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探索 — 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论文

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探索 — 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论文

12

2024-05-21 09:18:2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兼备医术与医德的医学人才,文章基于相关概念,首先阐述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然后阐述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最后论述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兼备医术与医德的医学人才,文章基于相关概念,首先阐述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然后阐述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最后论述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关键词:课程思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医学教育

  在我国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成为一个医术与医德协同发展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1]。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等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医学生的言行,培养兼备医术与医德的医学人才,成为当下医学专业院校教学的一大重难点。

  一、相关概念

  (一)医学教育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及医学临床课。学生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和普通基础课,这个阶段学生基本上不接触医学,此为医前期。随后开设医学基础课,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不接触病人,此为临床前期。最后开设医学临床课并进行教学实习,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临床课程,并以实习生的身份参加一年左右的临床工作,此为临床期。

  现代医学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样的转变也促使医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今,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如临床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等。这说明我国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已不能仅停留在医术精湛层面上,还对医德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促使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

image.png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课程思政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旨在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把传授知识、塑造价值、能力培养进行多元统一;课程思政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把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培养等内容贯通其中。

  (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及人体免疫功能的课程。病原生物学包括人体寄生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两部分内容[3]。其中,人体寄生虫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医学蠕虫、医学原虫和医学节肢动物,教学内容主要是常见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等。病原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主要是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等。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人体免疫系统及其功能、免疫学在医学上的运用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学科之一,是医学生通往临床学科的桥梁。医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分析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明确病原生物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危害,同时能够针对病原生物的感染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应用,理解人体免疫应答的利弊,学会分析临床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了解免疫学检测的原理[4]。

  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知识时,教师可从家国情怀入手,挖掘其中的蕴含的思政内容,具体可在教学某个专业知识内容时,引申出我国医学领域的光荣事迹、发展状况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5]、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和人民忠诚,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概言之,要从国家层面确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知识时,教师可从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具体可在教学某个专业知识内容时,引申出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榜样和职业事件等,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如敬畏生命、救死扶伤,尊重患者;自洁自律,不以医谋私;热爱医学事业,钻研医术,精益求精;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同时,提升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崇高医德的医务工作者。概言之,要从职业层面确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最后,在教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知识时,教师可从思维方式入手,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具体可在教学某个专业知识内容时,据此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等进行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医疗工作及科研工作。概言之,要从个人思维发展层面确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一)绪论教学—课程思政教学入手点

  绪论部分,教师主要介绍该门学科发展史并引出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激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这是该门课程思政教学的入手点。

  案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绪论教学中,教师可讲述我国医学论著《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如将传染病病人的衣服熏蒸过再穿就不会感染疾病,这一记载表明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使用消毒方法,由此可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了解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以我国古代医学为豪[6]。教师还可讲述我国病毒学家汤飞凡成功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衣原体,因而被称为世界“衣原体之父”的光荣事迹[7],由此使学生感受我国医学人才的卓越成就,以及我国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在绪论部分讲述我国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学科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及国家荣誉感[8]。

  (二)病原生物致病性教学—引导学生树立高尚医德

  病原生物的致病性部分主要教授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和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心里体会患者身患疾病的痛苦,体会患者及其家属的担忧和焦虑。因为一个医生只有心怀患者,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忧患者之所忧,才能真真正正发自内心地钻研医术,成为一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

  案例:教学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时,教师可讲述“糖丸爷爷”顾方舟的事迹,当顾方舟在多年后接受采访再次看到从前脊髓灰质炎患者下肢残疾的视频时,他依然为此不忍眼泛泪光,正因为他有这样一种为患者遭受的病痛而感到心痛的品质,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疫苗,这就是医者的医德所在。在教学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时,教师通过讲述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出现下肢麻痹等临床症状,引导学生感受疾病对人类身体健康的摧残,可促使学生树立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远大志向,形成高尚医德。

  在教学病原生物感染出现的临床表现时,教师不仅要教学疾病的体征、症状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疾病对患者及其家人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产生深切的触动和同情,时刻想到患者的痛苦,做到“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养成严谨负责的医疗作风,从而产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强大内驱力,这是医学生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重要的内在支撑力量。

  (三)病原生物防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病原生物的防治部分主要教学病原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防治疾病的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师教学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案例:在教学疟原虫的防治时,教师可讲述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事迹,如屠呦呦直言“科学研究不应该有禁区,不管是从中药店买的药材,还是野地里长的植物,不管是水煎还是绞汁,只要研制出新的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地尝试”。由此,学生会感受到屠呦呦在病原生物感染防治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做到勇于开拓,推陈出新。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疾病的防治手段也日益先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形成共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医学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其积极进行革新创造,勇于攻克疑难杂症,不断开拓医学新领域。

  (四)病原生物学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爱国卫生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开展的群众卫生运动,旨在加强环境卫生,提高卫生素质,从而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病原生物学教授的人体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等内容,正是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论基础,基于此,爱国卫生运动中,学生可以采用组织社区科普等形式对病原生物学的知识进行宣传。

  学生在进行社区科普活动时,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引起人体疾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将它们的形态特征、感染方式、临床表现,尤其是这些病原生物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等内容整理出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区群众进行知识宣讲,如此可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自我卫生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通过将所学的病原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爱国卫生运动实践中,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够促使学生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为爱国卫生运动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树立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

