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探索论文

2024-05-24 09:18:3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论述了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最后提出了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包括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树立护理职业道德;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培育医学情怀;融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医德修养;等等。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论述了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最后提出了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包括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树立护理职业道德;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培育医学情怀;融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医德修养;等等。
关键词:课程思政;内科护理学课程;高职
立德树人乃教育的中心环节、根本任务,而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2]。它以思想政治为主概念,以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党中央提出坚持“三全育人”的格局整合资源,使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产生协调效应,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及道德品质[3]。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课堂展开,并坚持在不断改进中逐步加强,且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各门课程同行同向[4]。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与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职业诉求相契合[5]。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内容广博和深厚且具有综合性、奠基性的临床护理专业课程,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其课程思政改革应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突出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意识和职业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奉献、义务、责任、担当”的精神信念,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6]。
一、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医学专业课在教学中需着力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高校立德树人主渠道必须从少数几门思政课程扩展到所有课程,覆盖所有课堂[7]。随着专科化、精细化水平日益提高,护理专业实践场所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和家庭,这就要求护士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乐观积极的态度、服务病人的意识及职业修养和人文素养。另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的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的脑血管意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都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因此,内科护理学在本科护理和高职护理中均被认定为专业核心课,对临床护理工作影响深远,承载的思政教育责任重大,故在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势在必行。
二、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为了顺利推进,首先要分析其实际遇到的瓶颈,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认知不足,主体意识欠缺,责任意识模糊
目前,内科护理学课程内容繁多,各种学科知识又融会贯通,课时远远不够,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以单纯的课堂传输专业知识为主,并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输,极易忽视道德价值的正确有效引领,也缺乏与学生的交互,导致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关联度不高,没有肩负起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专业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影响课程进度与教学质量,即没有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缺乏践行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尚未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融合的思想共鸣,以及自主积极研究并开展课程思政的工作行为。
(二)教师思政素质不高,课程思政资源系统挖掘程度不深
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对护理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需要教师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出思政元素,并将其嵌入专业课教学,这是一个普遍的难点[8]。在实践中可以观察到,部分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专业教师对于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不够,不关心时事政治,不知晓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不能诠释国家的导向与政策;有些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深刻理解和钻研,由于自身精力有限,刻板理解,没有对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和拟采用的手段进行顶层设计,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一些专业教师也具备一定的思政内容储备,但表达能力欠缺、人文造诣不高,缺乏思政融入的艺术技巧,导致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的不够明确,融入生硬且牵强,效果不佳,因此无力驾驭课程思政,未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手段方面过度依赖网络视频,导致学生只是被动且机械地记忆课程思政的内容,由此削弱了教师引领下的学生人文思辨过程效果,不仅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还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
三、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基于前文所述的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瓶颈,笔者从组建教学团队及优化教学内容两方面入手,提炼了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具体如下。
(一)组建教学团队,达成共识
建立由学院教授引领的内科护理学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7名,其中2名为主任护师,校内教师共5人,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均为中级职称。同时,明确各团队成员的责任,要求其定期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并进行集体讨论,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学习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领会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明确专业定位,关注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从而学会处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关系。
(二)优化教学内容,把握思政切入点,编写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大纲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呼吸、循环、泌尿、消化、血液、风湿、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以及传染病病人的护理,其中有许多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肺心病、肺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肺癌、胃癌等,很多疾病案例中蕴含着一定的思政元素,需要专业教师真正理解、认真分析、善于归纳、及时总结钻研不同专业课的思政教学方法,明确每个章节下每个知识点的核心环节,同时把握学情,有效利用教材,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医学教育的指导意见及内科护理学临床要求,需将塑造价值、培养能力、传授知识三个目标融为一体,选择正确的价值维度,如爱岗敬业、政治认同、诚实守信、珍视生命、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关爱病人、文化素养、乐于奉献、职业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团队合作等维度,同时确保思政切入点符合思想政治规律,符合教书育人的规律,实现课外拓展,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总结编写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大纲,培养有使命感、责任感且甘于奉献、德才兼备的护士,使其形成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拥有沟通交流、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具体来说,实施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树立护理职业道德
护理职业道德是指护士在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这一特定范围内所要求的特殊道德,是社会道德在护理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高质量完成护理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行为标准,是优秀护理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品质。护理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是护理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护士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能改善医、患、护三者关系,而且可以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改善患者依存性等。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临床护理学科,故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的“灌输”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南丁格尔在创立护理学科之始就已经将这门学科与人道主义、崇尚生命、献身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从1851年到2004年,近代护理经历了153个春秋,一个多世纪以来,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护士选择护理事业并为之奋斗。正是因为培养的护理人才践行了南丁格尔精神,在当今如此复杂的医疗环境下,才会有前赴后继的护理人才冲向疾病救治的最前线。如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38个除夕都以病房为伴的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李桂美护士的典型感人故事;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期间那些不顾生死、夜以继日奔波在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她们均是南丁格尔精神的践行者,亦是称之无愧的“白衣天使”。因此,在内科护理学课程的绪论章节,在护生接触临床护理伊始引入南丁格尔精神,有助于培养护生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并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形成责任感并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激发其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之情,使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培育医学情怀
