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安全与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2024-06-03 14:01:1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头等大事。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安全风险和防范是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大学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角度出发,对大学财务安全风险与预防中的可预测性问题进行了整理,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风险进行了有效预防,同时还对大学财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摘要: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头等大事。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安全风险和防范是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大学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角度出发,对大学财务安全风险与预防中的可预测性问题进行了整理,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风险进行了有效预防,同时还对大学财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当前,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中的财务部门逐渐将重点放在“互联网+”“大数据+”等财务系统的运用上,借助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开展财务核算与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财务数据与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监控与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财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然而,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我国高校的财务工作的管理效能与绩效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风险。
一、大数据对高校财务安全管理及财务风险防控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识别财务风险是财务安全管理的核心部分,而这种风险识别需要依赖有力的数据支撑,这些大数据同样会对财务安全管理带来显著的影响。更具体地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关键领域。从数据搜集的视角出发,鉴于高等教育机构周边存在众多的活动信息,从这些庞大的数据集中迅速筛选出对高校成长有益的财务信息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大数据收集对财务风险的识别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在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数据时,不仅需要评估数据来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需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进一步识别财务与业务、内部与外部数据之间的相互关联。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持续进步,识别财务风险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财务安全管理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数据处理的视角出发,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准确地识别风险,以确保其财务的安全性,而大数据则是其中最关键的手段[1]。为了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能够高效地处理各种任务并增强其数据处理的整体能力,高校必须持续更新自身的技术手段。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我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出高等教育机构中潜在的风险行为,并对这些风险行为可能会给高校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从大数据分析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机构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财务分析与传统方法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的财务分析主要侧重对财务信息的事后处理,并以报表形式对其进行展示,以展示高校的特定能力。然而,这种分析结论并没有在高校运营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应用价值。高等教育机构在利用大数据时,会采用多角度的数据分析策略,更加注重整体分析流程。随后,它们会进行实时统计分析,以提高自身对财务风险的识别效率,进而更好地预防财务风险并加强财务安全管理。显然,将重视过程分析的大数据应用于财务风险识别不仅能准确反映高等教育机构在各个运营阶段的财务状况,还有助于提升其财务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安全面临的风险
(一)数据丢失风险
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如财务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品质和保养等)的实际存在,物理上的损伤和信息数据的损坏成为了产生财务数据损失的主要风险来源[2]。
1.物理损害风险
通常情况下,所有数据都被保存在硬盘以及主板上的CMOS芯片内。因此,确保服务器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数据丢失是无法避免的,更糟糕的是,这可能会导致服务器上的财务系统完全失效。如果故障非常严重,整个财务信息系统都会面临崩溃的危险。因此,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确保财务信息的绝对安全是财务信息处理中的最优先任务。
2.数据损害风险
通常情况下,造成数据损失最普遍的原因就是人为误差。大学的日常经营活动都涉及到了数据的处理。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数据文件不小心被删除、数据的外部泄露和蓄意盗窃等都有可能发生。
(二)非法入侵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理论上来说,所有信息都可以在这种环境中被访问,除非电子符号被会计数据所取代,磁性介质被纸质介质所取代并以物理手段断开连接。因此,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实施网络管理并防止非法侵入变得尤为困难。另外,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脆弱性,所以极易被黑客攻破。某些人可能会出于多种原因有意或无意地损坏网络设备,或在互联网上进行黑客程序的测试,从而对整个系统造成极大的损害。这不仅是网络安全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黑客往往可以利用系统漏洞来实施网络攻击。相较于病毒造成的破坏,黑客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其更有可能对包括财务系统在内的所有操作系统进行攻击。
(三)感染病毒风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病毒也经历了持续的演变,这就使得病毒防护变得异常困难。由于财务局域网与互联网连接,因此计算机系统极有可能被病毒感染。很多财务领域的专业人士对病毒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当财务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知识不足时,就可能使财务系统面临感染病毒的风险。这不仅无法确保高校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还可能导致数据遗失等问题。为了帮助财务部门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来识别和防范计算机病毒。部分员工有权选择在互联网上下载相关资料,并在计算机、局域网、互联网之间交替使用软盘和可移动硬盘,这样可能会将计算机病毒嵌入到财务系统中。
