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2024-05-21 09:39:48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然后说明了智慧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接着梳理了智慧教学评价指标,并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最后论述了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及注意事项。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然后说明了智慧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接着梳理了智慧教学评价指标,并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最后论述了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新文科
所谓新文科,是相对传统教育模式下文理分离的情况来说的,是指结合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交叉、融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切实提升文科类课程的丰富性,实现对学生知识素养的均衡培养,使其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慧”已经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征。基于新文科建设需要,对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评价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会对改革的质量与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进行探究。
一、新文科建设的内涵
新文科是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文科的超越,以新产业、新经济与新时代为背景,结合工科、理科等要素形成的新型学科框架。高校进行新文科建设的目的在于打破传统人才培养造成的学科界限,促进全面型优质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思维体系与价值观念加以创新解释,有效促进新时代文科教育的发展[1]。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动转变学科教育建设目标。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四项内容:一是建设新文科应当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驱动发展等诸多内容;二是对产业发展加以主动引领,在当前产业发展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科技革命与人文社科之间的融合愈发深入,很多新兴产业对于文科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文科教育教学模式很难满足这种新的人才需求,因此高校建设新文科需要在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加以重构;三是对社会发展予以主动适应,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对文科人才的需求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前布局,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四是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建设新文科可以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的发展与改革,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文科研究逐渐朝着应用型转变。
第二,根据现实需求进行高校学科管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内高校的专业管理与建设活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根据学科目录进行的,但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21世纪后的发展来看,学科专业的分化范围在不断扩大,且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领域、不同专业间呈现出愈发明显的知识融合趋势,并由此形成了很多跨专业和跨学科的研究。故高校在建设新文科时应主动顺应这个趋势,从具体情况入手,努力消除学科障碍与专业壁垒,推动不同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从而逐渐构建起主体多元且基于现实需求导向的新型学科发展模式[2]。
第三,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相比传统文科教育,新文科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多元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倡导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在正常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科学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建立起融合国家标准、市场标准、高校标准及学生标准的多元评价体系。
二、智慧教学评价改革的重点
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专业学科的教学顶层设计与全局性战略布局,同时还必须对当下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变革予以充分关注。具体来讲,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优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及综合评价等方面[3]。
(一)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评价的诊断性与动态性。以往的教学评价基本都是总结性的评价,这也是受过去技术条件限制的结果。而智慧教学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因此其评价工作应密切跟踪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实际学习行为轨迹,对课程教学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分析数据,把对学生的评价渗透各个教学环节,这样有助于基于数据分析证据的适应性与差异化教学的实现,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增值评价
增值评价的优化需要从学生进步表现与努力程度入手。在智慧教学评价中,应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作用,积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模型开发,避免将学生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具体可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采集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行为、态度、情感、思维、知识掌握等数据,并从发展性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绩效、努力程度等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学生在固有基础上取得的学习进步,与往期形成纵向对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使其全面发展。
(三)综合评价
与传统教学评价相比,智慧教学评价应着力开展综合评价,加强评价手段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评价主体表现为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及机器评价等多方面的结合。教师应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尽可能实现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深度融合。同时,还可以在智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试题测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以此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公正性与客观性。另外,教师还要借助智能技术改进传统的结果性教学评价,特别是要优化考试整体流程,实现考试管理、阅卷等各方面的提升,这也是智慧教学评价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三、智慧教学评价指标梳理
(一)教学评价分析
最早的教学评价工作本质上与“考试”无异,都是借助考评问卷来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由此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虽然这种评价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关联反映出来,但存在明显的间接性,缺乏足够的直接性。而在后期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逐渐发现,教学评价工作的核心特点在于评价必须参照一定的标准,以此衡量教学工作有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给出相应的“价值判断”[4]。
从具体内容来讲,教学评价工作应自觉遵守“了解现在、关注未来”的原则。首先,教师应以卷面考核等常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其次,教师应当在初步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结果背后蕴含的客观规律加以整理总结。最后,评价工作还需要围绕“教学水平的长远提升”进行规划建设。也就是说,除了学生与教师的基本能力,还要分析其他可能对教学成果造成影响的要素,如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等,并且要认真整合每个要素,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智慧教学而言,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智慧教学评价工作具体的评价目标是什么,又该以什么为依据。这个问题直接涉及教学工作的本质,需要结合其“教学信息化”的特性进行深入思考。其次,智慧教学到底该评价哪些内容。若是忽视师生的教学反馈,没有结合智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结构要素进行思考,就很有可能使教学评价工作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导致评估结果依旧缺乏足够的准确性。最后,确保智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若是评价指标的设定比较随意,评价过程显得比较随机,连结果推导与目标设定之间的基本逻辑都难以厘清,那么评价工作必然会存在诸多漏洞,以致评价结果的实际意义严重缺失[5]。
(二)智慧教学评价指标的构成
