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高效开展的路径探究论文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高效开展的路径探究论文

4

2024-05-24 09:15:2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教师高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作用。教师结合各类体育运动项目,设计丰富多样的大课间活动,既可以缓解学生课程学习的压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又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基于此,文章从活动优化视角出发,阐述了教师通过开展分层活动、自选活动、团体活动等改善大课间活动效果的具体策略。

  摘要: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教师高效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作用。教师结合各类体育运动项目,设计丰富多样的大课间活动,既可以缓解学生课程学习的压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又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基于此,文章从活动优化视角出发,阐述了教师通过开展分层活动、自选活动、团体活动等改善大课间活动效果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开展路径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应更加注重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合理利用各种体育项目创建灵活有趣的大课间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得到身体机能锻炼,在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同时缓解学习压力,进而建立乐观的心态,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教师要合理应用本校或当地的各种资源,根据活动内容和现实环境的特点,设计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体育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把当地的民间体育项目或热门体育项目引入大课间活动中,以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合理规划活动场地,针对室内和室外不同的环境特点,设计形式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不同的大课间活动,在提高各场地使用效率的同时确保体育大课间活动有序开展。

  (二)以学为主原则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在推行过程中应当秉承以学为主的原则。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既要让大课间活动符合他们的成长规律,满足其强身健体的运动需求,又要适当调整活动强度,不给学生造成运动负担。另外,教师还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差异化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分层大课间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运动需求,使体育锻炼活动展现出更好的效果。

  (三)寓教于乐原则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初衷是缓解学生课堂学习的压力,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变得更加阳光乐观、积极向上。基于此,教师在设计体育大课间活动时,应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努力营造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元素,如游戏、竞赛等,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高效完成各类体育活动任务的同时,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使身心得到放松。

111.jpeg

  二、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模式

  (一)分散活动模式

  在以学为主原则的指导下,教师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活动需求,让他们能参与到符合自身实际运动水平的大课间活动中,可以采用分散模式进行体育活动设计。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创设个人或小群体体育活动,如花样跳绳、拉人角力、蒙眼示标等趣味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分散活动。

  (二)集体活动模式

  除了分散活动模式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集体模式设计体育大课间活动。教师可以每个班级为一个最小单位,以同年级所有班级或全校所有班级为一个大单元,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互动类体育活动,如篮球竞赛、足球竞赛、广播操比赛等。这样既可以扩大体育运动的范围,又能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营造更轻松、热闹的活动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热情。

  (三)室内活动模式

  在因地制宜原则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合理利用各种场地设计大课间活动。针对室内环境,教师可以设计广播体操、律动舞蹈、徒手操等运动量较小、占地面积较小的体育活动。室内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能够解决特殊天气所带来的室外活动受限问题。

  (四)室外活动模式

  室外活动模式是最常见,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大课间活动模式。因为室外场所的运动范围更广,所以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大型的、团体类体育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长跑、慢跑、接力赛、篮球赛、足球赛等大课间体育活动。这样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又能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

  三、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高效开展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体育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开展大课间分层活动

  传统的课间活动或体育活动通常只围绕一个项目展开,这不仅会降低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还可能会使他们因感到枯燥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活动的最终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特点和差异化成长需求[1]。

  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知道每个学生当前的实际运动能力、个人身体素质、体育运动倾向、个人兴趣爱好、体质强化需求等。然后,教师应根据上述信息,对学生的活动层级进行划分。比如,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属于舒缓型运动层级,体能较好的学生属于强化型运动层级,具有体育特长优势的学生属于技能型运动层级等。之后,教师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运动特点与优势,设计与之相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第五章“体操类活动”、第六章“球类活动”、第八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例,针对舒缓型运动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运动强度较小的大课间活动。比如,在室内环境中,教师可以设计广播体操活动、花样跳绳活动、跳方格活动、踢毽子活动、仰卧起坐比赛、身体平衡度比赛等。在室外环境中,教师可以设计滚铁环游戏、慢跑活动、丢沙包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参与上述大课间活动,提高基础运动能力,提升身体素质。

  对于强化型运动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围绕运动能力提升的目标设计大课间活动。例如,在室内环境中,此部分学生可以参与迷宫平衡活动、萝卜蹲活动、跳绳比赛、拉人角力比赛等。针对室外环境,教师可以设计篮球比赛、摔跤比赛、跳长绳比赛等。此类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的各项机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运动能力。

