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小学足球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2024-05-18 14:28:08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体育教学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作为小学体育的必修内容,足球是提升学生合作能力、竞技能力、身体素养的重要运动。因此,小学足球教学应将“学”“练”“赛”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练习、比赛和评价促进“学”的成果巩固和内化,切实提高学生足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体育教学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作为小学体育的必修内容,足球是提升学生合作能力、竞技能力、身体素养的重要运动。因此,小学足球教学应将“学”“练”“赛”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练习、比赛和评价促进“学”的成果巩固和内化,切实提高学生足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立足专项动作,坚持“学”的问题导向
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专项动作,找准足球教学的切入点,让足球教学方法适合小学生足球学习需求。同时,专项动作学习应以问题为导向,以达到教会、学透的目的。
小学生足球技能的发展建立在熟练掌握动作技术基础上。足球动作技术又表现出结构化特点,由若干个技术动作组合而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动作结构体系。教师应化繁为简,以专项动作作为“学”的切入点,在专项动作学习过程中推动足球学习走向深入。以“脚内侧踢球”教学为例。根据这一动作结构,教师可以将其进行专项分解,分解为:脚内侧踢定位球、脚内侧踢地滚球、脚内侧踢弧线球、脚内侧踢空中球、脚内侧踢反弹球、脚内侧向踢球腿同侧踢球、脚内侧向踢球腿异侧踢球等。对足球动作进行合理分解,有效降低了学生足球学习的难度,助力其集中力量突破专项动作技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更强,对专项动作的了解更加深刻,进而夯实了足球动作技术的根基。
在专项动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思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学生自主建构的机会。学生自主建构离不开教师引导,教师可以根据足球学习的基本动作技术设计问题。问题设计既要注重问题品质,又应注重问题的结构化设计,让问题引领学生学习逐步地走向深入。在“脚内侧踢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两个显著问题:踢球脚形掌握存在较大困难;学生踢球动作乏力,方向感不强。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这些问题以视频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反思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视频,学生再借助视频案例进行调整。
问题生成于学生学习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困难,为教师实施引导提供了依据。问题的呈现不是采用教师告知的方式,而是借助学习视频,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始终坚持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学”的中心地位,努力实现教师“教”和“学”的平衡,让足球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二、注重组合训练,关注“练”的趣味导向
足球学习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固化的过程。在学生完成专项动作学习基础上,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训练机会。训练应明确方向,注重组合训练,引领学生将单个动作进行有机的关联,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动作结构。
第一,从易到难,组合勾连。足球专项训练是对复杂的动作进行有机地分解,以便于降低学习难度,夯实足球学习基础。足球“练”的教学则是一个相反过程,需要对专项动作进行组合和勾连,从简单的专项动作训练转向复杂的动作结构训练。以“脚内侧踢球”一课为例。在学生完成七个基本动作学习基础上,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专项动作展示活动,接着给学生提供踢球的真实场景视频。学生观摩视频,了解不同动作在足球运动中的应用场景,探究七个基本动作的组合特点和组合规律,从而形成连贯的动作体系。专项动作的组合与勾连引领足球学习逐步转向足球应用实践,组合训练设计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助真实的场景视频给学生组合与勾连搭建支架,让学生从真实场景中自主探究,成为足球组合训练的主体。学生由于经历了自主组合和勾连的过程,对专项动作组合和勾连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产生组合训练的自我需求。
第二,趣字当先,形式多样。在组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学生主体地位,坚持趣味当先,打破足球传统重复性训练的做法,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激发学生足球训练热情,提高足球组合训练效率。以“脚内侧踢球”组合训练为例。教师根据组合训练需要将其分成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无球训练,学生采用“模仿秀”的形式开展训练。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段相关视频,学生在了解动作结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无球训练。通过无球训练,帮助学生强化动作结构化认知,形成完整的动作结构。第二个层级是定位训练,将球固定下来,学生再发出相应的动作。第二个层级训练采用练、说相结合的形式,学生一边训练,一边说出动作技术要领。第三个层级是传接球拟真训练。学生模拟真实的运动场景开展传接球训练,在真实场景中将动作进行组合。组合训练兼顾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重视组合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过程,逐步强化动作结构,深化学生足球认知。在训练形式上,将模仿秀、拟真训练相结合,逐步强化学生训练沉浸感。
三、挑战技术迁移,突出“赛”的实践导向
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专项比赛、综合比赛,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场景之下,激发学生不断挑战的愿望,在合作与对抗中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竞争和比赛中掌握和提高足球技术技能与技术经验。
第一,组织专项比赛,提升专项技能。专项比赛活动可激发学生专项动作训练积极性,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项动作,把握专项动作结构,以达到提升学生专项技能的目的。以“脚内侧踢地滚球”教学为例。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技术基础上,教师可围绕训练的重点“支撑脚的选位”展开比赛。比赛又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先进行组内比赛,推选出最佳选手参与组间比赛。组间比赛时,各个小组推选出选手和裁判一名。在选手比赛过程中,评委进行打分并进行相应的点评。在专项动作教学过程中引入比赛,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足球训练积极性。比赛又采用层级化设计的做法,赋予每一位学生参与比赛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比赛中认识自我、正视自我,不断地提升自我。小组间的比赛又采用评委点评的方式,促使学生对专项比赛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
第二,组织综合比赛,提升运动素养。综合比赛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运动场景,给学生运动技术迁移和融合提供机遇,实现学生足球运动素养的发展。在“脚内侧踢球”完成七个基本动作训练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足球运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小规模的短时赛。短时赛评价的维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脚内侧踢球动作技术的规范性、灵活性,二是该项动作和其他动作的配合,三是足球比赛成绩。综合性足球比赛既强化学生综合比赛中某一项技术动作的实际运用,又需要学生注意不同动作之间的配合,从而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教师还应基于学生足球技术迁移能力发展需要,给学生创造参与不同层级、不同规模比赛的机会,如组织班级间、校际足球比赛,引领学生逐步扩大比赛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或者观摩青少年足球比赛,丰富学生足球实践体验,扩大学生足球学习视野。
四、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
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教师在实施足球教学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评判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
1.展评结合,提高评价针对性
教师应将足球评价和展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评价建立在展示基础上,从而提高评价的针对性。“脚内侧踢球”在完成连贯动作教学基础上,学生以小组比赛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结合比赛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评委,对足球学习进行评价,从而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优化动作技术运用。
2.关注过程,提高评价完善度
足球教学评价应改变传统评价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做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足球运动结果,又关注学生运动品质发展。“脚内侧踢球”结合几个专项动作技术,既针对单项技术动作进行过程性评价,又基于综合性训练,围绕单项动作掌握情况、运动品质和技术融合等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结果评价的局限性,让评价更加完善。
3.主体多元,提高评价科学性
当前,足球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化现象,不利于提高足球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师应基于“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拓展评价主体,通过多主体评价提高足球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如引入学生评价,学生评价又可以细化为学生自评、互评。实施学生评价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给学生评价提供依据,确保学生评价的有效性。通过学生自评,促使学生对足球学习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优化足球学习。通过学生互评,发挥学生在足球学习中的伙伴优势,互相诊断,互相借鉴,共同提升。
五、结语
推进足球进校园是促进我国足球运动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足球应基于“学、练、赛”一体化,坚持体教融合,注重多样化评价,提高足球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
[2]南海艳.以“学、练、赛、评”丰富体育课堂内涵的路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3(6):1-4.
[3]晁恒.“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体育视野,2022(9):7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