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方案研究论文

2024-06-13 11:22:45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以数字赋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文中分析了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提出供应链业务流程的优化、组织结构与战略模式的变革是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结果。并以快消品供应链为例,分析订单履约模式中的痛点问题,提出订单智能履约中台解决方案。
【摘要】以数字赋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文中分析了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提出供应链业务流程的优化、组织结构与战略模式的变革是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结果。并以快消品供应链为例,分析订单履约模式中的痛点问题,提出订单智能履约中台解决方案。
【关键词】快消品;数字化转型;订单履约;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赛萨尔·伊达尔戈提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信息增长,而信息增长是物理秩序的增长[1];而数字经济的本质是充分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利用信息来重塑不合理的价值分配模式。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制造业发展与变革的支撑要素;物理秩序下的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的过渡,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但企业处在竞争是永恒的环境中,追求投入经济性、效果和效率最大化,使得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2-4]。
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成果中[5-6],张树山等[7]认为供应链数字化提高了企业风险承担能力,通过数字化产生的即时性与可持续性,维护了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焦豪等[8]提出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对数据进行全周期的管理,通过分析数字化理论模型建立作用机制理论。赵宸宇等[9]发现数字化转型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可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刘淑春等[10]为企业、政府制定数字化的管理决策和政策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支持。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企业开展数字化致使商业模式发生变革,而每个阶段的战略、组织行为等的变革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总之,研究者普通认为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而是整个供应链组织形态、业务流程、商业模式、技术能力体系的全面变革[11-13]。
综上,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核心目标是明确而深刻的,包括两个明确的目标或层面:一是组织内部实现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二是业务流程的优化、组织结构与战略模式的变革是转型的最终结果。除技术与资源因素之外,企业组织能否适应数字化的转变,是另一个核心问题:企业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共同体,而个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和经济利益目标,能否适应数字化的转型,同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企业跨职能部门的协同,需要打破组织边界、实现部门协同,显然不是数字技术就可以决定的。
家电、光伏、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实践表明[14],企业数字化包括两大部分,即制造端的“智能制造”和“数字化供应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供应链和产品研发两大环节开始,最终用智能制造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达到降本增效与柔性生产的目的。智能制造构建一种生产环境,使得生产系统和物流系统实现数字化赋能,提高信息传递和资源使用效率,通过生产系统、信息系统和人员之间的实时协作,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全链路数字化协同。数字化供应链则是结合数字工厂,由数据协同来驱动客户需求触发来转化制造端触发,由之前滞后、被动的供应链管理,转变为有实时数据支撑、主动改善的供应链管理,实时计算相应的成本变化,全面引发企业从客户需求、订单处理到生产计划、排产作业,再到仓储服务、订单交付等全链的业务流程变革,甚至改变企业经营与运营的内在逻辑,驱动企业的管理变革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制造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由数字工厂和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这两大目标所组成,这两大目标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本文重点分析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2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制
供应链数字化的核心机制是数字赋能,利用大数据等赋予供应链管理者新的能力,将供应链运营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数字映射、业务赋能和重构,将数据转化为辅助供应链运营,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生产要素,最终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盈利能力。供应链是生态伙伴体系,核心企业需要协助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的供应链平台为支撑,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数据的融会贯通、综合利用,全链形成数字化运营体系。另外,共享信息平台可大幅降低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和成本。
