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助力学生古诗词学习论文

2024-05-20 09:46:2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个分支,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古诗词,难以建立深刻的认知。搭建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助力。基于此,文章针对支架式教学中如何搭建支架展开了论述。在应用支架式教学实施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依据古诗词内容和教学需要,搭建不同的支架,助力学生的古诗词学习。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个分支,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古诗词,难以建立深刻的认知。搭建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助力。基于此,文章针对支架式教学中如何搭建支架展开了论述。在应用支架式教学实施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依据古诗词内容和教学需要,搭建不同的支架,助力学生的古诗词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支架式教学,搭建支架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布鲁纳将“支架”概念带入教育领域。之后,维果斯基、伍德、罗斯等人相继展开支架教学研究,着力探究支架式教学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和作用。综合国内外教育学研究成果可见,有效的支架式教学便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和理解能力。所谓的支架式教学是指以知识体系建构为背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体系为目的,以不同类型的支架为助力,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1]。众所周知,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内容,需要学生的主动建构。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剥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单向解读古诗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古诗词。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学生无法建立深刻的认知,难以获取古诗词学习方法和经验,很难提高古诗词学习能力。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应用支架式教学实施古诗词教学。支架式教学内涵表明,不同类型的支架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助力。因此,在应用支架式教学实施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助力学生学习。
一、搭建影像支架,触发学生想象
古诗词是诗人为抒发个人思想情感,借助喻理或将事物作为媒介,采用多样手法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2]。学生深刻地品味诗人的思想情感,需要有较强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学生会将古诗词中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具体画面,由此走进当时、当地,与诗人“对话”,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想,与诗人实现情感交流。影像支架是触发学生想象的“工具”之一。一般来说,影像支架以图片、视频为媒介,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促使学生想象画面。因此,在应用支架式教学实施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搭建影像支架,触发学生的想象。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诗人遥望一轮落日慢慢向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目送楼前奔腾咆哮的黄河自西向东流去,归向大海。在此,诗人用十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勾勒出了雄伟壮阔的河山景象。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很难在脑海中想象出具体画面,难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落日、群山、黄河、鹳雀楼的图片。同时,教师耐心引导:“这些图片所展现的正是诗人看到的美景。请大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设想自己正在鹳雀楼中,眼睛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想象具体画面,感受夕阳西下、黄河奔腾的壮观景象,从心底产生赞叹。之后,学生依据想象内容和自身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则依据学生的表述情况,耐心点拨,推动学生走进古诗词深处,进而深入探究。
二、搭建诵读支架,促使学生品味
统编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古诗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有的古诗词语言含蓄,有的古诗词语言豪迈,有的古诗词语言华丽,值得学生细细品味。诵读正是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重要方式[3]。诵读支架是学生诵读古诗词的支撑,是以古诗词创作背景为基础,以多样诵读方式为主,以品味诗人思想情感为目的的支架。在诵读支架的助力下,学生会尽可能地想象古诗词内容,感知诗人的所思所想,建立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应用支架式教学实施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搭建诵读支架,促使学生细细品味。
例如,陆游在《示儿》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中前半句,诗人用期盼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收复失地的无限渴盼和坚定信念,展现出了诗人尽管对当权者无能和国家分裂感到无奈与悲伤,但并不绝望,坚信平定中原、收复失地一定会实现。后半句,诗人的情绪发生转变,从之前的悲痛、激昂变得无奈、悲伤,因为自己即将离开人世间,无法看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孙后代身上,叮嘱他们待到“北定中原”,要在家祭时告诉自己这一喜讯。在诵读时,若学生不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则很难感受诗人的情绪变化和思想情感。于是,教师应搭建诵读支架。
在搭建支架时,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微课,展现古诗词涉及的历史内容。学生认真观看,了解背景知识,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建立积极情感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沉郁的背景音乐,并鼓励学生诵读。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进一步强化情感。在诵读时,不少学生发挥想象力,穿越“时空”,读出情感。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耐心指导。有的学生在读“王师北定”时,语速较慢,没能读出诗人对早日收复失地的渴盼,教师可鼓励他们加快语速。学生伴随着背景音乐,用快而急的语速进行诵读,品味诗人的殷殷渴盼。
通过不断诵读,学生能够走进古诗词深处感受诗人情绪的变化,品味诗人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由此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同时,大部分学生积累诵读经验,养成语感,有助于提高诵读水平。
三、搭建问题支架,建立深刻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理解诗句大意,还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取关键信息,深入剖析,建立深刻的理解。问题支架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工具。所谓的问题支架是指依据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困惑,建立深刻理解的问题框架[4]。在应用支架式教学实施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紧扣古诗词关键内容,搭建问题支架,助力学生建立深刻的理解。