(四)数据分析风险
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更加深入地探索财务信息,并从这些数据中发掘出内在的规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数据分析中也存在一些误导性和深奥的问题。如果分析手段缺乏科学性,得出的结果也不够精确,将不可避免地对学校的科学决策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在进行资料分析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相关领域的专家,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料分析手段,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检验和评估。
(五)技术更新风险
大数据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和工具出现。大学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如果不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可能会遭遇技术落后的风险。高等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并在适当的时机引入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
(六)会计核算风险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会计核算被视为财务部门的中心任务,而这些核算的结果揭示了大学的财务表现。在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中财务会计的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会计制度的不确定性(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财务人员的疏忽、个人的欺诈行为以及费用报销的非法或违规行为等因素都极大地增加了发生会计风险的概率。随着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持续扩张,每年的办学资金也在增加。部分教授不当地将报销费用伪装成科研经费,导致会计核算中出现了虚假报告等问题,增加了财务会计工作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部分高校过于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忽略了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这不仅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还严重妨碍了其正常运作,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腐败行为。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缺乏风险意识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高校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运作,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这种情况会导致管理团队和教育工作者对大学财务管理的风险了解不足,有时甚至会忽视。另外,很多财务专员对他们所遭遇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就导致他们未能迅速地实施有力的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众多的教师以及学校高层中的管理者并未受到良好的指导和管理,未能及时适应当前的财务趋势,并对其进行高效的管理。这不仅导致其自身深陷财务困境,也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二)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
观察当前的发展趋势,许多大学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这无疑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题。首先,许多学校在财务管理上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许多学校在日常运营中过于专注于招生和教学活动,从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种情况严重妨碍了学校的预算编制能力,导致预算执行不规范,与学校的长远目标产生偏差。此外,学校还面临着资金使用不当和预算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问题。这都大大降低了学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约束力。其次,学校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相对简单、功能单一[3]。一些高校的财务业务还停留在传统功能层面,无法满足大数据环境下新的财务管理功能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对各项资金的支出和使用进行有效评估,导致高校财务管理缺乏完整性,管理活动的目标不明确。
(三)预算制度还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财务管理上面临着预算制定周期过短、预算制定过程缺乏透明度等挑战,这造成了预算精确性不高和内容完整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其所制定的部门预算未能真实地展现学校财务的整体状况、主要工作焦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部分学校领导未能遵循规定的经费使用方式,随意开设预算窗口和发放审批文件,导致预算波动频繁,执行力度不足。还有部分业务负责人基于其所在单位或单位的工作需求,不遵循部门预算来分配资金,随意分配资金并更改补助标准和分配计划,导致部门预算失去了约束力。
(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学校的财会人员没有很好地注意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对其进行深入考虑。在对财务资料进行分类时,相关工作人员忽略了数据的精度,这就导致了大数据技术在大学财务工作中的运用不够深入,导致了学校财务数据的分散化和局部性,增加了大学财务管理的风险。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大学的财会人员没有做好对信息风险进行判断和预测的准备,无法很好地解决数据集成分析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偏差,并且没有对由于外界因素侵入而造成的金融体系伤害进行很好的处理。
(五)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绩效评价属于事后控制,财务预算则属于事前监管。没有一个定量的评价指标,经费的使用效益就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容易造成经费支出范围任意扩大和费用标准增加。尤其是对二级单位的约束力度不够,缺乏对预算实施的有效监管与评估体系,这样就不能对各项预算资金进行精确的分析,从而很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在自身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来筹措资金,与外部经济活动的关系也日益紧密,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也日益严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财政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4]。在新情况下,要把新的思想引入到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去,必须强化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制度。
