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论文

7

2024-05-23 10:17:04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课程的应有之义,是教师开展科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内容。故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科学实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文章中,作者先简要阐述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注意事项,然后从实验趣味性、启发性、过程性、创新性、延伸性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课程的应有之义,是教师开展科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内容。故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借助科学实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文章中,作者先简要阐述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注意事项,然后从实验趣味性、启发性、过程性、创新性、延伸性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能力

  “探究”是指运用专业的研究设备与多样的研究手段,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而采取的调查研究、实验等一系列活动。小学科学课程涵盖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科学知识,而这些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深入了解、有效分析才能提高其自身的探究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教材中的科学实验,阐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注意事项

  (一)融合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

  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不明确探究目标、偏离探究方向等问题,不仅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还会降低其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1]。因此,在科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结合,由教师主导整体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这样可以在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让学生愿意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提高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知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中,部分教师在讲解科学知识时,往往都是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尚无充分认知,没有认识到并非所有科学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深化对探究性学习的认知,认识到概念性、事实性等内容无需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并组织学生对真正需要探究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

  (三)重视呈现实验的体验性与思维性

  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不应让学生只重视实验的形式性,而忽视实验的本质。在实验中,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对实验内容的思考,都是形成探究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以往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便节省了许多步骤,采取少要求、少指导、少评价等方法。这就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尚有激情,在课后便对实验失去了兴趣,且很少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实验体验。这会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的深入思考,无法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价值。对此,教师需要重视呈现实验的体验性与思维性,让学生在实验全程都可以做到充分交流。此外,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实验过程,让学生在感受科学实验的同时,深化实验内容认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111.jpg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实验趣味性,激发探究意识

  兴趣作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时期,而这也是科学课程深受学生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2]。基于此,在科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展现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受到实验吸引,真正参与到科学实验学习中,以激发其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以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六课“哪杯水热”为例,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应完成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了解一杯热水、一杯凉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情况。教师需要先准备好实验使用的工具,包括水槽、烧杯、各种温度计(体温计、水温计、气温计等)、记录表、两杯不同温度的水等。随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一杯热水与一杯凉水混合后,其水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使学生踊跃分享自己的答案,为后续开展实验教学做铺垫。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应该怎样操作才能知道水的温度呢?”学生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如用手贴近杯壁感知、用温度计直接测量、观察烧杯内部是否有水蒸气等。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了解关于温度计的知识,以及不同的温度计分别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温度。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用合适的温度计,先测量两个烧杯中热水与凉水的温度并记录水温,之后将两杯水混合后再次测量水温并记录数据,且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产生的现象,即混合后的水温为什么比热水低,比凉水高。

  至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实验的趣味性讲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实验,获得了有关温度的科学知识。

  (二)立足实验启发性,深入探究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授知识与让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实验的启发中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实现深入探究学习。基于此,在开展科学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的把握,避免因课程难度太大而打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信心。教师可以从设置目标入手,确定科学实验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明白科学实验的意义,形成深入探究意识,实现深入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

  以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温度计的秘密”为例,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温度计内的液柱会上升或者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了让学生可以破解温度计中的秘密,教师准备了一些实验工具,如温度计、大烧杯、平底烧杯、橡胶塞、玻璃管、热水、冷水、酒精、染料包(红墨水、果汁)等。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先进行“通过温度计模拟装置探究水遇热和遇冷时的变化”的实验。首先,需要将温度模拟器(由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水组合而成)分别放置在装有热水和冷水的水槽中,并用橡皮筋标记初始位置。然后,为了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多的思考,教师以提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如“观察实验器材,思考在实验中是否可以清楚地看到温度的变化?如果不能,应怎样调整?”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将对温度的观察与水染红的现象结合思考。又如,在观察实验现象时,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信息,教师可继续以问题启发学生,如:“加入热水后,液柱是否发生变化?”“冷水中的液柱与热水中的液柱存在怎样的不同?”然后,学生再分别探究其他液体遇热和遇冷时的变化,并得出相应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实验中,教师借助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问题,有助于学生在锻炼自己实验能力的同时,深度认识实验内容,真正实现深入探究思考。