数字赋能实现三种供应链能力的提升:供应链分析能力(全面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供应链智能能力(自主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和供应链连接能力(组织内部、外部连接和控制流程的能力)。供应链数字赋能是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改进原来的业务场景、构建创新的场景,员工依赖自身的学习能力,并结合新的供应链业务场景来实现价值。数字赋能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全新的技术与方法,供应链的创新可在更大时间、空间范围进行。数字技术构建的新场景通过“去中间化”优化供应链流程与结构,具有决策快速、精准实施的优点;人工智能技术等有效把握市场需求,及时处理各类风险问题。数字赋能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优化供应链资源,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和提高供应效率,以支撑企业战略发展,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实现机制就是实现“数字感知能力、数字获取能力、数字转化能力”的过程,如图1所示。
供应链数字感知能力是供应链对外部数字环境的洞察能力,例如,数字技术感知、产品市场感知、市场竞争感知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感知等。数字感知能力使得供应链管理与决策的过程更快、更理性、更分散,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供应链数字感知能力有助于提高供应信息的警觉性,而信息警觉性能够提升供应效率和应对供应风险事件。
数字获取能力由数据采集能力、数据连通能力和数据穿透能力构成。供应链数据采集能力是数字获取能力的前提,数据连通能力是数字获取能力的关键,两者交互实现数据协同,由此形成数据穿透能力。提升供应链数字获取能力的关键在于对供应链数据的分析,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采取措施解决供应链的运营问题。
供应链数字获取能力形成赋能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员工赋能和技术赋能。员工赋能是指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供应链组织变革,员工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职权相对扩大和决策能力逐渐提升,进而获得工作价值的提升。例如,销售端人员通过供应链数字化,实时获取供应链中的库存数据和供应能力,作为促销和价格策略制定的关键依据;采购员工收到库存预警信号,下令仓库备料,实时获得上游企业的库存原料数据和供货能力,及时作出采购策略。
3快消品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转型方案
快消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FMCG)主要分为直销和非直销两种不同的销售模式,其中非直销模式分为连锁店模式、商超模式和电商平台模式。快消品是典型的拉式供应链管理模式,由订单驱动,销售网络布局深,注重交付的时效性和交付体验,属于敏捷化、扁平化、快速响应型供应链,以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不同的模式对物流体系的要求不同,需要依据销售模式构建起相适应的物流体系。另外,近年来线上订单快速增长,消费渠道与消费习惯的改变,导致现有的供应链管理存在诸多痛点问题。总之,快消品供应链具有订单数量不断增加、单个订单数量小、订货频率高等特点,对供应商协同、销售渠道开发、服务响应速度、成本控制等提出新挑战。
笔者多年从事某快消品龙头企业(以下称“A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A企业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数字化升级”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众多企业战略和重要项目围绕数字化展开,其中,“打造数字化供应链,实现产销一体化”是数字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打通供应链内部流程,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推动各部门进一步衔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并最终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竞争力。A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实践包括采购(大宗采购、MRO采购、电子竞价平台等)、供应商协同、供应链金融、供应链计划、订单履约等主要模块,其中,订单履约模块实施过程中,涉及面广、功能复杂,实施难度最大。
订单是客户需求的表达,快消品供应链是以销售订单为驱动的拉式供应链管理模式。随着电商模式的快速发展和销售布局的快速扩展,终端订单的快速增长对供应链运作提出更高要求。销售端(前端)与供应链资源的协同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承接前端系统的B端及C端订单,进而实现订单高效、智能地履约是管理的重点。对此,A企业决定实施“订单
智能履约中台”解决方案,选定“阿里巴巴-菜鸟”作为项目实施方,借助互联网头部企业在平台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赋能A企业销售业务,尤其是提升C端能力。
“订单智能履约中台”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3.1实现全国“一盘货”
A企业在全国有20多个区域仓库(RDC),支持对专卖店(B端业务)及个人消费者(C端业务)的订单供应。专卖店/个人消费者主要通过销售平台选购产品或辅销品,按照订单规则,专卖店/个人消费者只能选购RDC有库存的产品或辅销品(新产品预售除外)。销售平台的可销库存只能对应专卖店/个人消费者最近的RDC,即顾客下达订单中的产品当地RDC库存不足,虽然产品在全国其它RDC仍有充足库存,但顾客订单也会因为在当地仓缺货而无法下达或需要进行改单。该限制将导致潜在销售机会的错失,也影响顾客购买体验。由于销量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经常出现部分区域库存的不足(但其他区域有库存),这种不平衡性错失潜在销售机会,也影响顾客购买体验。
对此,打通全国所有区域仓库(RDC)的产品库存与需求,同时,根据业务部门需求组成一个或多个库存仓网,统一为销售平台提供支持;各仓库实物库存发生变动(如:仓库间调拨),将根据仓网逻辑对可售库存进行重新计算,并与销售平台、SAP、WMS等系统进行数据同步。共享各RDC库存,实现全国“一盘货”。订单智能履约中台提供仓网配置的功能,支持用户灵活配置仓网信息,全国20多个区域仓组成一个仓网,或每个区域(华南、华东)内的区域仓库组成区域仓网;同时,支持对仓网覆盖的业务区域进行设置(例如,华南仓网覆盖广东、广西等省市范围内的专卖店/个人消费者)。仓网组成后,仓网内对应的RDC产品可售库存可进行自动汇总计算,同时,仓网库存结果可定时同步至销售平台。各仓库实物库存发生变动(如:仓库间调拨),将根据仓网逻辑对可售库存进行重新计算,并与销售平台、SAP、WMS等系统进行数据同步。