世界卫生组织将灵性视为超越身体、精神及社会之外的第四维度的重要健康指标[9]。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它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健康、生命、需求、权利、尊严、人格及价值等方面的关注[10]。护理工作因人性而绽放光芒与色彩,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正确应用是奠定在人文素养的基础之上的,但人文素养的形成更多需要的是实践,如在示教腹腔穿刺术、机械通气、胰岛素的注射技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术、腰椎穿刺术等时,不仅要强化查对制度,强调严谨规范的护理工作作风,同时要注重护患沟通的技巧,培育学生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医学情怀和爱伤观念。在面对一些紧急的情况,如甲状腺功能危象、颅内出血、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等的抢救时,要培养学生临危不乱及敏捷的应变能力。在对内科病人进行病情观察与心理护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只有严谨细致观察,才能发现病人潜在的一些并发症,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同时通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焦虑、孤独等心理障碍,进而通过精神支持,促使病人愿意主动接受治疗,提升患者战胜疾患的信心。同时,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合情景模拟,运用案例场景,鼓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轮流体验护士、病人、家属、医生、路人等不同角色的情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三)融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医德修养
高职护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培养和形成的阶段,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无法积极应对,更无法通过表面现象看透本质,而护理人员是人类健康的后备军,尤其在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等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内科护理学课程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病的讲解中引入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并鼓励学生课后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传播正能量,提高社会责任感[11]。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护理学科特性和学生身心成长发展规律、专业特色,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专业竞赛、志愿服务,如设计有关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肺癌、艾滋病等的健康教育海报,海报中可以包含疾病病因、诱因、不良生活方式、食品安全、临床表现、用药指导、急救等元素的知识宣教内容,或者制作宣传单、录制健康小知识微视频,进入社区为居民测血压、测血糖,引导学生关注公众健康,并深入家庭、社区进行宣传,普及医学常识,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在参与这些积极有益、活泼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对专业的良好认知,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良好愉悦的氛围中感知医者的神圣与伟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德修养。在护理肾衰患者、血液病患者时,教师可适当地讲解器官移植、骨髓捐赠、无偿献血的价值和意义等内容,并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养老院、社区福利院开展照顾老人的体验活动,也可以带领学生为山区儿童捐赠衣物、书籍,进而增强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为其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融入法治教育,增强思辨能力
法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只有充分获悉护理人员应尽的义务及应享有的权利,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及法律修养,熟悉护理领域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条文,才能在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分辨具有潜在危险的法律问题,沉着冷静地应对错综复杂的护患关系,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处理护患纠纷。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护理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解析,使学生学法守法、懂法用法,如《护士条例》《消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社会热点案例和护理差错事故案例,如“违反护士条例未及时向医生报告”“违反护理常规未告知”“错误执行医嘱”“执行违规医嘱”“一个小药瓶也成了一场护患纠纷的导火索,护理相关技术不娴熟引发的法律纠纷”,使学生了解临床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掌握工作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从而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并使其能运用法律法规进行自我约束,最终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五)融入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不仅是指求真务实的思想,也是指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科学准则。护理学科要想长期发展,就需要科学研究来领航,而护理人员的科学意识与精神是推动学科发展、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护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如在讲解糖尿病病人的血糖监测时,需要采集末梢血。对于是否要弃去第一滴血,目前各大医院及专家存有异议。对此,可让学生在课后登录知网、万方查阅资料,了解临床最新的科学进展并进行探讨,分析弃去与不弃去第一滴血对血糖值产生的影响,学会用循证方法思考问题,逐步形成科学探究意识。由于高职护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应用榜样激励法,促使学生学习前辈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讲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时,教师可引入喝试管里的细菌罹患胃溃疡寻求真相的“幽门螺杆菌之父”——巴里·马歇尔的事例。在讲解脑梗死病人护理时,教师可引入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赵生秀的故事:她在护理一位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时,发现其对硅胶、橡胶管都有过敏反应,留置尿管后尿道周围的皮肤会出现糜烂、剥脱现象,对此,她不断学习、查询文献资料,四处请教专家,最后成功制作出了接尿器,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这些科学家们实验研究的艰苦历程,对医学事业的追求与热爱,对科学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和不断探究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对真理和未知探索的热情,激励学生敢于创新探索,并有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六)构建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构建多元化、个性化、与时俱进的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是课程思政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以下方式。一是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内科护理学课程进行评价;依据课程类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性考核,并在日常考核、专业课程考试中设置课程思政增值性评价相关内容,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品的分享,感悟分享汇报、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患者满意度评价、工作积极性评价、服务态度评价等。二是在期末理论考核中增加开放性题目的数量,在实验实训教学考核中提升患者人文关怀、沟通技巧模块的分值比例;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提升学生平时学习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激励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面参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三是通过与学生结构式访谈,了解教学效果及学习兴趣。
五、结语
虽然对于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进行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还不够完善,对此,在实际教学探索中,需要专业教师继续努力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独特优势,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结合实际教学目标、授课对象、实施的环境,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丰富并优化内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内容,不断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和教学技巧,履行传播知识、真理的职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样才能达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不断激活护理专业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思想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助力学科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史瑞芬.论“课程思政”视阈下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8):586-590.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4]刘升长,翁美芝,舒青龙,等.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以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33-134.
[5]李惠玲,莫圆圆,李春会.高级护理实践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7):966-970.
[6]马兴铭,张李峰,王竞秋,等.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1013-1015.
[7]施祥,韩苗苗,张行敏,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31):22-24.
[8]陶然,曲鹏,郑敏,等.对医学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58-59.
[9]成琴琴,梁赛,谌永毅,等.癌症患者灵性需求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3):330-335.
[10]郑海涛.新时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2020,19(17):178-179.
[11]张胜.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2020)显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EB/OL].(2020-11-09)[2022-01-17].https://edu.gmw.cn/2020-11/09/content_3435302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