评价体系构成要素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构建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其加以确认。根据布卢姆关于学习目标的分类理论,可以将评价指标分为情感、过程与知识三个层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智慧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课堂出勤、交流热情、活动积极性及问题回答情况等进行统计,由此对其进行综合评价[6]。以下是关于评价指标的详细阐述。
第一,知识层面,具体包括知识获取、知识保持、知识迁移,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智慧教学获得客观认识;能否在智慧教学下的真实问题情境中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观察其应用技能的流畅性是否得到有效增强;是否能在接受智慧教学后对知识保持清晰稳定的认知;是否能在不影响固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把自身拥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应用到具有相同特征和本质的事物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经验知识结构,有效调整各部分知识间的关系或重新构建联系;等等。
第二,过程层面,具体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参与和自我反思,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智慧教学平台进行课堂预习的知识获取情况;对新的技能与知识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智慧学习时是否就某个问题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能否对情境问题的本质进行明确;处理问题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水平;是否借助反思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由此筛查自己在智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消除潜在的学习风险;能否通过反思对自身在智慧学习中的不足加以重新定位,并再次深挖出现的问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概括、整理的再加工;等等。
第三,情感层面,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和学习意愿,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接受智慧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进行智慧学习时的内在动力情况,在完成智慧学习后是否能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在智慧教学下能否对学习目的持有清晰的认知,是否可以按照学习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自身的学习行为;在智慧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对学习资源的辨析与获取、对有效学习的决定与执行的能力;在面对智慧教学带来的游戏化情境及各种资源时,是否具有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控制自身保持有效学习状态的能力;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能否继续坚持对问题的探索并加以解决;在智慧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定位,对智慧学习的满足程度,以及面对智慧精准教学时表现出的认同程度;等等。
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智慧教学,都会形成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是对教学情况的客观反映。大数据技术等技术是智慧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在大数据分析的帮助下,以上述评价要素为切入点,从教学初始到最终结束的各个环节,都要加强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理,将智能分析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此,教师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量化,整合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数据反馈,并据此对数据加以再度整合,通过专门的数学模型完成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揭示出更具深度的趋势与规律。通过对教学时形成的大量数据的细致分析与整理,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估,及时、准确地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给出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加以针对性地解决。
四、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建设新文科的主要意义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引领学科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以应对新时期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为目标,重点开展针对新理论、新专业、新课程、新模式及新方向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新文科同样也离不开教学评价方面的建设,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对新文科建设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这自然少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其构建智慧教学评价体系[7]。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不断拓展与创新,由此形成的智慧教学模式有助于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发挥出来,切实增强其学习质效。不过当前的智慧教学评价工作尚存在一定不足。要想在智慧教学的背景下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厘清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当前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智慧教学评价缺乏清晰的目标定位,在就评价目标进行具体设定之前,需要先评估所设目标的价值,尤其是“该目标的设置是为了评价智慧教学过程中的哪个要素”,若是无法明确这一基本的概念性问题,那么智慧教学评价机制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缺陷。在现实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对智慧教学的具体侧重点形成明确的认识,内心也并不认可智慧教学的功能和作用,以致无法对如何开展有关教学环节给出具体可行的指导意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当前的智慧教学评价体系其实远没有达到“构建成功”的标准。二是现有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方面具有局限性。以往的教学评价机制几乎与“考核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等同。随着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师本身掌握的知识并不能直接与他们的教学能力画等号[8]。实际上,除了“定向的知识传输”,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要素还包含对学生个性化能力加以良好指引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能力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在当前的智慧教学评价体系中,明显缺乏对上述工作内容的设置。对此,高校教师应在教学评价中积极运用智能学习、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构建起多方式、全方位的智慧教学评价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为日常教学活动提供动态分析服务,还可支持对学生各类学习数据的实时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教学平台深入开展学情分析与预测,学生也能借此强化学习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并探索出更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在推动智慧教学和新文科学习目标得以更好实现的同时,也有助于生生、师生间的友好互动与沟通,进而促进良好的新文科学习氛围的形成。这不仅与当下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要求相符,也有利于新文科教育目标的实现。
五、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相关要求,教师应注重对授课方式的调整,着力消除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从而有效解决新时期社会发展提出的各种新问题。而新文科背景下的智慧教学评价自然也不例外。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管理与新型课程建设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师生课堂活动、专业培养计划及学校培养方针实施效果的综合体现,要想针对智慧教学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就需要对教学的整个过程予以充分考虑[9]。对此,应分时段对新文科背景下的智慧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实现事前预防和过程管理,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对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及时调整,避免出现只能管结果和事后把关的情况。教师在智慧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当确保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各种要素的全面覆盖。为此,笔者依托混合式教学理念,构建了课前评价、课中评价、课后评价及测试评价相结合的新文科智慧教学评价体系,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如表1所示。
(一)课前评价
受传统教学模式及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都会下意识地忽略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评价,但实际上,课前预习评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智慧教学平台的帮助下,教学评价的便利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依托智慧教学平台,上传单元学习资源,并按照课程知识的重难点设置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后台设置,让平台根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线上查看情况进行自动打分。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最后,在课前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彼此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相互检查,并由此进行同学间的打分。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帮助教师在上课前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效实时的线上学习[10]。
