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论文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论文

4

2024-05-22 09:44:26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然后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内在逻辑,最后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然后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内在逻辑,最后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程,高校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和丰富实践的集中体现,是党的鲜明政治特色和强大政治力量的重要标志,汇聚着党的理论创新、历史传承、精神力量,代表了党的坚定信仰和崇高追求。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对于培养青年一代的政治觉悟、道德情感、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阵地,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觉悟,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深入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光辉而深刻的政治遗产,凝结了党的丰富实践和深刻理论思考,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特色和鲜明风采,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关键要素。第一,坚持真理。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科学、道义和价值观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坚持真理,即坚持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不断深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科学认识,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工作和中国的发展[1]。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真理的具体表现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明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党的理论坚定性,也确保了党的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第二,坚守理想。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是追求卓越和改善社会的原动力。中国共产党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坚守理想意味着党员始终坚守远大的愿景和信念,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朝着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前进。坚守理想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现实指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从理论上深化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同时用理论指导实际行动。坚守理想意味着将理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三,践行初心。初心是党员最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信仰、信念和使命感,践行初心意味着党员在党的事业中不忘初心、不变初衷,坚定信仰,矢志不渝地追求党的最终目标,实现中国梦。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党员要将初心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将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践行初心,意味着党员要在工作中忠诚拥护党的领导,恪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坚决执行党的决策,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第四,担当使命。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使命意味着党员要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责任,时刻保持党的初心,坚守党的使命,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员担负起革命斗争的历史使命,不顾一切地为人民利益而战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担当使命,付出巨大牺牲,创造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第五,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牺牲意味着党员为了党的事业可以付出一切,英勇斗争则表明党员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决不退缩,毫不畏惧,奋勇向前,为党的事业而拼搏,维护党的利益和荣誉。党的使命是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党员在党的指导下,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奋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人民谋取更多福祉。党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也鼓舞和激励着全社会积极向上发展。第六,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人民是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了人民,代表人民利益,服务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员深刻认识到只有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因此人民群众被视为党的力量源泉,是党的坚实基础。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人民的疾苦,亲近人民,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深化党群关系,建立真正的互信和互动关系,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共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2]。第七,对党忠诚。党员要时刻保持对党忠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坚决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安排,不受一切非党因素左右。对党忠诚还包括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党员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坚决捍卫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抵制一切可能分裂党和国家的行为和势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根本指导思想,承载着党的光荣历程和宝贵精神财富。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1.jpg

  (一)坚定信仰信念,增强党性觉悟

  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党员坚定党性觉悟,坚守党的信仰信念,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党的伟大历程、党的崇高理念,进而增强党性觉悟,坚守党的信仰信念,为党的事业献身。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的重要途径,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地位、党的光辉业绩,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使其更加坚定对党的信仰信念。高校思政课程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时,将理论知识与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二)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

  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充满热爱。高校思政课程通过深入讲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背景和伟大领袖的崇高品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党的艰辛历程及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伟大牺牲。情感的培养对于强化学生家国情怀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深刻的爱国情感才能激发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动力。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家国情怀,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党的初心和使命,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国家中的责任和使命,让学生从党的历史中获得启发,明白党是如何以人民利益为己任、如何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使学生更加关心国家问题,积极参与相关事务,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

  (三)强化党的纪律意识,培养廉洁品格

  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在于强化党的纪律意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不仅依赖伟大的领袖和党员,还依赖党内的严明纪律,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途径,必须将党的纪律意识作为教育的重点,以确保学生具备坚定党的信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服从党的决定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深入剖析党内纪律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违反纪律的严重后果,包括对党的损害及对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危害,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法规制度,以及尊重他人的权益,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党的廉洁品格一直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高校思政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主要渠道,通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廉洁品格,以确保他们在社会中不受腐败和贪污的诱惑,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在高校思政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廉洁的重要性和廉洁与腐败之间的对立,通过介绍党的廉政传统和反腐斗争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廉洁的定义、内涵和要求。

  (四)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

  党的建立初衷是服务人民、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高校思政课程深入剖析党的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党是如何在解放和建设的过程中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如何为民众谋取幸福、为国家谋求繁荣而不懈努力。通过深入的历史讲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党的责任感是党的基本特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公民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以及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心,高校思政课程通过引入党的典型案例和历史教材,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强化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4]。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内在逻辑

  (一)始终如一的育人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党员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高校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两者都注重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的政治信仰,强调党员或学生应当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表明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在强化政治信仰和思想教育方面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伟大建党精神强调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而高校思政课程也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两者都强调通过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光荣历程,感受党的伟大事业,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家国情怀,表明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在传承红色基因和培养家国情怀方面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伟大建党精神强调政治自觉,高校思政课程也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两者都强调学生应具备对党的信仰和忠诚,积极践行党的决策,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证明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在强化政治自觉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有相似的价值取向[5]。

  (二)相融相通的育人使命

  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高校思政课程在历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党的历史使命,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党员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政治立场,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党员要在各个领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社会服务等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伟大建党精神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中华民族的忠诚,高校思政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心,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能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程在历史、道德、思想、实践、社会主义教育、爱国情感等方面有着相互融通的关联。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必要的,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使命。

  (三)同向而行的育人目标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党的坚定信仰和价值观,包括为人民服务、忠诚、纪律等,这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高校思政课程通常会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推动学生积极践行价值观;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党的纪律、党性原则及党员的道德修养,对于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党性意识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程通常会培养学生忠诚、正直和坚定信仰等品质,以适应党员的要求;伟大建党精神强调党的思想政治觉悟,鼓励党员保持政治清醒,也适用于高校学生,高校思政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及分析社会问题,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通过高校思政课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党的历史和精神,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强化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两者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具有必要性[6]。