订单智能履约中台对于库存管理的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3.2订单履约的智能化
结合订单规则及业务特性,履约中台实现订单履约规则的可配置,为订单实现自动履约的运算:中台定义订单类型、运输方式、到货地(省、市、区)、产品、业务流程类型等参数,这些参数可进行组合运用,形成履约策略。根据履约策略,用户可配置履约的规则,如订单拆单、订单转到有库存的仓库发货,不拆单也不转仓等,配送时效以“小时”为单位设置。在支持智能履约的同时,考虑到业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支持人工执行修改订单履约仓、拆分订单等功能。
3.3实现订单环节的预计履约时效表达
一些头部电商平台(如阿里、京东)在顾客点选宝贝或预览订单时,均有显示宝贝预计送达时间。但A企业在订单智能履约中台上线前,由于专卖店及个人消费者订单均指定在一个仓发货,因此,配送时效相对固定,尤其对于“老顾客”,对预计收货的时间比较清楚。订单智能履约中台上线后,在实现全国“一盘货”的基础上,履约规则更加灵活,专卖店及个人消费者订单不再局限在一个仓发货,出现一个订单拆分为多个包裹发货的情况。针对以上的变化,为了让专卖店及个人消费者在下订单时了解订单发货的情况以及预计送达时间,让订购人及早做出决策(确定支付、改单、撤单),增加支持履约时效表达功能,实现物流功能的详细参数配置,可选参数包括仓库、到货地(省、市、区)、运输方式、产品等,配送时效以“小时”为单位设置。
订单智能履约中台提供标准时效表达接口,可支持多个销售平台调用。当专卖店/个人消费者通过销售平台下达订单时,在订单预览界面可看到由中台返回给销售平台的时效表达结果。
3.4对接第三方业务系统以及WMS系统
A企业现有销售主要针对B端(专卖店),但拓展C端销售是公司重要的业务增长战略。公司确定以对接C端头部销售平台为主要方向,重点对接阿里、腾讯、京东等平台,以支持C端销售业务拓展。至于物流端,A企业主要以3PL方式管理仓库运作,随着C端业务的拓展,要求3PL供应商具有C端订单拣配等运作能力,还要求3PL供应商具有适合电商业务的物流系统WMS配合。在订单智能履约中台建设前,A企业以ERP系统作为订单和库存处理的中心,通过ERP系统衔接前端电商销售平台以及后端各3PL电商WMS系统,在流程灵活性、系统性能等方面均有欠缺。
订单智能履约中台提供标准接口对接数量众多的物流服务商和电商WMS,提供可售库存、销售订单、查询订单时效表达、同步中台订单状态等查询;为物流端电商WMS系统提供标准接口,包括运单推送接口、仓库各类作业的业务接口(如:调拨、领用、移库等)以及单据异常处理的接口(如:撤单、退货、换货等)。通过打通前端业务系统和后端物流系统的数据连接,使订单智能履约中台真正成为库存、订单的处理及中转中心。
4小结
快消品终端市场多元化竞争是以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变化为导向,从而驱动快消品供应链的运营和管理内容的变化,而依赖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来促进供应链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有效策略。通过数字赋能,将供应链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促进核心业务效率的提升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最终才有可能带来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应用数字技术开发实施各类系统,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与供应链业务流程相结合,针对全渠道、整合线上线下,实现端到端的可追溯管理,将销售场景、采购场景、物流场景等进行深度融合。
A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实践,是系统开发迭代与组织变革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断积淀数字化转型的知识与经验,并内化成为企业内在的特质,供应链数字化将成为数字化时代企业长青的核心能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塞萨尔·伊达尔戈.增长的本质[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2]焦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从价值重塑到价值创造[J].经济学家,2020(06):87-94.
[3]吕铁,李载驰.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视角[J].学术月刊,2021,53(4):56-65.
[4]张培,董珂隽.制造企业如何实现数据赋能—基于步科数字工厂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1,14(06):698-712.
[5]奉小斌,梦颖,陈丽哲.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学与管理,2022,42(05):64-72.
[6]庄玉良,王雨晴.我国数字化供应链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物流技术,2023(02):103-109.
[7]张树山,胡化广,孙磊,等.供应链数字化与供应链安全稳定:一项准自然实验[J].中国软科学,2021(12):21-30+40.
[8]焦豪,杨季枫,王培暖,等.数据驱动的企业动态能力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174-192.
[9]赵宸宇,王文春,李雪松.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财贸经济,2021,42(7):114-129.
[10]刘淑春,闫津臣,张思雪,等.企业管理数字化变革能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吗[J].管理世界,2021,37(5):170-190+13.
[11]龚强,班铭媛,张一林.区块链、企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J].管理世界,2021,37(2):22-34+3.
[12]许玉韫,张龙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理论与中国案例[J].农业经济问题,2020(4):72-81.
[13]宋华,韩思齐,刘文诣.数字技术如何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任关系?[J].管理世界,2022,38(3):182-200.
[14]梁超,祝运海.美的智造: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J].清华管理评论,2019(09):106-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