(二)课中评价
智慧教学本质上属于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的融合,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智慧教学在学科体系及课程资源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而课堂教学永远都是其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评价至关重要。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智慧教学平台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一定的辅助。如通过对课堂签到、线上抢答等情况的统计,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对学生给出针对性的评价。另外,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借助智慧学习平台完成了对课程知识的预习,大致了解了单元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放在对新课标重点要求和学生学习普遍薄弱的模块的讲解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智慧平台为学生设置一些线上的随堂测试,然后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回答情况,分析他们的课堂学习是否达标、学习实效是否提高等,由此在掌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准评价。同时,也可以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组内成员的讨论参与情况及其他小组的讲解情况进行互相打分,促使其调整自身学习行为。
(三)课后评价
课后教学的重点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学反思与总结,二是知识点巩固,三是对教学方法的调整。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学生的课后学习评价,应认真总结其整体表现并进行反馈,指出他们在学习中不足,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在评价实践中,高校教师可以引入智慧平台,借助其在数据统计方面的强大功能优势,整理汇总以往的相关数据(如课堂作业、课前测试数据等),并将其用于对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估。另外,教师也可以对平台在各个教学环节生成的数据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分析,通过所得的统计结果来综合评判学生表现,从而对学生的近期情况形成更为全面的了解,并就其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纠正[11]。
(四)测试评价
教师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融合起来,由此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合理评价,从而实现对传统测试方式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完成一个单元的知识学习,教师就可以让他们在智慧平台上接受相应的单元测试,由平台自动为学生的测试情况进行打分。而在学期末,则由教师对学生的线下终结性考试答卷进行评分,并将其与智慧平台上的日常测试成绩结合起来,由此考查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学习情况,综合评定其学习效果[12]。
六、新文科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注意事项
在新文科背景下,要想建设高质量的智慧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注意顺应课堂主体性的变化。智慧教学本质上同样是“教”与“学”的结合,而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便是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贯通性与综合性不足、缺乏对课程结构进行开放性评价的问题。而新文科建设强调通过多学科结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而学生是其关键。所以说,在新文科智慧教学背景下,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应主动改变过去的思维定式,要自觉以学生为中心,在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施以客观、有效且准确的评价,从而避免新文科建设流于形式[13]。
第二,注重课下评价与自学。新文科背景下,教师要提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而这与智慧平台功能极为契合,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掌握,离不开在课余时间利用线上资源进行预习与复习。对此,教师应当积极调整评价思路,加强对课下线上学习评价的重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及课后练习进行具有及时性、针对性的评价,以此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课下自学,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注意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评价中还应注意在评价环节做好思政元素的渗透,这样在提升智慧教学评价丰富性的同时,也有助于新时期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仍然面临着新时期“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挑战,其应关注随学生发展与成长而产生的各种新期待与新需求。因此,教师在建设智慧教学评价体系的时候,应自觉将课程思政理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将其融入教学评价,这样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自觉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14]。
第四,注意课程教学总体规划与动态管控。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还要注意考虑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通过因课制宜地积极创新评价形式,由此形成学科评价特色,并对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的内容结构与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深入挖掘不同学科课程间的关系,由此建立起综合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质量评价工作,对课堂教学开展动态性的管理监控,确保所有教学环节都是受控的,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开展及时、全面的教学评价,并由此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调整,使其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七、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对智慧课堂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探索,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在教学平台的帮助下,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能得到极大丰富,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完成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伍文臣,饶敏.基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信息技术,2021(增刊2):53-56.
[2]高小芹,朱礼龙.大数据环境下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21(4):5-9.
[3]刘小莲.面向生成的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教育导刊,2021(4):49-58.
[4]王欣宇方,李采,罗盛.智慧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指标体系调查与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7):36-40.
[5]刘晓艳.基于智慧课堂的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0,42(4):42-44,133.
[6]冯茜,陈妍,马红梅,等.新文科背景下线上线下智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分析:以财政类专业课为例[J].知识经济,2022(16):153-155.
[7]吴曼,孙晓军,谷玉.“新文科”背景下加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一代(理论版),2021(7):67.
[8]杨佩月,李运方,乔颖.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6):133-135.
[9]胡保利.普通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省级监测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于河北省的实践[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5):98-105.
[10]刘伟.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提升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22,37(4):81-84.
[11]马璨婧,马吟秋.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系建设与路径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22(9):156-164.
[12]孙梦,李贵卿,苗鑫.数智化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改革“五要素”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进展,2022,12(11):4370-4379.
[13]朱轩,崔晓慧.智慧教学环境下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19,19(1):32-37.
[14]赵慧敏.“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课堂多维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10):27-2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