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审美创造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究论文

审美创造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探究论文

10

2024-05-21 10:53:55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已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培养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与古诗词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意境美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真实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语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摘要: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已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培养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与古诗词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意境美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真实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语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创造;教学策略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学科的必修内容,在语文教材当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在审美创造视域下,开展古诗词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语言之美与意境之美的同时,能够对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应将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以此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为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奠定坚实基础。

image.png

  一、导入真实情境,丰富审美体验

  每首古诗词都蕴含着深远的意境,诗人在创作中常常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将在情境的激发与引领下,迅速融入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并体会诗人真实情感。有两种主要的情境导入方法,分别是视频导入法和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通过将古诗词内容转化为动态特征的视频画面,让学生通过浏览画面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印象。随着视频播放的推进,学生对古诗词文字内容的印象逐渐加深,使古诗词的文字之美与意境之美深深扎根在学生心底。音乐导入法则通过播放各种音乐作品,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美妙旋律的熏陶下,学生能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在使用这种情境导入法时,教师需选择与古诗词意境相关联的音乐作品,例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可以以《沧海一声笑》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这种情境导入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快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情境导入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首先,情境与古诗词的意境深度融合,为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真实情感提供了有利条件。不论是视频画面还是背景音乐,情境主题与古诗词的文字内容密切相关。其次,真实的教学情境形成后,学生与情境之间形成空间互动关系,可以触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神经。在情境中,学生的大脑思维容易被激活。如果大脑思维能够保持这种活跃状态,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剖析也会更加深入。例如,一首符合古诗词意境的音乐作品出现后,音乐的动听旋律、美妙音色、寓意深远的歌词都会与古诗词意境相融合。因此,学生听音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欣赏诗词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鉴赏心得

  小组合作是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对古诗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快速提炼出古诗词中的形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等审美要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力。首先,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当出现不同观点时,通过小组讨论与深度剖析,最终确定讨论结果。这种方法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强烈的讨论和学习欲望。其次,每首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各异,而学生也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偏好文字华丽的诗词,有些喜欢韵律感强烈的,而有些则偏爱意境深远、道理深刻的。因此,在小组成员针对某一类型的古诗词进行分析与讨论时,必然会得出多样的结论,这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汲取灵感,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以七年级上册李商隐创作的《夜雨寄北》为例。这是一首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七言绝句,为了深切地体会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之情,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对全诗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与解读。比如,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现前两句以问答的方式对当下所处的环境进行细致描写,烘托出诗人无奈与孤寂寥落的心境。而后两句则是诗人发自心底的一种憧憬,他幻想着和妻子重逢以后相谈甚欢的喜悦场景,这也把今夜诗人的孤寂衬托得淋漓尽致。在小组合作讨论阶段,学生可以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对古诗词形式美的评价向意境美的评价方向过渡,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不要在古诗词的个别语言文字上过分纠结。有些古诗词不能单从字面意思理解,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将诗人真实情感提炼出来,以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协作,从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情感出发,逐步深入探究诗词内涵,以感受其意境之美。第二,不可直接否定某一小组成员的观点。小组长应组织大家对观点进行论证,通过集体协作的力量重新剖析和解读古诗词内容,一致的观点可作为小组讨论的最终结果。第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需对古诗词的形式美、韵律美、意境美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才能真正提炼出这些审美要素。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介入,通过引导与教导,让学生融入小组协作氛围。

  三、提炼关键词句,实施审美评价

  文字是古诗词的基本构成单元。在诗人的笔下,原本平淡的文字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诗词中的某些关键词句上,并通过个人理解与感悟,客观评价这些词句。在采用这种方法时,首先需要准确地找出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常用的判断方法之一是分析该词句与上下句之间的关联性,另一种判断方法是结合整首诗的意境进行分析。如果这一词句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说明这个词句在整首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确定关键词句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围绕这些词句构建一个具有真实感的诗词意境。

  以七年级上册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这首古诗词属于一首小令,诗人想借助该小令来抒发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厌倦了漂泊凄苦生活的真实情感。为了感受这首小令的意境,学生首先需要确定小令当中的关键词句。通过认真阅读,学生发现:前三句,诗人一共罗列了九种景物,因此,这九个名词性词语可以作为构建唯美意境的铺垫,而后两句诗中出现的“断肠”两个字,恰恰可以表达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与凄苦之情,围绕着这一关键词,再将九种景物串联到一起,就会构成一幅意蕴深远、孤寂伤感的画卷。

  通过这种提炼关键词句的方法,不仅可以将古诗词的唯美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首先,关键词句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虽然每首古诗词当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关键词句,但是却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整首诗词的意境之美。比如,有的诗人习惯用一至两个关键词作为整首诗词的点睛之笔。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判定出这些关键词,便领会了诗人的用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将关键词作为主线,对整首诗词的写作脉络与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梳理,这样能够深入地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学生在确定了这些关键词句之后,应当沿着这条情感主线,去挖掘蕴含在诗词当中的形式美或者意境美。其次,为了使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可以将两个以上的关键词进行对比,然后准确地判断出哪一个关键词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哪一个关键词与唯美意境的形成存在密切关联。这种关键词句对比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词的真实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走近诗人、了解诗人的机会。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分析与比较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和思辨性。

image.png

  四、结语

  在初中古诗词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新方法、新思维和新视角展开教学活动,同时将一些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模式巧妙融合。一方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载体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对古诗词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正确引导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审美创作力,使学生在学好古诗词的同时,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宁.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11):54-56.

  [2]张嘉鑫,陈志华.基于整体美感提高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10):26-30.

  [3]张敏,刘峻杉.在基础教育中培养“文化感知”和唤醒“文化自觉”—以古诗词教学为例的探讨[J].基础教育,2021,18(4):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