  此外,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之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要求,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的青年人才,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承载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史和思想遗产。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需要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党的领导在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伟大建党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坚持和发展,是党的优良传统的体现,思政课程需要传承和弘扬党的光荣历史和党的先进性,激励学生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以明确,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将其与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全面提升,与思政课程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新时代,为了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需要从把握思政课程主体需求、丰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因此,本文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多项科学有效的融合路径。

  (一)优化思政课程顶层设计,充分融入伟大建党精神

  在学校层面,为了在思政课程中有效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学校首先应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框架,包括明确定义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概念,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并将其纳入课程的核心内容;学校需要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党性觉悟、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等,以确保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是有针对性的;学校需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教材设计,教育方法包括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实地考察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感,且学校需要编写特定的教材,详细介绍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核心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学校应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包括党史展览、主题讲座、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党的历史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还需要积极引入优秀党员等来校举办讲座和交流会,以激发学生的党性觉悟和责任感;学校应建立强化思政课程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以确保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得以有效实施,涵盖定期对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监督教师的教育行为,并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监督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相关建议和改进建议。

  在学院层面,学院需要设计专门的伟大建党精神专题课程,并将其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专题课程需要深入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渊源、核心要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现,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其内涵,如可以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党的基本路线”等伟大建党精神专题教学,组织学生深入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党性觉悟;需要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当前时事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相结合,有效融入思政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伟大建党精神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实践教育是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党组织和社会活动,使其亲身体验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如组织学生参与党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力量,进而将其融入实际行动[7]。

  (二)创新理论教学方法,全面体现伟大建党精神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需要创新理论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为此,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时,教师可选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以提高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其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法指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生动地展示党的光荣历程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和实践;案例分析法指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党的典型事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伟大建党精神隐藏的价值观念和原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8];小组合作教学法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使其在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伟大建党精神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加深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理论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启发式教学法指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中的核心理念和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观;问题导向教学法强调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问题融入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答和讨论,从中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以案例分析法为例,具体应用时,教师先简要介绍伟大建党精神的起源和背景,并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等,然后再引入抗美援朝实际案例,带领学生基于已有理论分析共产党员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的英勇斗争,探讨其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哪些要义,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以多媒体技术教学法为例,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幻灯片或多媒体演示素材等,接着在教学引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幅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照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之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呈现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社会的动荡、国家独立的迫切需求等,再配以旁白解读,让学生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革命理想、党性原则、人民情怀等,从而使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需要设计与之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确保学生深入参与实践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其实践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如下四种方式。第一,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党史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形式检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记忆,竞赛可以包括选择题、问答题、演讲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对党史的认知;定期举办红色文化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党的光荣历程,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和历史研究人员,策划精彩的展览,展示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背景和典型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第二,志愿服务和社区互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党史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为党员服务、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陪伴革命老区儿童等,使学生深刻体验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学校可以与当地社区合作,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与互动活动,如组织学生前往社区举办红色文化讲座、开展志愿者服务等,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意义。第三,特色实践课程。学校可举办党史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党组织成员分享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价值观,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光荣历程;安排红色电影放映活动,并在观影后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以便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更生动地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情感和时代背景;创设党性实践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党组织开展实际工作,如参与党的群众工作、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帮助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第四,党性教育与组织生活。在思政课程中设立党史学习教育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和发展,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党的光荣历程;组织学生模拟党组织生活,如党小组会议、党员发展谈话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党员的党性觉悟和党规党纪,更好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要求[9]。

222.jpg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伟大建党精神教育能力

  首先,高校要制定完善的系统培训计划,包括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相关内容、教学方法和素质教育理念等,培训计划可以涵盖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操作等多个方面,为教师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思政课程教师积极参加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相关的研讨会和研究项目,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能够促使教师与同行交流,分享经验,积累教育实践。其次,高校需要加强思政课程资源共享与创新,具体要建立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库,集中收录与伟大建党精神有关的教材、视频、音频和教案等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便捷的思政课程资源获取途径,促进伟大建党精神的融入;激励思政课程教师创作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相关教育内容,如课件、教案和教学视频等,丰富教育资源,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伟大建党精神。最后,高校需要引导教师亲身进行实践体验,鼓励思政课程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实践项目,这样通过亲身体验,能使教师更好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进而将其融入思政课程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这也是实践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途径[10]。通过系统培训、资源共享、实践体验和定期评估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不断提升思政课程教师的教育能力,使其更好地传递伟大建党精神,为我国思想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五、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关键所在,高校需要对传统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优化思政教学体系,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提供更加丰富的载体,从而推动思政教学质量提高,这对于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郝佳彤,赵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及路径探究[J].教育探索,2022(9):5-6.

  [2]李雅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究[J].教育探索,2022(8):5-5.

  [3]毛天虹.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2(4):73-78.

  [4]罗会丽.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8):24-26.

  [5]李腾飞.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5):181-183.

  [6]郑海祥,李培瑜.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23,36(3):58-66.

  [7]张惠娟,陈超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23,42(8):77-81.

  [8]李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理路[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2,39(5):57-63.

  [9]陈阳,罗晶,朱意.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逻辑机理与实践探索[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4(5):63-66.

  [10]许春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价值与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