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

10

2024-06-03 14:20:2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等联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文章在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通过以增强服务地方意识为前提、共建实践基地为基础、以人才引进策略为重点、以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动力、以继续教育为支撑、以特色项目为抓手,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让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实现合作共赢。

  摘要: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村镇等联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文章在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通过以增强服务地方意识为前提、共建实践基地为基础、以人才引进策略为重点、以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动力、以继续教育为支撑、以特色项目为抓手,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让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模式研究

  绪论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承担社会责任,高职院校需要把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本研究对地方理论的贡献在于,尽管各地方和不同高职院校已陆续展开相关工作,并不断加深合作,然而,如何将高职院校和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仍需深入研究。对于地方如何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创造条件,以及高职院校如何为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仍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论证。只有通过持续的理论研究,我们才能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提供补充和参考。在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索并发现适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将为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提供明确方向,并为地方政府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与建议,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添策助力。

  本研究对地方的实践价值在于紧跟国家政策的新要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紧跟形势,注重研究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为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探索操作性强、符合地方社会实际的模式,为深化地方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的理论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也面临着新挑战,其中从产教融合等角度出发,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成为其中的重要课题。[1]通过对研究意义和必要性的梳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本研究在于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方面的价值,因为国家和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期望越来越高,提出的要求也更加具体且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关注实践基地建设、继续教育等不同角度,本研究致力于将高职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将理论与现实、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国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国外研究者对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命题非常重视,积极探索不同的服务模式和发展方式,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命题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意义,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各高职院校与各地方合作情况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参考价值。

  作为全球基础制造业领先者之一,德国本地的高职院校一直积极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打造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品牌,从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组织管理、品牌建设、教科研互动等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教育更具针对性,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从而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美国的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并结合成大学社区型模式,推进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发展,并从大学的政策、组织动力和大学内部的组织文化全面加强与地方的合作。

  (二)国内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正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并在全国不同高职院校与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推进方式。国家从不同的政策角度予以指导和鼓励。《***批转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改革鼓励教育科研卫生单位增加社会服务意见的通知》文件中提出,要增加社会服务。之后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确定指导方向和实践,《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中从产教融合角度对校企“双元”育人等方面提出了重点要求,这都体现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2]

  近年来,我国各高职院校也在依据不同地方政策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在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等方面积极与地方合作,逐步形成了优良的合作模式。[3]杭州某学院践行“一校服务一县区”的发展理念,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整合杭州市富阳区特色资源,帮助打造助农品牌,让学院教师和学生走入企业和地方,与企业和地方的专家利用多方优势,打造“富”字号品牌,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二、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较低,缺乏明确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还集中在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较弱。职业教育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容易把关注点集中到人才培养质量上。传统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以教师教学授课等方式来培养人才的,这容易忽略高职院校和地方的关系。高职院校若是不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很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而且高职院校很多研究和实践需要地方的指导和帮助,不能脱离实际。[4]高职院校需要意识到高职院校和地方的紧密联系,除关注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外,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学会把社会责任和人才培养、师资培养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二)学科专业受限,与地方发展不相融

  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工作时存在部分学科专业发展受限,难以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根据其职业教育属性设立的学科专业更专注于满足具体的工作要求,并且更紧密地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因此,这些专业通常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随之而来的师资培养、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实践的提升也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展开。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和办学方向也应遵循学校的学科专业基础,但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科专业并不适合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项目,这样就会出现高职院校本身虽然想积极承担自身社会责任,完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但无处出力,未能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缺乏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就能直接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该培养模式对实践技能有高要求,对科研水平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因此,教师和学生培养的重点往往不在科研工作上,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也亟待提升。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科研条件较为有限,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也较低是无法避免的事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虽然更加贴近社会生产服务实际,但由于师资和科研条件的限制,整体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政府机关需要处理地方整体的管理工作,而企业更注重追求利润。虽然这些机构都能够进行科研工作,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其投入有限。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之一,相对于其他单位或机构,更具有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潜力。如果高职院校未能充分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将难以有效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影响进一步发挥其潜在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优势。

  (四)缺乏健全的社会服务机制,不利于服务地方活动的开展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健全的社会服务机制,部分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或对于社会服务方面的机制有所缺失。高职院校在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人事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机制和运行模式都已经较为完善,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服务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还在逐步探索中,一般没有专门的机构部门与此相对应,对于社会服务的机制建设,也在逐步建立中,很多项目不够成熟甚至缺失。[5]这样就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服务地方的相关项目或活动时,缺乏统一的领导或统筹,在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产生管理组织能力较弱、权责划分不清楚、各部门协调机制不顺畅等诸多问题。

