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问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探究论文

小学数学“问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探究论文

0

2024-05-23 13:52:1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当前,“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是比较受关注的研究话题之一。刘开在《问说》中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可见,求知治学之道,在于学而不止,在于问而不停。“问学课堂”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目标,以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让“问”与“学”并驾齐驱,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当前,“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是比较受关注的研究话题之一。刘开在《问说》中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可见,求知治学之道,在于学而不止,在于问而不停。“问学课堂”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目标,以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让“问”与“学”并驾齐驱,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定义了“三会”核心素养,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1]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要致力于探寻“学中问”“问中学”的生本教学样态,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问学”课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以学情为基点,为学生留足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深度学习课堂。可见,“问学课堂”的“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同生共长的。教师要进行小学数学“问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行动路径。

  一、以“问”为特征,开启学生的心智

  “问学课堂”的“问”体现了质疑问难、探索实践、求知求解的过程,它赋予学生“问”的权利和自由,是问题驱动下的生本课堂[1]。“问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创设条件和机会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习得“问”的方法、提升“问”的品质、生成“问”的智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现实世界,推进以“问”为基本特征的品质课堂建设。

  (一)精设素材,巧妙预设,让学生能“问”

  立足数学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够体现核心素养对“三会”的要求。在“问学课堂”备课环节,教师应将“帮助学生酝酿和发现高质量的数学问题”作为备课的着力点之一,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基于学生的自主思考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习的发展和深入。因此,教师可预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素材,刺激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2]。

  基于对《课程标准》中“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理念的思考,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提炼出与之关联的新旧知识串,吸引学生关注和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和研究做好铺垫,这样也有利于问题的酝酿和提出。将课题当作提问材料,可以更好地聚焦学生思维,直指数学学习的核心。如教师可以板书课题,并用手指课题让学生齐读一遍,然后开始引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联想到了什么?”“你想探究哪些知识?打算怎么探究?”教师可适当将这个过程放大、拉长,有效刺激学生,使学生对材料的思考更深入。又如,一个情境可以不用课件一步呈现,而是将里面的多个信息逐个出示,以引起学生注意,慢慢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这样对学生的刺激和启发效果也会更明显,能够切实地服务于问题的酝酿和提出。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可能或需要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学思路,有效把握教学过程;然后,通过“以问导学”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随着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获得更为广泛、深刻的发展。

111.jpg

  (二)运用语言,因势利导,让学生善“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生思维的初始阶段,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帮助学生建立思维的路径和模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发地产生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能想”“会问”的良好习惯[3]。

  例如,在解决“4瓶果汁24元,每人一瓶,16人要付多少元钱?”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出示算式“24÷4=6(元),16×6=96(元)”。教师此时如果提出:“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则会比较茫然。因此,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引导:

  教师:“大家猜猜,老师会向他提什么样的问题?”学生1:“老师可能会问:24÷4=6求的是什么呢?”

  教师:“很好!如果你大胆举手说‘我提问’,然后说‘请问这位同学,你用24÷4=6求的是什么呢?’就太棒了!你能再说一遍吗?”

  学生1:“请问这位同学,你用24÷4=6求的是什么呢?”

  学生2:“请问这位同学,你用16×6=96求的是什么呢?”

  学生3:“还可以这样列式:16÷4=4,24×4=96。”

  学生4:“请问16÷4=4求的是什么呢?”学生5:“24×4=96又表示的是什么呢?”

  ……

  接下来的环节,教师无须过多介入,学生会认真倾听、主动思考、自主发问,顺利完成思路的梳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提问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问”的意识,更要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渗透、融入“问”的方法、策略、路径等,引导学生问得有质量、问得有效率,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三)抓住核心,点石成金,让学生思“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诸多问题,而如何抓住核心,点石成金,是“问学课堂”建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的问题,有的在课前预学单中已然呈现,有的是现场生成,有的问题表达可能不完整或不规范,有的问题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教师应预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补充、简单记录或组织辨析,提炼出聚焦知识本质和思维冲突的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教学[4]。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有分数?”“什么是分数?”“分数是谁发明的?”“分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为什么要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要先写分母再写分子?”……这些都是学生思考后得出的,并且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指向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有的属于次要问题,有的甚至缺乏研究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梳理:“你们觉得,这些问题其实都跟哪个问题有关?我们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哪个问题?”学生思考后发现,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围绕着“什么是分数?”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分出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之后,教师可借助“大问题引领,小问题推进”的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教学思路。可见,教师在“问学课堂”的建构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梳理“问”的脉络,凸显“问”的层次,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问题的引领下更富层次性,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创设有效途径。

  二、以“学”为核心,开拓学生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追求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问学课堂”中的“学”是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目标的一种不断尝试和发现的探索性活动,“以问引学”,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学习。“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适度施教、以学定教、变教为学,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和大胆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拓宽思维、追求创新、提升素养。

