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深度学习与综合素质导向的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改革论文

深度学习与综合素质导向的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改革论文

5

2024-05-21 10:57:1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为了提升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深度学习与综合素质导向的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改革。

  摘要:为了提升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文章首先分析了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深度学习与综合素质导向的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改革。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深度学习;综合素质

  随着互联网、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教育的不断融合,线上教学迅速兴起[1-2]。虽然线上平台为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捷,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如学生监管难度大、学习专注度低,以及易造成资料和资源的过度堆积等问题,被学者认为是“滋生浅层学习的温床”[3]。近年来,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在传统线下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线上教学,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单一线下或线上教学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汲取了两者的优势,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发挥空间。从目前来看,混合式教学不失为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教学的优中之选,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须完善的共性问题,如教学设计匹配度不高,线上线下教学的衔接融合不足;学生的知识掌握碎片化、学习浅表化现象严重;对学生人文素质、思政素质和科研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政素质和科研素质。

  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4],是指在浅层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主动性、批判性、探究性的新知识学习,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迁移运用,运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践问题[5-7],这是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主旨与核心,也是当前人才的必备素质和必要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强化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人文素质、思政素质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实现良好永续发展的必要基石和驱动要素,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关键。在此背景下,笔者所在课题组拟通过分析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现状,对深度学习与综合素质导向的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加以探究,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特色,从而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借鉴。

  一、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现状

  (一)教师层面

  教师既是教学的执行者,也是教学的设计者,相较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执行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它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授课进行嫁接或拼装,也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形式的改变上,而是要在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及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彻底的革新和重构,进行与之匹配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并强调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融合[8]。目前,在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未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混合式教学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仅是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了简单的在线教学框架,上传了一些课件、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或者直接导入其他网络平台的资源链接,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化设计。在教学过程的组织、评价、考核、目标达成等方面依然沿用老一套,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存在“新瓶装老酒”的情况,徒有其“形”,而未见其“神”,使得教学设计与混合式教学的要求不相匹配。部分教师急于跳脱传统教学模式,将过多的精力倾注于线上授课,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对线上教学资源过度追求数量,而缺乏有效的梳理整合和系统加工,且忽视了线上、线下教学的统一协调,不仅造成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融合明显不足,还导致学生被淹没在资源的海洋中无所适从,不但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能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加重,知识掌握碎片化和学习浅表化现象加剧。在教学导向上,很多消化内科学教师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人文素质、思政素质和科研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文素质与思政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课程思政,而消化内科学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极易陷入枯燥乏味和生搬硬套的陷阱,或者干脆流于形式,不仅导致教学吸引力下降,还可能丧失教学自信,由此造成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对课程思政进行“缩水”。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方式方法单一、覆盖面小、普适性差等方面。

  (二)学生层面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故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混合式教学也不例外,其目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即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师教授者的角色,强化其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教”“学”相长。当代大学生是随着互联网及其产品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熟悉和掌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他们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而在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最初的好奇心与热情已逐渐衰退,线上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明显降低[9],尤其是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严重不足,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对线上学习任务的完成或投机取巧或流于形式,有效参与明显不足,导致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难以发挥,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深度学习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由于过度的资源堆积和过多的学习任务,学生负担加重,精力分散,学习专注度降低,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进行“品尝式”学习,很难达到吃透挖通的深度学习状态,且学习的获得感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短期内势必影响对课程知识的有效掌握,长此以往,将可能影响高等教育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综合素质发展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培养、引导等措施,学生人文素质、思政素质不高,对自身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由此导致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整体上有待提高。

  据上所述,目前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尚存在诸多问题,既有教师层面的教学导向、教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也有学生层面的有效参与性、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政素质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有所欠缺,亟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二、深度学习与综合素质导向的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改革

  基于上述分析,为有效解决目前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的科研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政素质,课题组依托现有的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以下教学改革实践。

