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省农村社会治理现状论文

2024-05-18 13:59:55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针对具体的人地关系案例创设具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并通过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进入情境,最终让学生从感性层面认识“人”与“地”的关系,将自然发展与自身发展联系在一起,并从该角度自主探究、思考问题、形成观念。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析人地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本文提出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问题引导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总结,结合案例分析以促使学生辩证思考,结合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思想升华,整合教材文字图像以促进人地协调观形成,多样发展教学方法以丰富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对策,基于人地关系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情境教学,问题引导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地理课程应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人地协调观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地协调观强调,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分析人地关系问题,为学生未来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针对具体的人地关系案例创设具有感情色彩的情境,并通过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进入情境,最终让学生从感性层面认识“人”与“地”的关系,将自然发展与自身发展联系在一起,并从该角度自主探究、思考问题、形成观念。
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形成过程以及过境之后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在情境构建过程中,教师要配合知识讲解,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
以及这些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进而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前提下,正确认识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促使他们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这样的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并结合生活经验实现情感迁移,完成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此外,学生也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真切地感受到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从而深刻地体验人类社会发展对于自然的依存度,进一步思考“人”与“地”的关系。当然,教师在情境设计中也应当注意进行多方面的启发和引导,结合风力发电、建设雨水循环利用体系等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人在依靠自然的同时,也能发挥智慧来改造自然,进而让他们认识到“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切实提升思想的全面性。
二、注重问题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总结
问题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发展观念的关键要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目标,设计问题并利用问题驱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主动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逐渐打破思想上的狭隘与偏见,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以“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亚洲不同地区农民种植、收获水稻的情境,并结合不同的情境提出问题。例如,在展示亚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后,提出“结合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出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类型区内?为什么季风水田农业会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不同的季风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和水稻生长习性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学生通过回顾季风类型,可以讨论总结出水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而这些地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能够为水稻生长提供必要的水热资源。在展示了亚洲地形分布图后,提出“结合图例分析,说一说水稻分布区的地形怎么样?这些平原地区的土壤质量怎么样?”等问题。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可以得出如下答案:水稻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这些平原主要是由河流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所含有机质、矿物质丰富,土壤深厚肥沃,十分有利于水稻生长。在展示了亚洲人口分布图,提出“根据图例说一说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季风水田农业为什么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众多的人口除了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以外,还可以提供什么?”等问题。学生则可以根据教师的步步启发,从多个角度分析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构建思想观念的载体。学生在分析、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不仅理解自然为人类提供的丰富资源,而且理解人类为了在自然中生存所做出的努力,从而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三、结合案例分析,促使学生辩证思考
培养人地协调观强调的是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层面进行构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认知矛盾之中,在两难的困境中引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进而强化学生对于人地协调观的理解和认可。
例如,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为学生阐述亚马逊的开发计划:20世纪以前,亚马逊地区因丛林阻隔和湿热环境影响,一直未被开发,当地印第安人以渔猎和传统迁移农业为主。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巴西政府加快对西部疆土的开发,同时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对当地雨林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在亚马逊开发计划的影响下,东北部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等社会问题逐渐缓解,但雨林受损程度却日益加大。基于这一案例,教师围绕“开发与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面临的两难选择”这一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要求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收集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完成辩论后,进行总结与升华,引导学生从对方的观点中汲取有价值的部分,客观、辩证地看待“人”与“地”的观念,认识兼顾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四、结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升华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渗透人地协调观,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行动中,真切感受“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并及时予以点拨和指导,实现人地协调观的渗透。
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所在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情况,并分析交通堵塞造成的大气污染等问题。在活动中,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资料的收集,明确活动目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不同的道路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的道路不同路段的交通状况的差异,最后将调查结果在课堂上展示,并进行阐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的道路发生交通拥堵的次数较少,交通秩序较好;没有分道的道路极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现象,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拥堵几乎成为常态;在交通拥堵中,车速减慢、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自然也加剧了城市环境污染。”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实践体验,对如何引导交通有序发展提出建议,进一步思考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五、教材文字图像整合,促进人地协调观形成
教师借助教材内容与图像,能帮助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并将这些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触景生情,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高中地理教材编排具有一定的特点,人地协调观内容并不会完全集中在一个部分,需要师生不断总结与整合。教师要具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微调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帮助学生处理好人地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其中内涵。教师要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师通过探究教材文字与图片教学的联系,将人地协调观培养融入知识学习中,可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参考教材内容,将文字与图片整合一起,并借鉴教材案例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身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与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通过自然环境发生的连锁反应来掌握环境的变化特点与本质。“环境的变化往往对人类生存不适应”这一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人类也会影响自然环境,进而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六、教学方法多元发展,激活丰富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教学媒介。教师可以积极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并借助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等方式,引导学生高效率学习,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人地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洋流”教学时,教师采取问题情境教学法,在问题驱动与思考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促使其从内心深处思考人地关系。针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教学时,需要结合地图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种类的地图,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借助地图上的信息了解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在讲授洋流意义时,则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借助案例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最终有效培养其人地协调观素养。
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把握课程研究的核心主题,强调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指导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广.浅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育人地协调观素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6):54-56.
[2]秦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浅析[J].学周刊,2023(21):154-156.
[3]程英.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3(5):90-93.
[4]王兵,蘧茜.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探究—以指向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7):47-49.
[5]邱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31):93-94.
[6]李正苗.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