  (一)关联经验,精准留白,促进学生自“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的前认知并非一片空白。在问题的刺激下,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很容易被唤醒。“问学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将数学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诸多问题,而如何抓住核心,点石成金,是“问学课堂”建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的问题,有的在课前预学单中已然呈现,有的是现场生成,有的问题表达可能不完整或不规范,有的问题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教师应预留出时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补充、简单记录或组织辨析,提炼出聚焦知识本质和思维冲突的核心问题,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教学[4]。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有分数?”“什么是分数?”“分数是谁发明的?”“分数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分数为什么要从下往上读?为什么要先写分母再写分子?”……这些都是学生思考后得出的,并且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指向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有的属于次要问题,有的甚至缺乏研究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梳理:“你们觉得,这些问题其实都跟哪个问题有关?我们重点需要解决的是哪个问题?”学生思考后发现,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围绕着“什么是分数?”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分出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之后,教师可借助“大问题引领,小问题推进”的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教学思路。可见,教师在“问学课堂”的建构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梳理“问”的脉络,凸显“问”的层次,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问题的引领下更富层次性,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创设有效途径。

  二、以“学”为核心,开拓学生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追求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问学课堂”中的“学”是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目标的一种不断尝试和发现的探索性活动,“以问引学”,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学习。“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适度施教、以学定教、变教为学,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和大胆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拓宽思维、追求创新、提升素养。

  (一)关联经验,精准留白,促进学生自“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的前认知并非一片空白。在问题的刺激下,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很容易被唤醒。“问学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将数学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紧密地联系起来,并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5]。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这节课上,教师创设了“帮助老人活动中心进行室内装饰”的实践活动,在“这些物品可以是什么形状的?”“怎样设计用料最省?”等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完成了窗帘、桌布、挂画等物品的设计。有的学生把桌布设计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说明了设计的独到之处;有的学生提出不能严格按窗户的实际大小设计窗帘,要留出窗帘的褶皱,这样既实用又美观;有的学生展示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各种创意挂画。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灵活地应用了数学知识,顺利完成了这项任务。

  (二)适时调控,多元助力,促进学生深“学”

  学生开展探究时,会经历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等各种学习活动,这也恰恰发展了学生的各项核心素养。在“问学课堂”中,探究环节的目标要求更高,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探究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呢?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并择机进行一定的指导,灵活调控学生的探究方式,确保教学过程顺畅和高效。

  例如,在“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学生提出“分数乘法与整数、小数乘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一困惑。由于知识体系尚不完整,学生思考片刻后无法关联到“数运算的一致性”这一知识本质上。于是,教师暂停探究活动,利用课件依次出示“3×3”“0.3×3”10×3”这三道算式,学生思维的阀门一下被打开了,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结合算式探究,由此顺利推进教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明确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简便计算,都是计数单位的累加。在举例对比中,教师与学生关于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的沟通,使学生体会了数运算的一致性,实现了深度学习。

222.jpg

  (三)问题回归,提升价值,促进学生延“学”

  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之后,就需要落实课堂小结提升环节。在总结梳理中,教师可结合板书,对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次梳理,回忆与问题相关的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提炼思维成果,让“以问引学”过程有始有终。梳理的过程又能激发学生新知探索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为后续学习再度掀起“生问”的新热潮做好铺垫,促使学生再一次积极投入到新的探究中去,这也是“问学课堂”更大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讲授“认识百分数”一课时,学生完成了第一轮探究释问后,教师可这样引问:

  教师:“百分数你们已经会读、会写了,意义也明白了,现在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百分数能像以前学过的分数那样进行加减乘除吗?”(板书“计算?”)

  学生2:“既然百分数这么好用,那为什么还要分数呢?”(板书“区别?”)

  学生3:“是啊,百分数除了有好处,会不会有坏处?”(板书“不足?”)

  教师:“你说的坏处,是不是指它有什么不足?这是个好问题,百分数比起分数,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那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就这样,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再一次积极投入新的探究中去,新一轮的“学生提问,引问导学”精彩上演。

  三、结束语

  总之,“问学课堂”秉持“引问导学,问学一体”的理念,让学生先“问”后“学”、引“问”导“学”、循“问”而“学”、以“问”致“学”、“问”“学”相长,在课堂上看得见学生的真实思考、真实发问、真实表达。教师要通过“问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审思与实践,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回归本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绽放出绚烂的火花,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丹,于国文.问题引领数学学习:内涵与实践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M].杭州:浙江文学出版社,2013.

  [4]陈红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J].江西教育,2022(44):65-66.

  [5]周仁科,李晶晶.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索[J].小学数学教育,2022(2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