  (一)通过“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及深度学习能力

  针对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中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培养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课题组基于临床实践,根据教学章节,选取病情相对复杂的典型临床案例,由教研组教师集体讨论,进行梳理分析和编撰加工,并设计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系列针对性问题,汇编成教学案例库,每一章节至少包含2—3个案例。编撰过程中要突出案例的真实性和故事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案例信息的丰富性、完整性及其与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案例中必须包含病例的基本信息、病因、发病过程、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过程等关键信息,同时确保问题的设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综合性和挑战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避免学习浅表化和知识掌握碎片化。每次授课前,教师应提前选取案例分享至线上授课平台,并设定为任务点,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阅读和思考,同时同步布置该章节的MOOC视频学习任务(时长不超过30分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线下课堂授课时,教师首先以案例为切入点导入授课主题,提出系列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然后以案例为“线”,将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串联,展开授课。授课中要坚持和突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疾病的临床诊断、处理和治疗方法,还要理解环境、职业、营养、个人行为等危险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开展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并熟悉疾病的后期康复及注意事项,改变以往临床教学只重视诊疗的“偏科”情况。线下授课结束后,教师应在该章节的备选案例中重新选取案例分享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6人/组),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按照“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模式进行案例讨论,回答问题并撰写讨论报告,最后以作业的形式提交至线上平台,教师批阅后成绩计入课程考评总成绩。通过这一改革举措,在提升授课效果的同时,可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紧密衔接和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案例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image.png

  (二)通过科研素质问卷调查训练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针对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不足的问题,课题组引入了问卷调查训练法。问卷调查是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简单、易行、研究周期短等显著优势,无须大量经费支持,也不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客观条件限制,用途广泛,实用性强,常用于人群的健康状况调查、社会宏观问题研究等。问卷调查包括问卷设计、调查实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步骤,基本涵盖了科研的全部流程,适合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因此,课题组可将问卷调查训练法引入消化内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体实施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消化内科相关内容和自身兴趣,自主确定调查主题,通过查阅文献进行设计和实施,包括问卷设计、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调查对象的抽样选取、调查实施、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系列工作,全程均由学生主导完成,教师仅提供咨询和指导。通过一次完整的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可以系统地体验科研全过程,同时对相关临床知识、数理统计等知识进行复习、应用和巩固。这一方法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通过构建“人文+思政”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政素质

  针对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中人文素质与思政素质培养不足的现状,课题组创建了“人文+思政”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医学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开展课程思政必须具有医学人文的特征[10-11],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思政的同时融入人文教育,开展人文化的课程思政和立足专业的人文教育。通过对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课题组采取了“听故事—学思政—悟人文”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具体而言,在线上教学平台搭建“人文+思政”教学模块,结合课程内容精选出大量相关典型人物事迹资料、思政资料,并摘选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经典语录和重要讲话,建立起人文与思政教学资料库,形式包括文字、视频、图片等,经分类整理后上传至“人文+思政”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同时,为督促学生学习,在平台中创建交流论坛,设置阅读任务和小作业,并将学生的发言、小作业和任务完成情况记入平时考核成绩。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典型人物事迹,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文精神,并通过教学设计将其融入授课内容,在授课中以人物事迹及人物经典语录作为课程思政与人文教育的载体,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接受思政与人文教育,实现“人文”与“思政”的双向协同育人。现将课题组在教学中选取的部分案例进行整理,如表1所示。

image.png

  三、结语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具有兼顾全面、高效易行、适用性强等特点,近年在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和普及,有效促进了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课程采用这一教学方式,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临床专业消化内科学混合式教学的分析,发现这些问题并非混合式教学方式本身的问题,而是其执行者(教师)和接受者(学生)的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着眼于课程本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具体课程具体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教学热情,经常反思反省,及时发现不足,积极完善和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黎琼锋.导向深度学习: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3):97-102.

  [2]郏梦飞,王继楠.新时期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1,7(16):100-102.

  [3]马少军.互联网+时代开放大学深度学习的内涵表征与教学策略[J].宁波开放大学学报,2022,20(1):15-19.

  [4]李松林,杨爽.国外深度学习研究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0(9):70-72.

  [5]余方琳,梁栋,何斐.浅谈深度学习的预防医学实验课程教学改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11):52-54.

  [6]张芳玲,周玉忠.从知识学习走向文化体认:深度学习的一种可能面向及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0(8):46-51.

  [7]杨慧.混合学习环境下深度学习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23):5-10.

  [8]王兰珠.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院报,2020,28(6):111-114.

  [9]焦健,魏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6):84-85.

  [10]唐淑欣.略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J].高教学刊,2018(24):67-69.

  [11]胡晓宇.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度调查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