例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表达了思乡之情。这首诗中展现诗人思乡之情的字眼有“独”“倍”等。其中,“独”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时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内心深处尤为思念家乡的情感。当孤独感加倍时,诗人愈加地思念亲人。“倍”更是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和凄凉。基于此,教师以“独”和“倍”为切入点,搭建问题支架,驱动学生诵读、思考。具体地,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字用得好?”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反复诵读诗句。
在诵读时,他们主动联想背景知识,了解到王维当时一人漂泊在外。同时,不少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自己设想为诗人,在脑海中想象重阳节自己孤身一人的场景。此时,学生内心深处容易产生孤寂、凄凉之感。他们自发地将视线集中在“独”“倍”上,并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心中的凄凉与悲伤。在学生建立个性认知后,教师鼓励他们回答问题。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使其深刻地理解“独”“倍”的内涵。立足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继续发问:“大家展开想象,试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意?”学生综合分析诗句内容,紧扣诗人的情感,组织语言,认真作答。
如此,学生不仅可以解决一个个问题,还能由浅入深地认知古诗词内容,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古诗词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今后自主挖掘古诗词的字词,积极思考,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四、搭建范例支架,升华诗词领悟
领悟古诗词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目的。学生通过领悟古诗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整合古诗词内容,举一反三,建构独特的古诗词学习体系,扎实掌握并运用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做到学用结合,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范例支架是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助力。所谓的范例支架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古诗词学习情况,呈现一组相关的古诗词,促使学生辨析、总结语言特色、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支架[5]。一般情况下,在范例支架的作用下,学生会积极思考,整合、归纳古诗词内容,建立深刻认知,甚至自主模仿,升华领悟。
例如,在学习《山居秋暝》的过程中,学生在影像支架的助力下,欣赏雨过天晴后静谧清丽的林间美景,感受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不同的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有相似之处。于是,教师搭建范例支架,整合《过故人庄》、《绝句》等诗句。其中,《过故人庄》描绘了恬静安逸的田园风光,《绝句》描绘了万物复苏的旖旎春光。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三首古诗。
在学生诵读时,教师提出要求:“请总结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和特色,确定这三首诗的抒情对象。”在了解具体要求后,学生发挥自主性,认真诵读这三首古诗。在诵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回想《山居秋暝》的内容,及其抒情对象、语言风格等。学生主动迁移已有认知,诵读《过故人庄》《绝句》,认真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画面,明确抒情对象和语言风格。
在建立自主认知后,学生毛遂自荐,踊跃作答。在作答时,有的学生提道:“这些诗人将美丽的自然风光融入诗句中,使诗句内容愈加地清新靓丽。然而,这清新靓丽的自然景象背后却是诗人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抨击。”基于此,教师总结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帮助学生强化认知。
如此一来,学生从一首古诗词延伸为多首古诗词,做到举一反三,增强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同时建构古诗词体系,便于增强古诗词领悟,主动学习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五、搭建评价支架,助推学习增效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促进作用,是学生增强古诗词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教师应搭建评价支架[6]。所谓的评价支架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评价量规、评价工具,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改进教师教学状况的工具。评价支架应贯穿古诗词教学始终。如此,教师可以精准地了解古诗词教学情况,发现、分析教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推动古诗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不断开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探究古诗词,增强古诗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应用支架式教学实施古诗词教学时,要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依据学生古诗词学习表现,搭建评价支架,助力学生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时,学生诵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教师搭建问题支架,驱动学生思考:“记忆里社林旁有一家茅店,诗人找到了吗?”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想象画面,确定问题答案,并踊跃作答。有的学生提道:“没有找到。”教师顺势追问:“为什么没有找到?”该学生联系诗句内容,认真作答:“可能是因为天太黑了,道路弯弯曲曲且树木茂盛,诗人无法辨认方向。”面对此回答,教师不做点评,而是鼓励其他学生联想、表达不同的看法。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到:“诗人正在寻找茅店时,突然听到一片蛙声,他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心情中,忘记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面对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教师表示赞赏,并和他们一起诵读,深入探寻问题答案。在学生深入探寻的过程中,教师继续追问并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搭建评价支架,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顺其自然地进行追问、赞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能够有效推动古诗词课堂持续增效。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支架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助力。在不同类型支架的助力下,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想象、诵读、思考、迁移,一步步地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获取古诗词学习方法,积累古诗词学习经验,锻炼古诗词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古诗词学习质量。鉴于此,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时,教师要将搭建支架作为重点,依据古诗词内容和教学需要,积极搭建影像支架、诵读支架、问题支架、范例支架、评价支架,助力学生体验多样的古诗词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柳永忠.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古诗词支架式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22(17):52-54.
[2]高玲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31):35-36.
[3]许露诗.小学中段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1.
[4]吴薇.支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0,30(3):81-84.
[5]杨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20.
[6]林舒青.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高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