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与经济方面的挑战与机遇论文

2024-05-27 16:42:59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正面临着环境、经济、社会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提升社会公平与福利,应对不平 等以及城市化带来的诸多资源分配问题, 需要加强社会保障。面对可能的金融风险和产业升级挑战,长江三角地区可以采取 政策和法规支持,吸引国内外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需要制定支持可持续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以促进物 流通畅和贸易便利化;此外,科技创新和创业生态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正面临着环境、经济、社会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提升社会公平与福利,应对不平等以及城市化带来的诸多资源分配问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面对可能的金融风险和产业升级挑战,长江三角地区可以采取政策和法规支持,吸引国内外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需要制定支持可持续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国际合作以促进物流通畅和贸易便利化;此外,科技创新和创业生态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YRD)作为中国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具有极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蓬勃的经济发展形态是长江三角洲的标签,因此其常被称为“黄金三角”。它辐射了周边地区,囊括了上海及其周边的江苏、浙江和安徽省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拥有优越的贸易和运输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中心的它还拥有着重要港口,其中包括世界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上海港。因此,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逐年增长的趋势来看,它的作用功不可没。早在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1.4%,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占全国的18.9%。可见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实力较强的经济区域之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含外来务工人员和知识精英阶层。长江三角洲尽管坐拥强厚的经济实力与机遇,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本文将主要从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框架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旨在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生存的发展,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发展模式,通常包括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环境维度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维度关注人的福祉、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包括教育、健康、性别平等、社会包容性和减少贫困等内容。经济维度强调经济增长、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公平,涉及到可持续产业的发展、创新、就业机会和经济稳定。
(二)可持续发展框架在区域经济中的意义与适用性
可持续发展框架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有助于平衡地区发展和资源利用;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有助于指导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在区域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综合性的视角出发,可持续发展框架可以同时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对于区域经济中的社会包容性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确保社会公平和包容性,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要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并提供平等的机会。本文将主要从社会和经济两个维度出发,对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展开研究,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就环境维度展开具体讨论。
二、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一)社会挑战
1.社会不平等
尽管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在经济增长中,由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富裕和贫困差距扩大,可能会影响可持续发展。此外,外来人口的涌入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分配更为复杂,这可能使地区内的竞争和压力增大。另一种差距是高度发达的城市地区和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教育、就业和医疗资源,而农村地区则面临基础设施不足、教育水平低和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
2.资源分配
伴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资源分配问题日益凸显,包括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和基础设施压力。如何确保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享有相对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如何建立社会安全网,为每一位长三角的居民提供帮助和支持,是长江三角洲发展中资源合理配备的重要课题。
可持续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是应对资源分配挑战的关键。在土地使用和资源管理方面,城市化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农田转为城市用地,可能会影响周边生态系统,对农业产出和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既要确保城市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要同时降低不平等、改善生活质量并保护环境。
(二)经济挑战
1.产业升级挑战
长江三角洲一直以来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但产业结构老化、技术落后等挑战依然存在。长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依然依赖传统的制造业,缺乏用于投资研发和创新的资金和资源。同时,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全球产业链的变革,该地区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江三角洲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挑战。目前,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技能不匹配问题,即劳动力的技能和培训水平与市场需求不符。一方面,一些工作者可能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教育,难以胜任现代化产业和高科技领域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行业可能需要高技能人才,但供给不足。同时还伴随着就业机会不平等、劳工权益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此外,传统的制造业往往伴随着高能耗和高排放,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市面临环境保护和减少碳排放的压力,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以降低环境负担。
2.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另一个挑战,地区内的金融体系需要有效监管和风险管理,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些地区和企业可能存在高杠杆问题,使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容易受到金融震荡的冲击。此外,全球经济不稳定和国际贸易局势紧张也会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可能受到不良贷款、信贷风险和资本充足性等问题的影响。此外,市场价格泡沫和高房价可能导致金融不稳定,如果市场崩溃,将对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产生严重影响。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问题亦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性。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可能面临流动性挑战,如果流动性问题加剧,将加剧金融紧张。
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为突出。地方政府可能依赖于债务来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高砌,增加了金融不稳定性和违约风险。
三、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机遇
(一)社会机遇
1.社会公平和福利提升
可持续发展推动了新兴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更多不同类型的职业机会。这为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和社会背景的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减少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需要积极推动社会包容性创业和企业发展、环境和食品安全、社区参与和决策,包括改善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项目。提供高质量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符合新经济需求的人才。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高技能的劳动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产业需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教育机构可以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同时,教育和文化发展与社会服务改善也值得重视。综合来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教育机会和城市规划等措施需要协同合作,以确保社会不平等问题不再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以更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弱势群体能够获得社会支持。