  (三)立足实验过程性,培养探究思维

  实验过程是学生对科学知识具象认知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思维形成的过程。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实验器材、制订实验流程、明确实验内容与实验注意事项,这些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重要基础[3]。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借助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以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八课“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为例,在本课,学生应体会实验操作过程,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一,教师要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以保证课程教学方向,如使学生知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并能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等。第二,教师要根据生活现象提出思考问题,如:在夏天时,为什么自行车容易爆胎?对此,教师设计了多个实验,带领学生探究自行车在夏天爆胎的原因。在其中一个实验中,教师准备了气球、烧瓶、热水、冷水、水槽等工具,并制作了实验需要的材料:将气球套在烧瓶口上,并密封。之后,教师先将该物体放入到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气球逐渐鼓起来;而后,教师将其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中,学生可以发现气球瘪下去了,且有被吸入烧瓶中的趋势。至此,学生便可以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即空气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而夏天的轮胎便是因为空气受热,过度膨胀而爆胎。

  在该实验中,教师借助气球中空气受热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的知识,并让学生迁移思考自行车爆胎的原因,达到了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目的。

  (四)立足实验创新性,鼓励大胆探究

  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对实验内容、实验使用工具、实验过程等方面的创新思考,并在创新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让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探究能力。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勇于探索、细致观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以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风向和风力”为例,在本课中,教师应通过讲解实验知识让学生知晓风力、风向的含义,并尝试运用自己制作的观测工具,描述风向和风力。在教学中,教师会先讲解关于风向、风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关于风的内容。然后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风向标的知识,使学生知晓风向标的不同类型,再组织学生尝试制作风向标。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对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教师提供的资料,尝试制作风向标。在创新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真实测量的方式,检查学生制作的风向标是否可以指示风向,以及大致测量风力大小。经过制作,学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如风筝形状的风向标、红旗形状的风向标、箭头形状的风向标等。通过观察学生制作的风向标,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极强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在开展科学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对教学过程、实验内容等环节的创新,让学生转变对既往课堂教学的认知,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大胆探究、积极创新,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五)立足实验延伸性,拓宽探究领域

  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拓展延伸的思想。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科学实验关联,让学生借助生活内容理解实验知识。对于简单的、易操作的实验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对实验的探究,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探究领域的目的[4]。

  以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技术产品与生活”为例,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桥的图片,以木质桥为主,如木拱廊桥。在观察时,学生需要思考,为什么用木材搭建的桥梁历经多年依旧能使用,且没有出现坍塌的情况?通过观察展示的图片,学生可以从木拱廊桥的底部看到,木质材料之间可以互相支撑,这便是木拱廊桥依然被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为了让学生拓展思考,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制作一架“木拱廊桥”,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包括铅笔、雪糕棍、筷子等,还可以仿照教材中的实验指导内容进行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思考的内容是如何让材料之间相互支撑。此次实验内容不仅能引导学生探究木拱廊桥结构特点,也能检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学生是否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付诸实践。在实验学习中,学生将自己的思维从教材中学到的木拱廊桥的知识,延伸至生活中木拱廊桥的实用性、耐用性上,并探究其中的原理,实现对木拱廊桥内容的深入把握[5]。

  对学生而言,借助生活实际中的物品尝试制作“木拱廊桥”,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故而,教师应在科学实验中,多尝试上述形式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拓宽学生的探究领域,不断提升其探究能力。

222.jpeg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时,教师需要充分立足教材中的科学实验内容,并通过对科学实验的多角度分析,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探究思维的目的。此外,通过参与不同的科学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实验的方法,提高独立自主实验能力。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卉.浅议指向高阶思维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教育界,2022(28):26-28.

  [2]钱嘉蓉.小学科学实验中学生探究能力浅谈[J].当代家庭教育,2022(22):150-152.

  [3]滕立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途径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2(2):61-64.

  [4]王玉涛,徐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J].华夏教师,2020(2):11-12.

  [5]梁颖.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3(2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