  对于技能型运动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先了解他们各自的运动优势和体育特长。比如,有的学生肢体灵活性强,有的学生爆发力强,有的学生耐力更强,有的学生擅长篮球,有的学生擅长足球等。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大课间活动,如短跑活动、长跑活动、撕名牌活动、球类比拼活动等。

  教师结合各种类型的体育项目,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大课间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成长需求,提高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使大课间活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开展大课间自选活动

  教师若想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围绕多种类型的体育项目设计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自选式大课间活动。教师要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运动爱好,知道他们比较倾向的体育运动类型。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更为舒展的体操类体育项目,有的学生倾向于具有互动特点的球类体育项目,还有的学生更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技能类体育项目。然后,教师再围绕几个比较受欢迎的体育项目设计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活动任务[2]。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1至2年级(全一册)第五章“体操类活动”、第六章“球类活动”、第八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例,在大课间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律动舞蹈活动、传统武术活动、三步上篮活动、花样跳绳活动、合作闯关活动、足球比赛活动等。针对上述活动,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自行选择。比如,擅长篮球的学生可以选择三步上篮活动;擅长团队合作的学生可以选择足球比赛、合作闯关等活动;肢体灵活的学生可以选择律动舞蹈、传统武术等活动。教师结合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创建自选型大课间活动,既可以增强活动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还能快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提升他们完成活动任务的效率与质量,进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3.开展大课间集体活动

  为了增强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互动性、丰富性、合作性与有效性,教师可以联合多个班级共同创设以集体模式为主的大型体育大课间活动。在设计体育活动内容之前,教师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各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体育特长,然后根据问卷结果筛选出几个合适的体育项目。比如,如果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球类运动,那么教师就可以围绕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运动设计大课间活动。之后,教师需要查看室内外环境,根据不同体育运动的特点,科学规划运动场地。如教师可以划分出球类运动区、艺术体育类运动区、益智类体育活动区、体育比赛区等。最后,教师再针对不同区域设计与之相符的班班互动式大课间体育活动[3]。

  以人教版体育与健康3至4年级(全一册)第八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例,在益智类体育活动区域中,教师可以设计抖空竹、抢花炮、竹竿舞等大课间活动。例如,在竹竿舞活动中,扶竿者按节奏撞击竹竿,舞者在竹竿间跳跃,不让脚被竹竿夹住,并不断做出花样动作。有学生若反应稍慢,脚踝或腿被夹,就被请至场外。此项大课间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双脚跳跃的灵活性,又能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提升他们的跳跃能力。

222.jpeg

  (二)强化大课间活动管理,健全活动评价体系

  组织管理与活动评价是体育大课间活动得以高效开展的两项重要工作。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活动组织与活动管理,推进大课间活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利用有效的活动评价,判断大课间活动的最终效果,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进与优化,使各项体育活动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

  在体育大课间活动组织与管理方面,教师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大课间活动管理机制,比如,制订合理的大课间活动规则,明确各项体育活动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等。其次,教师需要合理规划大课间活动的运动场地,科学分配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活动区域。再次,教师应加强对活动内容方面的管理。如教师需要分析每项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可行性,评估体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判断活动所需的时间和运动强度等。最后,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班级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如任务完成进度、运动状态、个人情绪、行为态度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调整体育活动的强度和进度,以确保学生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和积极的情绪[5]。

  在大课间活动评价方面,教师可用体育竞赛的形式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从竞赛过程和结果中判断学生的活动参与效果。在大课间体育竞赛活动中,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如是否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是否正确运用体育运动技能、在竞赛过程中是否有突出表现、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是否能用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等。然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提升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优化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使体育大课间活动展现出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若想进一步增强大课间活动的实用性、灵活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就需要充分考虑各种现实因素,如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特点与差异化运动能力、活动场地特征、体育项目特点等,然后综合上述因素优化活动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大课间活动,在满足学生不同运动需求的同时,提升他们参与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玲.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实践[J].天津教育,2022(36):7-9.

  [2]何亚群.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探索与创新[J].家长,2022(33):13-15.

  [3]冼卫坚.阳光体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2(31):132-134.

  [4]赵有俊.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7):70-73.

  [5]王兰芳.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实施探究[J].田径,2022(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