  在病原生物学的实验课中,学生要进行实验操作并填写实验报告,对此,教师应要求学生记录真实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

  案例:在显微镜下观察常见寄生虫虫卵的实验课上,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常见寄生虫虫卵的玻片,并且把看到的寄生虫虫卵的样子绘制在实验报告册上。同时,告知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虫卵是什么样子,就在实验报告册上绘制什么样子,不要因为看到的和课本上给的例图有差异,就照着课本的例图绘制,而不顾自己看到的事实;如果实验结果出现问题,不要隐瞒或造假,而是要诚实面对,积极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积累经验。

  通过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如实反映,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医疗工作及科研活动中,做到严谨细致,认真负责,遵守医术道德和学术道德,维护医者和学者荣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思维

  1.病原生物形态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病原生物的形态教学,是学生学习病原生物的第一步,对于学生学习病原生物知识至关重要。病原生物形态教学要将病原生物形态的文字描述与病原生物的实体图片和实物标本相结合。

  案例:教学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时,教材上有一段关于结核杆菌形态的文字描述,基于此,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结核杆菌的图片,并且让其到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核杆菌的标本玻片,如此学生就能更加清晰地明白结核杆菌的形态。

  在病原生物形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因为仅靠课本上的文字描述不足以让学生明白病原生物的形态,只有通过结合病原生物实物图片和实体标本的实践,学生才能明白其形态;而通过结合实物图片和实体标本的实践,学生也能够深化对课本文字描述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断上升,由此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2.医学免疫学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医学免疫学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医学免疫学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复杂,给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带来不小难度。思维导图具有将思维可视化、将学科知识整体化的特点,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建立整体与部分的思维能力,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课本章节依次进行教学,这样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方式,保证了每个章节的内容可以被充分讲解,但是不可避免地使各个章节的内容互相脱离,甚至导致有些学生学了后面的内容忘了前面的内容。而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展开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而且可以使各个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对免疫学的系统认知。一方面,在教学各个章节的内容时,思维导图可围绕该章节的关键词层层展开次级概念,使各个章节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入;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通过线条将每个章节的关键词连接起来,直观地表示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概念之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展示出来,使原本独立存在的概念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将独立章节的知识整体化,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免疫学的整体认知。

  在使用思维导图教学医学免疫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就像学习医学免疫学各个章节的内容与形成对免疫学的系统认知一样,整体由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加和,部分属于整体,没有整体也就无所谓部分。就像抗原这部分内容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后对医学免疫学整体各个部分的知识更新都会有所推动,即部分会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因此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与此同时,要处理好各个局部,从而实现整体的最优化。

  3.免疫学功能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并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免疫功能可以保护机体,对机体有益,但是当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时,则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而教师通过教学免疫功能的两面性,可使学生明白对立统一的规律。

  案例:教学免疫自稳功能时,教师要讲述免疫自稳功能正常时,免疫系统会清除机体衰老、损伤、变性的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机体会过强地产生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通过教学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与异常情况下对机体的利与弊,学生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看待免疫功能,学会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事物。就像免疫在不同条件下会或对机体产生利或对机体产生弊,同一事物身上也同时存在两种互相矛盾的性质或倾向,因此要以变化发展的视角看待事物,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事物。

  四、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首先,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施思政教学过程评价[9]。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还要介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通过观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往、学生自身的学习行为与生活行为,从而判断学生是否存在言行失范的情况。

  其次,教师应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可以是每月,也可每学期,每次约谈1—3个学生,谈话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生活、职业规划、社会交往等,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当前的人生际遇、实际问题和内心想法,以此判断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否存在偏离正轨或脱离正轨的情况,若发现学生有潜在的言行思想隐患,要进行适当的正确引导或给予相应的帮助。

  最后,教师可将学生思想政治评价纳入该门课程总成绩评价指标,实施考试评价。通过对学生课程思政的评价,将课程思政成绩纳入学生平时成绩,不再以该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指标,而是使学生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成绩占据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image.png

  五、结语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掌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丰富课程的思政内核,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0]。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各门医学专业课程共同进行课程思政教学,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可促使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人才,不仅是掌握专业知识的技术和科研人才,更是心怀患者、肩负社会、胸怀祖国的医务工作者,进而使各医学院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医学人才、培育医学人才、输送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徐志鹏,季旻珺,等.《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31(4):431-433.

  [2]刘丽君,李薇,柴长斌,等.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78-1185.

  [3]陈根,何玉林,赵玉敏.课程思政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结合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2):58-59.

  [4]胡阳,石立莹,李梅.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评价方法[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3):476-479.

  [5]叶紫,张宁霞,刘婵娟.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医学争鸣,2018,9(2):72-75.

  [6]蓝柳萍.课程思政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53-55.

  [7]饶玉良,李晓芳,简蓉蓉,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融合课程思政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39-41.

  [8]韩俭,景涛,郭璐,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1):102-105.

  [9]卢芳国,胡珏,魏科.医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与实践:以《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为例[J].高教论坛,2020(1):8-10.

  [10]张梅,南德红,罗盈怡,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施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2):60-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