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幼儿园语言领域如何渗透中华传统美德论文

2024-05-22 10:02:0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学前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步阶段。在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幼儿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于语言领域的价值,忽视了在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阻碍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针对此情况,文章理清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策略,希望增强语言领域的育人效果,帮助幼儿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
摘要:学前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步阶段。在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幼儿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于语言领域的价值,忽视了在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阻碍了“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针对此情况,文章理清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策略,希望增强语言领域的育人效果,帮助幼儿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领域;中华传统美德;渗透价值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助力学习者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践行良好的行为。孔子曾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学前阶段是个体建构思想认知、践行良好行为的起始阶段[1]。这意味着幼儿教师要将中华传统美德渗透于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语言领域是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是幼儿储备语言知识、发展语用能力的依托,也是幼儿塑造良好品行的沃土。中华传统美德是幼儿园语言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幼儿教师应当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2]。
一、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
(一)丰富语言领域内容和活动
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离不开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成语、谚语、童谣等。将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应用于幼儿园语言领域中,可以切实丰富语言领域内容。在多样内容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发挥育人智慧,创设多样的活动,如讲故事、吟诵童谣、编创童谣、演绎故事等。在多样内容和活动的作用下,幼儿语言能力将得到持续发展。
(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具体表现为幼儿的多元养成。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可以使幼儿在体验多样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行为习惯和家国情怀。
1.涵养心性,心理习惯的养成
心理习惯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及思维方式,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中,积极的心理习惯有助于幼儿践行良好行为,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实现身心健康发展。例如,不少故事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在倾听、讲述蕴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受到积极心理氛围的熏陶,积累与他人相处的经验,继而在现实生活中诠释经验,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
2.积习渐靡,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体产生积极的认知情感,积极的认知情感可以“反哺”个体的行为,促使个体持久、稳定地践行良好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恭谨、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这些内容是幼儿建构情感认知、养成行为习惯的辅助。如幼儿在认识孝敬父母的榜样人物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场景辨析其行为,判断“何为孝”“何为不孝”,由此建构“孝”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依据自身的认知情况,搜寻身边孝敬父母的榜样,试着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由此进一步增强对“孝”的认知,积累实践经验,继而在家庭生活中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孝敬父母,日积月累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强化情感认知。
3.于家为国,家国情怀的养成
家国情怀是个体必须具备的思想。学前阶段是个体建构家国情怀的关键阶段。中华传统美德中不乏家国内容,如志虑忠纯、廉洁公正等。在阅读、讲述、演绎与之相关的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可以进入具体的情境中,借助主人公的一言一行感知家、国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在认识志虑忠纯、廉洁公正的人物的过程中,幼儿会受到其一言一行的影响,了解“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思想,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涵养自身的家国情怀。
二、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策略
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渗透价值,教师应以语言领域为依托,以中华传统美德资源为依据,运用适宜的策略将其渗透到语言领域中。
(一)建构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环境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重要构成,是影响语言领域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环境是隐性的育人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4]。教师可以从创设语言领域环境入手,善用中华传统美德资源,实现环境育人。
例如,教师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大部分幼儿教师在长期的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受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教师可以将自己作为建构环境的“工具”。在语言领域,教师可以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营造出良善的环境。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行为,主动践行良善行为,如与其他小伙伴分享绘本、认真倾听其他小伙伴的表述等。长此以往,幼儿会强化认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又如,教师可以依据语言领域活动需要,选取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改造语言领域的教育环境。以《孔融让梨》的教学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幼儿需要在理清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尊重、关心长辈,爱护弟弟妹妹。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孔融让梨的海报,直观地表现孔融的所作所为,营造出“礼”和“慈”的氛围。教师可以借助海报鼓励幼儿探寻“孔融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让幼儿受到“礼”和“慈”的人文熏陶。
