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论文

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论文

28

2024-05-20 10:57:36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响应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但部分幼儿教师缺乏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意识,未能形成良好的育人认知,忽视了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在梳理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问题解决对策,归纳出了切实可行性的渗透策略,希望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效果。

  摘要: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响应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但部分幼儿教师缺乏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意识,未能形成良好的育人认知,忽视了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在梳理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问题解决对策,归纳出了切实可行性的渗透策略,希望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华传统美德

  众所周知,学龄前阶段是个体建构道德认知的开端,亦是对其进行思想引导、促使其行为养成的黄金时期[1]。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美好的精神品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重要的育人方式,应被渗透到幼儿园语言领域中。然而,当前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建构道德认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因此,要想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有效地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需要教师在理清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探寻相应的实践策略。

image.png

  一、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问题

  (一)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认知不强

  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育人活动。育人认知是教师在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指引。育人认知的形成离不开教师长期的学习。但部分幼儿教师缺乏学习意识或学习机会,未能多角度地认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大班语言领域的关系,导致其育人认知不强。对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增强育人认知,夯实在大班语言领域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基础。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不丰富

  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离不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丰富多彩,然而部分幼儿教师的视角较为单一,仅仅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作为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教师长期在语言领域中展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很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要想在语言领域中有效地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打开视角,根据语言领域的活动需要和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的方式挖掘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做好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准备工作。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将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作为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台。但是,受到育人能力的影响,他们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往往以讲授为主,直接揭示教学资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这种渗透方式有违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可能会影响幼儿对语言领域活动的体验兴趣。大部分幼儿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难以认知中华传统美德并建立认同感。基于此,教师要想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就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依据语言领域活动需要,灵活应用多样的方式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二、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策略

  (一)坚持学习,提高育人认知水平

  坚持学习是强化教师育人认知水平和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2]。教师坚持学习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参加教师培训活动、自主阅读专业书籍、参与集体教研等。教师应当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与语言领域、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的内容,不断强化自身育人认知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认真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明确幼儿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向。教师可以登录网站,搜集、阅读以幼儿园语言领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专著,了解幼儿园语言领域的育人要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育人价值、幼儿园语言领域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间的关联等。大量的阅读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育人认知,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语言领域的育人“工具”。

  又如,教师可以主动参加园区、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与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专家互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语言领域的价值,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育人认知。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实践,与他人共享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经验,发现自身的教学实践问题,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秀的实践经验,强化育人认知。

  再如,教师可以与园区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集体教研,迁移各自的经验,确定活动主题、相应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方式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阅读、思考,发现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并共商问题解决对策。如此一来,教师可以在强化育人认知的同时,积累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经验,做到知行合一。

  (二)开放视野,挖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

  1.挖掘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的重要构成,往往借助动人的场景传递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等价值观念[3]。喜欢听故事是幼儿的特点之一。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了解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感受主人公身上具备的美德,由此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滋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以及语言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词汇量大、表达能力强、用语准确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选取稍有难度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如《程门立雪》《铁杵磨成针》《子路借米》等,渗透中华传统美德。

  2.挖掘中华传统美德新闻

  幼儿教育倡导让幼儿在生活中有所发展。在生活中,幼儿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新闻,了解一些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中华传统美德。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经历及其语言发展特点,选取中华传统美德新闻。

  例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老师秉持坚忍不拔、勤俭节约、无私忘我的美好品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家庭生活中,幼儿可以通过观看新闻,认识张桂梅老师。于是,教师可以利用网站搜集与张桂梅老师有关的新闻,将其加工成微课,在语言领域引导幼儿再次认识张桂梅老师,感受其身上美好的道德品质。

  3.挖掘中华传统美德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幼儿了解、借鉴榜样身上的传统美德[4]。幼儿身边有很多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华传统美德的榜样。在与榜样相处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的美德,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熏陶。因此,教师可以从幼儿身边入手,挖掘值得学习的榜样,并将其引入语言领域,生成多样的活动。

  例如,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中华传统美德。教师可以自己与幼儿的日常相处场景为着眼点,挖掘相关片段,将其引入语言领域,引导幼儿探寻教师的所作所为,感受教师身上具备的美德。又如一些幼儿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讲文明、守信用。教师可以观察每个幼儿的一言一行,发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中华传统美德,并将他们作为榜样,引入语言领域活动。

  (三)彰显智慧,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方式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方式既影响育人效果,又影响语言领域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的方式应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循序渐进地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幼儿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滋养,从而塑造良好品行。

  1.树立榜样,营造育人环境

  环境是影响幼儿成长的关键因素。在良好的环境中,幼儿的身心会受到滋养,有利于其形成良好品质,践行良好行为[5]。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中,教师可以把握时机,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使幼儿形成良好品行。

  例如,在《小猴卖圈》的语言活动中,教师结合故事内容,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如:“请看小猴子和小鸭子图片,小鸭子买的圈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小猫买的圈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一些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陷入了困境,而另一些幼儿则主动提供帮助,有理有据地说明小鸭子、小猫等买的圈各是什么,从而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乐于助人是中华传统美德。因此,教师可以将乐于助人的幼儿作为榜样,指出他们良好的行为表现,并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在后续活动中,教师可以沿用此法,用赏识的眼光观察每个幼儿,发现他们身上具备的中华传统美德,并及时给予其鼓励赞扬。在教师的赞赏下,幼儿不仅可以了解他人的优点,主动向他人学习,还可以增强对语言活动的兴趣,踊跃地参与语言活动,主动践行良好行为。

  2.组织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活动是实施语言领域教学的重要途径。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或践行良好行为,或探寻学习内容中的良好品行,建构良好的思想认知[6]。对此,教师可以挖掘出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新闻为基础,组织适宜的活动,让幼儿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

  例如,《程门立雪》是一则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尊师重道是重要的中华传统美德。为了使幼儿感受主人公杨时身上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组织阅读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故事内容,引导幼儿思考问题:“杨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杨时,你会怎样做?”通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幼儿会通过杨时的所作所为感受到他对老师的敬重。基于幼儿的认知情况,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幼儿与小伙伴通力合作,分别化身为杨时和程颐,演绎动人的故事。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幼儿会迁移阅读认知,用自己语言来诠释尊师重道,进一步增强认知,同时习得尊师重道的做法,有利于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同时,在合作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些幼儿会彰显自身所具备的传统美德,主动帮助他人,或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每个幼儿,发现他们的良好表现,及时对其进行赞赏。如此,幼儿不但可以积极参与语言活动,储备语言素材,锻炼语用能力,还可以切实地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践行良好行为,提升自身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品德发展水平。

image.png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以使幼儿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践行良好的行为,切实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基于此,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方式不断学习,了解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育人价值,形成正确的育人认知,并在此指导下开阔视野,利用多样的方式、渠道挖掘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新闻、中华传统美德榜样,获取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之后以语言领域为依托,应用多样的策略进行渗透。在语言领域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教师要审视幼儿的行为,发现渗透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中华传统美德渗透的有效性,促使幼儿获得良好发展,实现语言领域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慧慧,黄漫远.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融入幼儿养成教育:内涵、价值与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0):26-36.

  [2]潘敏珍.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德育实施的途径与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3(4):91-93.

  [3]秦红丽.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探析[J].知识文库,2022(23):22-24.

  [4]吕美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J].教书育人,2022(34):10-12.

  [5]王磊.立德树人理念教育背景下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探索[J].小学生,2021(9):100.

  [6]蔡佳妮.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德育实施的途径与策略[J].幸福家庭,2021(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