“物流+电商”等商业模式,以及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运输模式在农畜产品流通中广泛应用。但是、受产业结构、运输方式、组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物流企业劳动力、资金成本压力大,盈利能力偏弱2020年自治区平均物流服务价格指数位于50%以下,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2.1%,物流人员劳动报酬同比增长2.3%平均利润率同比下降14.9%

  2.4改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内蒙古自治区图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战略定位,于2017-2022年期间出台多项物流运输相关政策(见表1)。到2022年全区基本建立以旗县(市区)物流集敢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布设农村牧区快递物流服务站点不少于10000个。到2025年,形成双向畅通的农牧区寄递物流网络体系,带动农畜产品销售超100亿元。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研究论文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研究论文

  3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运输供求状况

  运输供给与需求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一定时期内运输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将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当供给超过实际需求时,将不可避免造成供给浪费,现代物流是保障供需对接的必然环节。为了推动自治区农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物流运输供需平衡的角度人手,对农畜产品物流运输供求状况进行分析。

  3.1农高产品物流运输需求

  城乡生产和生活资料物流需求,随着居民消费对便利化高品质、安全性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升级,为专业物流、特色物流等新兴物流提供巨大市场空间。内蒙古农牧民非农业收人仅占10%左右,经营性收人主要依赖于第一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度,自治区全年农畜产品产量2190万吨;跨区销售的主要农畜产品:蔬菜364万吨奶84万吨、牛羊肉34万吨、水果30万吨:电子商务线上销售占5.7%、进入批发市场销售占43%、进入超市销售占15.5%:各盟市开展农超对接业务的超市占盟市全部超市的比例平均为41.62%,农超对接15.89%。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15.1亿元,2022年粮食产量3900.6万吨,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77.8万吨,牛奶产量733.8万吨。

  3.2农商产品物流运输供给

  自治区农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对农牧民收人造成影响,物流运输成为农牧民增收的瓶颈。只有整合域内交通运输资源,增加农牧业交通物流运输供给并进行合理规划才能实现物流交通区域一体化,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物流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向社会提供运输服务能力的反映.也是运输政策供给的直接体现。2021年底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90%以上.2022年底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95%以上,乡村邮政网点承接代收代办代缴、农畜产品代购代销等服务。2022年全区货物运输总量20.8亿吨,货物运输周转量5187.0亿吨公里,年末全区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0.0万辆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8.7亿元,包裹业务10.1万件快递业务量24213.5万件,快递业务收人48.3亿元。“十四五末将改造城乡客运公交化线路76条.基本实现苏木镇、嘎查村物流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农村牧区邮路汽车化,提升农村牧区快递通达性。详情见表2。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研究论文

  4促进农畜产品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4.1科学预测物流运输需求

  在内蒙古物流交通系统中,利用交通规划软件,建模预测运输需求;结合预测结果和一体化水平评估结论,规划管理运输资源,制定物流运输发展战略和优化政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内各种产业带来的运输需求与供给的有效耦合,以取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利用规划决策辅助的动态监测系统,促进规划调整的灵活性。物流运输发展滞后,削弱了内蒙古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为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利用国外先进的交通仿真模拟技术和规划决策方法,对农畜产品流动进行统筹协调、整体控制,提高本地区产品整体竞争力。探究内蒙古农畜产品流通现状与“堵点”创新流通发展方式,加快物流体系的创新构建,帮助农畜产业更好地发展。

  4.2搭建高效运行的物流运输网络

  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整合区域物流设施资源,支持各类物流中心、配送设施与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功能对接、联动发展,增强物流网络化组织能力.建成三级城市共同配送网络。推动农畜产品集散中心批发市场等流通节点建设,健全农村牧区物流配送网络。客运企业、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和邮政快递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利用自身物流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和多站合一”物流节点建设完善农村牧区物流运输服务体系。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运输区域一体化研究论文

  4.3提高末端配送服务效率

  内蒙古自治区特殊的地理区位特征,导致农牧区多远离农畜产品消费地.致使物流运输成本占产品总成本比重偏高严重制约农牧民持续增收。一体化可以消除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提高末端物流配送服务效率,扩大企业竞争优势。区域一体化使物流运输活动成为一个整体,实现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分销物流的统一和协调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运营理念以及智慧物流,整合多个运输供应商和物流企业,提供水陆空铁运输、仓储一站式服务。按“集中存储、统一库管、按需配送、计划运输”原则,借助新方法新技术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域内运输资源,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建设公共配送中心,改造末端冷链设备。促进物流业与农牧业融合发展运输企业与农村合作社、供销社等合作,形成现代农牧业的特色农畜产品+物流运输”服务模式,使农牧民有效增收。

  [参考文献]

  [1]陈婉玲,丁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源流追潮与认知纠偏[J].现代经济探讨,2021(06).

  [2]石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合作社主导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20.04.

  [3]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内蒙古自治区农育产品流通体系“十三五”发展规划》[EB/OL].

  [4]刘建鑫.内蒙古农畜产品流通现状研究[J].高牧业环境2022(12).

  [5]李广式.大数据在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