(二)组织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活动是幼儿园语言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幼儿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建构良好认知,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切实获得良好的发展[5]。对此,教师要根据语言领域需要,组织适宜的活动,自然而然地渗透中华传统美德。
1.组织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重要构成,目的之一是让幼儿理清图画书中的故事情节,感受主人公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中华传统美德传承的载体,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6]。幼儿在阅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从主人公的一言一行感受其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由此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所以,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幼儿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采用恰当的方式组织阅读活动,让幼儿在读故事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部分幼儿缺乏孝敬长辈的意识。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选取《子路借米》这一故事。该故事通过描述子路长途跋涉到亲戚家借米,以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愿望这一内容,赞颂了子路孝顺父母的美好品质。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子路的家庭情况,同时在电子白板上呈现相关的图片,让幼儿建立一定的认知——子路家境贫寒。之后,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内容,并向幼儿发问:“子路的父母很久没有吃过米饭了,他们很想吃米饭,但是家里没有米,也没有钱买米。如果你是子路,你会怎样做呢?”此时,幼儿会开放思维,提出多种做法,如借钱买米、让父母忍一忍、向邻居家借米等。教师可以在赞赏幼儿良好表现的基础上,分析子路的做法;而幼儿会沉浸其中,跟着教师的引导走进故事中,了解子路的所作所为。教师可以依据故事内容,继续引导幼儿思考:“子路翻山越岭借到了米,辛辛苦苦做出了香喷喷的米饭。但是子路也很长时间没有吃过米饭了,现在只有一碗米饭,如果你是子路,你会怎么做呢?”教师可以趁机揭示子路身上的美好品质。
如此一来,幼儿不但可以理清故事内容,锻炼语用能力,还可以感受到主人公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形成孝敬父母的意识。
2.组织谈话活动
谈话活动重在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安静、主动地倾听他人讲话,不随意插话。安静、主动地倾听正是对“礼”的实践诠释。在实践过程中,幼儿要掌握倾听的方法,学会尊重他人,提升个人礼仪素养。基于此,教师要在语言领域组织谈话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华传统美德。
例如,在“铁杵磨成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引导幼儿思考:“老婆婆为什么可以将这么粗的铁棒磨成针?”在规定的思考时间结束后,教师可以搭建舞台,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倾听任务:“请大家安静地倾听他人讲话,想一想他们说得对不对?和自己的看法一样吗?”在任务的指引下,大部分幼儿会边倾听边思考,并在他人表述结束后,主动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通过对不同看法的倾听与表达,幼儿最终达成共识——老婆婆一天一天地磨铁棒,最终将铁棒磨成了细针。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继续思考、表述:“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你以后要怎么做呢?”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小组中轮流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他们会认真倾听,发现不同的看法,并以此为中心展开激烈的讨论。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安静地倾听他人讲话,以此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如此,幼儿可以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有利于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
3.组织听说游戏活动
听说游戏活动是指采用游戏的方式开展语言活动。听说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容易点燃幼儿的参与热情。同时,大部分听说游戏中含有诸多规则,幼儿在体验听说游戏的过程中会主动遵守规则,从而增强规则意识。长此以往,幼儿会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讲文明、守规则、懂礼仪”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例如,在听说游戏“开水果锁”活动之初,教师可以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游戏规则:水果代表锁,每两个人手拉手,并一起用另外一只手拿着一张水果图片,开锁人走到他们身边,观察图片上的水果,说道:“这是……(水果名)锁”,在答对的情况下,手拉手的两人回答:“是的,这是……(水果名)锁”,并将拉着的手放开,表示锁被成功打开,获得1分,在游戏过程中,其他人不能提示,否则扣除1分。接着,教师可以选取几名幼儿,鼓励他们描述游戏规则。如此,幼儿可以清楚地认知游戏规则。然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体验游戏。在体验游戏时,幼儿会主动遵守游戏规则,推动游戏活动顺利发展。
实践表明,幼儿通过体验听说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听和说的机会,切实锻炼语用能力,还可以主动遵守游戏规则,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组织听说游戏或其他游戏,让幼儿在长期遵守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学会“讲文明、守规则、懂礼仪”。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可以在丰富语言领域内容、活动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建构良好的思想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有利于提升幼儿自身发展水平。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在语言领域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形成良好的语言育人意识,将中华传统美德作为育人“工具”,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语言领域的实际需要,挖掘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采用适宜的策略建构育人环境,组织育人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从而塑造幼儿的良好品行,提升幼儿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慧慧,黄漫远.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养成教育:内涵、价值与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0):26-36.
[2]秦红丽.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探析[J].知识文库,2022(23):22-24.
[3]吕美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2022(34):10-12.
[4]王莹.探究如何采用游戏方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7):1-2.
[5]李琳.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美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1(3):116-117.
[6]邹丽芸.利用传统故事培养幼儿品德: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品德之思考[J].好家长,2020(7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