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探讨论文

2024-05-24 09:34:5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之一,而逆向教学能突破传统固有思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因此,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此,文章对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借此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之一,而逆向教学能突破传统固有思维,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因此,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此,文章对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借此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逆向教学
在教育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也给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主张突破传统单元教学设计框架,从预定教学目标到教学设计评价都进行逆向思考,通过逆向教学设计提升大单元教学内容及目标的一致性,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1]。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及创新大有裨益。
一、大单元教学及逆向教学设计概述
(一)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单元主题或者目标来展开整体教学,大单元教学主题中的文章中心主题大多一致[2]。大单元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多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而是旨在教会学生如何从不同的单元文章中找到连接点,实现教材内容的多元串联。大单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知识储备,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引导学生从更科学和深入的角度解析和探索语文知识。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逆向教学设计概述
逆向教学设计与传统固定思维模式下的教学思维大不相同,主张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置于学生教学活动推进之前,核心是“目标—表现(评价)—教学”的逆向思维。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具有可预见性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更明确,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同时也更关注学生学习目标未能达成的原因。这种清晰且透明的学习路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学习理念。
二、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的意义
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目标而展开的教学设计。在进行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单元教学目标,引入逆向教学理论,结合学生需求设计教学过程[3]。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有如下意义:
(一)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尤其是学生的思考活动,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学生视角对学生的整个思考过程进行分析,预先判断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预案,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在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思考状态,并及时加以引导,以便在辅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明确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活动一旦展开,教师的目标往往集中在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上。教师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完成知识传授,同时还需要利用后期的检测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很少对学生的个人积累、课堂的预期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考量,对除知识以外的学生学习目标缺乏关注。相较而言,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思路更合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先关注学生的预期行为,同时针对学生的重点问题进行预先解决,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教师也会制订清晰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教学目标也更明确。
(三)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明显存在“教”“学”“评”不一致的情况,这一问题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4]。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按照设计目标、搜寻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素材的流程开展单元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的评价及目标均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
三、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实践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关注的是整个单元的系统性及整体性,需要教师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并将单元内独立的课程有效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单元教学整体。逆向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目标—表现(评价)—教学”这一框架进行教学设计。为了有效发挥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的价值,笔者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要素
在进行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整体教学要素。在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单元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的目标,还需要结合新课标对识字、朗读、写字等目标进行整合。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有《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我们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整个单元都在围绕“金秋时节”这一主题展开,编者在安排文章时候从秋之景、秋之声、秋之情三个角度为学生展示出了一幅立体且多彩的“秋之画”。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有“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教师在单元教学目标整合及明确时可以结合不同文章展开。
《古诗三首》主要是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中难度较高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则需要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实际生活等方式来掌握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学生就能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完成对单元整体内容的掌握,有效提升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效果。
(二)明确具体评估素材,提升任务可操作性
在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实践时,教师需要在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素材[5]。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成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把控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活动表现的可信度,同时也能够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可测性。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活动在开展时,更注重评价先行,即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目标及评估证据,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这种形式的教学,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更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在整合单元教学目标之后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评估要素:在本单元学习后,能否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难懂的词语,对秋天有没有形成一个大概的认知。在明确这一评估要素之后,教师可以将其贯穿于整个单元文本教学实践中,从整体上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实现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
(三)合理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较常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多需要具有思维推动效果的问题的助力。教师在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高阶思维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从认知角度看,问题主要可以分为创造类、分析类、评价类、运用类、理解类以及记忆类。创造类、分析类、评价类问题对思维的训练比较明显。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这三类问题,实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思维。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在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如下问题加深学生对“熨帖”“凌乱”等词语的理解,如“同学们,你们能猜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推测,猜一猜文中词汇的意思,引发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这种自主思考学习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规划单元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实践时,教师需要将单元教学活动合理地融入课程实践中,从而有效落实单元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6]。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学习写日记”是这一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也是检验学生对这一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的有效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基于“学习写日记”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单元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单元教学内容,提前准备好丰富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浏览单元整体情况、回顾课文内容及结构、熟悉各个课文中的重点词汇,为写作训练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第二,教师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文本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例,文章中描写秋风秋雨过后的水泥道的语句十分优美,特别是第六自然段的三句话十分有层次地表达出了这种景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文章插图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文本教学活动中重点摘录好词好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文章中的表达技巧,通过重点记忆、有效讨论的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深化学生对词汇的应用能力。
第三,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堂练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用几句话写一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在《秋天的雨》教学完成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仿照文中语句,写一写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教师通过这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课本内容的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实现教学方式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实现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的目标。
(五)注重单元总结,深化学生感悟
在推进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活动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单元总结,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感悟及理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7]。在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语文园地”作为总结与归纳环节,通过画面猜想、记忆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实现对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的积累。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整体回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关于文章表达方式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对文章词句的理解,最后再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整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效果[8]。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教师在进行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时,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从单元整体出发,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求,有效分配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提升大单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莉.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5):24-25.
[2]张劲.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及运用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11):7-9.
[3]席晓圆.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元设计:以习作单元教学为例[J].教育参考,2021(2):82-89.
[4]赵飞君.小学语文课堂重构之逆向教学设计与运用探索[J].浙江教学研究,2017(5):18-21.
[5]邓亚庆,苗若楠.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践[J].基础外语教育,2018(4):78-85.
[6]吴菊花.逆向设计理论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分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6):160.
[7]牛晓白.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逆向教学设计实践[J].天津教育,2022(19):126-128.
[8]朱文辉,胡美玉,冀蒙.统编版小学语文逆向教学设计的研究:以小学四年级下册“诗歌单元”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3):34-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