(六)员工素质差异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大数据应用的核心特性已经成为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人员进行业务评价的准则。从宏观角度来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时期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财务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变革与创新。首先要指出的是,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以核算为中心,大数据背景下,他们在财务核算、财务规划和财务分析等方面的技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使得他们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实际需求。高校缺乏对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与重视,导致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不能主动融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之中,无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影响了财务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提升。其次,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管理还没有为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再次,高校财务部门缺乏对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而大数据技术则可以有效弥补其不足,并将高校财务管理推向更高层次。由此可见,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大数据时代的不匹配增加了高等教育机构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预算管理
严格执行各部门的预算,以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全方位预算体系。高等教育机构在制定预算时,必须严格按照部门的预算要求来收集基础数据。根据高校的计划、规模和人员配额等因素,对部门预算进行精确的制定。只有在得到财务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才能对预算进行有效控制,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为了使大学的传统预算管理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得到完善,并确保其流程和成果与大学的财务环境变化保持一致,我们可以考虑采用更高级的零基预算或更灵活的预算策略来扩充大学的传统年度预算体系。这样可以构建一个以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综合预算流程,从而更好地监控大学的价值创造活动。
(二)健全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
在当前阶段,高等教育机构需要解决财务内控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关键步骤包括改变现有的观念、明确责任主体、培育高校内部员工的先进观念,并推动财务内控制度的完善和优化。为了确保学校财务和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学校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并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以确保资金被高效使用,并严肃地制止任何滥用职权和私利的行为。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完善其会计控制体系,并确保不兼容的职位能够被有效地分开,使职位之间存在相互制衡和监督的关系。
(三)加速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进程
在“互联网+”策略的积极推进和大数据的帮助下,高校财务管理逐渐向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财务业务也变得更加清晰,即从传统的核算方式中脱离出来,更加注重预测、主动管理等管理会计任务。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努力培育和吸纳具有创新思维的财务专才,激励他们在思维层面上进行革新,以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这将使高等院校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各种财务管理挑战,进而提高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考虑到高校发展的特殊性,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开发多项维护信息安全的有效机制,以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更有效地防范和管理财务风险,有必要建立一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大学的财务管理团队可以从风险识别、评估和解决三个维度出发,运用大数据技术来构建一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这一系统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已知和未知的风险,从而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开展风险分析和控制。在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有必要构建一个全面的财务风险预防和预警机制,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以便学校能够更有效地规避潜在的财务风险。为了在大数据背景下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管理,大学应当构建一个全面的财务风险问责机制,并根据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相关岗位的职责对涉事责任人进行法律追责[5]。
(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
目前《高校财务规则》中关于大学财务报表与分析的研究仅对大学的财政运作进行了宏观分析,无法全面地体现大学的经营绩效、效率与效益。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大学经营业绩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政府部门对大学的经营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估。
(六)改进财务人员培训计划
为了更好地预防财务风险,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充分利用其教育和培训资源,强化对财务专家的入职培训,增强他们在大数据时代的适应性,并降低财务部门对财务系统开发者的依赖。另外,财务专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考虑到财务系统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必要为财务专家提供周期性的培训,以加强他们在财务系统管理和执行方面的基础知识。此外,高等教育机构的财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员工轮岗机制,以提升财务人员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专业素养方面的能力。
五、结语
财务安全是保证高校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必须注重在大数据环境下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对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方式进行持续创新,对内部的资金、财产和人员进行管理。只有这样,高校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确保教育工作的安全和稳定。在观念更新、平台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高效地获取、分配和应用数据信息,在重视财务核算的同时,也要进行详细分析,使学校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尤思淇.大数据下企业财务安全管理及财务风险防控[J].财经界,2022(19):137-139.
[2]刘骁.基于信息化的高校财务安全与风险防范探析[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2,24(1):84-88.
[3]姜冬梅.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探究[J].会计师,2020(12):38-39.
[4]何伊凡.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性探析[J].国际公关,2020(10):239-240.
[5]鲍熹懿.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成因、类型与防范[J].商业会计,2019(14):11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