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论文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论文

6

2024-05-18 14:56:23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对接“审美创造”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本任务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1]。

  摘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文章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手指》为例,对基于此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指出教师应运用“确定学习主题,体现实践性”“依托学习活动,凸显情境性”“实施学习评价,关注表现性”等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科内容、学生生活、言语实践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实践性,情境性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对接“审美创造”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本任务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1]。本文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文《手指》为例,探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实施。

  一、确定学习主题,体现实践性

  本单元从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此任务群在第三学段的学习任务包括: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走进广阔的文学艺术世界,学习品味作品语言、欣赏艺术形象,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积累多样的情感体验,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的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以系列化、结构化的实践活动开展的[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确立一个符合本课学习特点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主题。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作的一篇如漫画般的散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2课的内容。本单元围绕“风趣和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幽默背后的智慧。《手指》这篇课文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描写了五指的姿态、性格和长短,运用了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风趣幽默,立意内含丰富,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

  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学情,教师可确定本课学习主题:游丰子恺纪念馆;参加“我为五官代言,人人都是丰子恺”漫画解说大赛的活动。丰子恺先生是漫画家、文学家。用漫画家的眼光来看手指,并用漫画家的语言刻画五个手指的鲜明形象,是本篇散文特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追溯统编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对学生感受、品鉴语言能力的训练是有迹可寻的。五年级再次聚焦语言训练,是对学生感受语言、品鉴语言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学生之前所学的感受语言的方法,如朗读、想象、积累、联系生活实际等,都可以迁移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关于如何设计实践性的系列活动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第三学段要求,设计了参观“丰子恺纪念馆”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真切的交流体验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文创馆举办的“我为五官代言,人人都是丰子恺”漫话解说大赛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是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为后续所要开展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交流情境。

  二、依托学习活动,凸显情境性

  从真实语境中获得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记忆与迁移[3]。因此,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搭建一座桥梁,通过策划相关学习活动,让学生真实地去完成,将语文学习与文学阅读勾连起来,呈现真实的学习成果。课前,笔者通过视频介绍丰子恺,给学生布置真实的情境任务:在“丰子恺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研究会重新布置了丰子恺先生纪念馆,文创馆里正在举行“我为五官代言,人人都是丰子恺”漫画解说大赛,获奖同学的作品将有机会在文创馆里展出。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参观学习的形式游历笔者设计的漫画馆、文学馆和文创馆,认识和了解丰子恺并参加相关活动。通过一体化情境、一致性角色、连贯性任务,学生可以提高创意表达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依据上述情境任务,笔者设计了三个链状的学习任务(如图1)。

image.png

  任务一:观赏漫画,品味漫画特点。通过这一任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丰子恺的漫画馆,欣赏丰子恺的漫画并发现其特点:风趣幽默、充满想象、富有哲理、简单质朴等。学生以此初步体会丰子恺的作品风格。

  任务二:品读《手指》,解锁语言奥秘。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丰子恺文学馆,学习课文《手指》,围绕语文要素重点以第2自然段对大拇指描写为主要学习内容,使学生抓住拇指的特点,在学习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风趣,从而能掌握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和漫画式的表达方法。学生在习得方法后,尝试运用这种方法为大拇指代言,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实用的语言经验,并迁移和运用此方法学习第3~5自然段。

  任务三:创意五官,我为五官代言。这一任务指向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选择人的五官中的一个进行仿写。此处,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文创馆正在举行“我为五官代言,人人都是丰子恺”漫画解说大赛,让学生将阅读所得进行提炼。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丰子恺的漫画和文学作品中体会其风趣幽默的人生态度,欣赏丰子恺乐观豁达的生命智慧,这也契合单元导语中的“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能够让语文教学从知识能力向核心素养转移。

  先感受写法,再迁移表达,最后体悟人生智慧,每一个任务都指向最终的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创造。在整个情境任务推进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获得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新经验。

  第一,主任务贯穿,多感官体验。在教学中,教师用统领性的主任务贯穿全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细化学习任务,可以引领学生经历心动、脑动、手动、身动、情动等多感官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聚合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教学整体,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在本课教学中,笔者设置“我为五官代言,人人都是丰子恺”漫话解说大赛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要阅读文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不断升华对丰子恺漫画式的语言的理解。如此一来,课文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更成了完成情境任务的媒介。学生也会因为挑战性的情境任务而更有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二,跨学科任务,多渠道学习。学科融合需要发掘多种资源。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本课中,教师将美术绘画与语文课程巧妙融合。如在参观漫画馆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漫画,学生能够感受到漫画的风趣幽默,也能感受到图与文相映成趣。此外,在教学大拇指这一段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拇指外形的句子,让学生从“矮”“胖”“大”等关键词中感受到大拇指憨态可掬的特点并让学生动笔画一画丰子恺笔下的大拇指是什么样子的。基于此,学生能够发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夸张描写的方法就是漫画式的表达。文创馆里举行的“我为五官代言,人人都是丰子恺”漫画解说大赛,也将语文学习和美术学科进行了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第三,关注语言,多层次品读。《课程标准》对语言的学习有明确指向,即能发现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和段落,并尝试在自己的表达交流中运用。语言文字梳理是一种复杂的、有鲜明个性化特征的行为。丰子恺是“中国漫画之父”,“他的散文除具有散文的特点外,也渗入了画的元素,营造出了特有的‘画境’”[4]。《手指》一文处处流淌着趣言趣语,带有漫画的喜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圈画典型语句,品味语言之趣。例如,在品读关于大拇指性格的句子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作者连续列举了大拇指做的六件事。随后,教师请六名学生分别读大拇指做一件事,看谁读得最有趣。学生发现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语能够让语言变得幽默、犀利,有节奏感,列举的例子越多越能表现出大拇指任劳任怨的形象。自读、赛读以及多层次的品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思考和创造。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在生活中,大拇指还会做什么?”学生回答:“书页翘起来,叫它用力压着;护士打针时,叫它推注射器;妈妈的肩膀酸了,叫它轻轻揉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丰子恺漫画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语言学习内容的重点,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悟写,迁移表达,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提升文字表达能力[5]。在学习任务群的引领下,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学生通过读、思、品、注、画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深度学习,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表达能力,从而发展了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实施学习评价,关注表现性

  《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对评价做了这样的提示: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由此可见,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是重点。

  周文叶教授认为,好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要关注以下几点:任务基于真实情境或类似于真实情境;任务要能让学生证明其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任务要有挑战性,但不能过于复杂或简单;任务是公正且没有偏见的,适合所有学生;任务要与表现目标一致[6]。

  对此,教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引导学生及时反思、总结、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基于此,教师可设置如下评价标准(见表1):

image.png

  这样的评价标准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依据,同时强调了“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应注重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阅读与交流的能力[7]。

  四、结束语

  总之,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认为思考、探究、实践的过程是有意义的、有成就感的;可以引导学生从学习知识走向实际生活,从解答题目走向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创新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科内容、学生学习生活、言语实践的相互融合,真正发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俐,郭乐静.“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初探: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2(5):62-64.

  [3]朱广英.单元统整下,多重语境融合的真实学习活动[J].小学语文教学,2022(12):66-67.

  [4]陈斐.基于语用角度的文本解读策略:以《白鹅》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9):34-36.

  [5]崔峦.新形势下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不变”与“变”[J].小学语文教师,2023(7):18-21.

  [6]周文叶,董泽华.表现性评价质量框架的构建与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21(10):120-127.

  [7]梁昌辉.切于实用,有益于生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解读[J].语文建设,2022(10):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