2.推动城市化进程、吸引年轻人才
引导人口流动,吸引年轻人才和创业家,推动城市化进程。这些社会机遇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城市化一方面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创新,吸引了高技能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同时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来自农村地区和其他城市的劳动力流入,提高了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可持续城市规划、生态保护和智能城市解决方案可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减少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亦提供了机会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系统,例如湿地和森林,以维护生态平衡。
随着环保产业的增长,将出现更多的绿色职业机会,如可再生能源工程师、环境科学家和可持续发展专家。新兴企业家的推动可以帮助劳动力获取这些新兴领域的技能,从而提高就业机会。同时,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支持和咨询服务有助于劳动力规划未来的职业道路,选择适合他们技能和兴趣的可持续发展领域。通过充分利用这些机遇,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劳动力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并在全球绿色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经济机遇
1.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绿色金融的落脚点之一。长三角地区可以加强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继而可以吸引国内外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支持环保和社会责任项目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吸引国内外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的领域有很多。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可以吸引投资者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等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可以建设绿色金融机构和投资平台,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和支持。如图1所示,科技创新与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长江经济带工业“互联网+”的新兴发展模式通过信息资源共享,降低工业企业信息搜寻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支持社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为了吸引国内外的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制定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提供税收激励和财政支持。多元化经济是辅助,既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推动经济多元化,又降低了特定行业的风险。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投资者可信赖的信息和透明的项目报告,降低投资风险,建立绿色金融标准和认证机制,提高投资项目的可持续性。通过吸引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可以应对产业升级挑战,提高经济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2.现代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
交通和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其中着重需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智能物流和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效率和可视化,进而发展数字货运平台,促进货物跟踪、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协同。对于长江三角洲而言,需要提高交通效率和基础设施质量,比如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铁路和现代港口。需要投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清洁港口和交通基础设施,改进绿色交通和交通基础设施。具体而言,加强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的联动发展,一方面,需要结合当前二者发展中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还需要结合两个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现代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问题,并基于此来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4]。优化供应链可持续性和绿色物流标准是推动物流产业升级的必要环节。推广绿色物流标准和认证,鼓励可持续物流运营,以物流园区和分布式仓储方式协助发展物流园区。
政府需要制定支持可持续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法规,2022年,为让更多企业获得支持,保障交通物流行业正常运转,金融管理部门采取了延期还本付息、强化信贷支持等系列政策措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金融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适当向运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倾斜。202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交通运输部创设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 000亿元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自2022年6月起陆续在全国落地[5]。此外,还需要提倡投资和创新,加强区域间和国际合作,促进物流通畅和贸易便利化。
3.科技创新和创业生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科技创新和创业生态,将继续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提供持续动力。政府需要支持创新企业,吸引高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加强科研合作,推动经济升级;并通过国际合作和投资,吸引外部投资和技术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创新创业领域改变劳动力市场的机遇有很多。一是创新型概念带来的更多就业机会,包括软件开发人员、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工程师等高技能职位。二是多元化环境可以促进多领域活力迸发,创业创新不仅局限于技术领域,还涉及到市场营销、设计、管理和销售等多个领域,因此医疗保健、教育、金融等各种行业可以受益于科技创新。三是国际合作和全球市场带来的市场活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创业生态可以通过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展,进入全球市场。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知识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立足本地、制胜全球》(2007年)报告提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协作,可使区域最大限度地从中受益[6]。这将有助于吸引国际专业人才和外国投资,提高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有望通过绿色技术、绿色金融以及政府政策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机遇,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各界的共同努力可以确保这些机遇得以最大化利用,以促进地区的可持续繁荣。
四、结语
长江三角洲地区需要应对社会、经济、环境等维度的诸多挑战,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要确保社会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相协调,并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善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社会公平和包容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以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增长、环境可持续以及社会公平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麦挺.从要素产出贡献度谈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共同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3(7):23-30.
[2]吴传清,尹礼汇.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实证研究发展——2015—2019年CSSCI来源期刊论文的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18(5):89-95.
[3]喻平,张敬佩.区域绿色金融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1,37(24):142-146.
[4]张恺.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航务周刊,2023(30):60-62.
[5]余嘉欣.金融加力推动交通物流提档升级[N].金融时报,2023-02-17(2).
[6]曹燕.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政策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