  (五)与各方的沟通不够充分,难以掌握具体经济社会实际

  高职院校目前普遍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存在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和沟通不够充分。很多联系仅限于向政府机关上报相关材料,部分项目需要在当地政府审批,或者在毕业双选会上邀请当地企业参与等必要或常规的工作内容。然而,除此之外,与地方各部门和各单位的联系远远不够,甚至屈指可数。要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开展多次调研活动,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展开充分交流,深入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项目和活动才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三、构建立体化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为未来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服务。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或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这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增强服务地方意识为前提,完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明确自身社会责任,与地方开展深入交流,加深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并把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捆绑在一起,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6]开展调研活动,一是通过到其他地方院校参观学习,对比自身情况和自身所在地方的特点,研究存在可迁移、可借鉴的方面;二是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活动,对学校和地方的关系、学校服务地方的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开展广泛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对服务的整体和不同侧面加深认识,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中,充实相关项目内容,逐步转变办学理念。

  (二)以共建实践基地为基础,深化校地合作和交流

  第一,目前国家倡导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将实践基地作为教师的培养基地,通过实际的岗位工作、一线企业员工的指导、实践技能的鉴定,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第二,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实践技能之上,学生要走向社会面临实际的工作岗位,就需要将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岗前技能培训和技能水平的操作基地。第三,地方企业需要将实践基地作为企业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场所,企业要想发展就不能停留在原地,需要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潜力。因此,实践基地是多方共赢的最佳方式之一。高职院校可以在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深入挖掘企业与学校专业的内在联系,与企业共同研究并签署实践基地建立的协议,共同开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学校每年定期派遣教师进驻基地或工作站,深入企业一线,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每年派遣企业员工以产业导师、特聘专家、兼职教师等形式进入校园,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教研活动等。

  (三)以人才引进策略为重点,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人才支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地方应制定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策略,壮大地方人才队伍,尤其对于高层人才的引进,地方与高职院校应共同努力,共同研究调查确定相关人才需求方向和人才需求的质量和数量,出台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方案,真正把需要的人才引进来。同时,吸引人才之后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确保人才不流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需共同探讨,从工作待遇、住房补贴、儿女教育、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研究制定更加详细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的策略,让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适宜,让人才在积极宽松的环境中,能够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

  (四)以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动力,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人才策略是支撑,科技创新、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就是基于人才策略,形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地方产业实现转化升级,就像运行中的机器,需要更有效的发动机。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从各个方面助力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高职院校要想完成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完全依靠自身是十分困难的,需要地方的添柴添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优势,为教师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帮助教师潜心研究,并增加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政府指导下,与相关行业企业、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为地方人才提供绿色通道,利用学校的研究条件,共同研究开发,真正提高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率,帮助地方实现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寻求突破。

  (五)以继续教育为支撑,开发地方人力资源

  在积极吸引外地人才的同时,需要注重本地人才资源的开发。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社区、农村建立合作关系,让教育深入到地方社会的各个方面,整体提升地方各行各业人员素质,并优化其知识结构,帮助大家更好地投入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高职院校可以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普遍性的继续教育,如国家政策的解读、新出台法律法规的普及、基本生活安全常识等;确定不同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可以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项目,如与工科类相关专业老师走入工科类企业、管理相关专业老师走入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和社区、农学相关专业老师走入农村等;地方针对紧缺人才专业岗位建立平台,聘请高校教师,创设短期专题培训班,既解决行业企业部分岗位招人难的问题,还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中的师资资源,让教育深入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各环节中去。

  (六)以特色项目为抓手,改善地方经济环境

  地方与高职院校应联合起来,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地方的可行性项目,并创设独属地方的特色项目,打造地方产业品牌。一是高职院校可以派遣优秀学者,与地方政府一道到所在地区的各个地方开展调研,研究各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传说、风土人情等,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背后存在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产品价值。二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有的知识技术,与地方产业共同研发合作,将科研工作与生产或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特色产品与服务。三是高职院校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在网络等媒体非常发达的情况下,帮助相关旅游产业、相关地方产品,利用现有的各类网络平台或是创设自己的网络平台,做好宣传方案、创立地方品牌,提高地方热度。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职院校也应重视地方服务,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地方政府也需明确指导方向、加大支持力度,高职院校需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乡镇等加强联系,深入交流,开展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现状,挖掘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多途径探索,从增强服务地方意识、共建实践基地、开展人才引进策略、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开展继续教育、创设特色项目等方面深入研讨,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积极实践,形成校地共赢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河,冯国群,岳松,等.“双高”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4):97-100.

  [2]《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12-22(1).

  [3]吴佳云.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职业教育,2022,21(19):23-26.

  [4]唐伏龙.广东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5]陈汝敏.技工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营销界,2021(Z5):49-51.

  [6]苏海勇.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2023(13):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