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3

2024-05-18 13:38:51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学习应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地理能力和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指通过教师的引领,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之全身心积极参与学习,能挑战学习主题并从中体验成功、获得自身发展的学习过程。

  摘要:深度学习是我国课堂教学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要促进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获得发展。文章从优化课堂导入模式、实验教学、生活情境教学和试题诊断等方面入手,促进高中生地理深度学习做了一些尝试,帮助学生从地理视角积极主动学习知识、深度思考生活现象。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学习应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并提高自身的地理能力和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指通过教师的引领,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之全身心积极参与学习,能挑战学习主题并从中体验成功、获得自身发展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过程,它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自觉主动掌握核心知识,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信和成就感,找到个人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核心素养内容融入地理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学习,掌握一名高中生应具备的地理方法和地理思想。

  一、优化课堂导入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深度学习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过去的应试教育,学生养成了被“喂养”习惯,满堂灌使课堂缺少活力。今天的课堂强调课堂主体是学生,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节新课的导入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新课导入有故事导入、复习导入、设问导入、视频导入等。采用何种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做到因材施教。有时,教材中安排的导入案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并不被学生接受。效果更好的导入方式是让学生主动寻找素材导入新课。具体做法如下:课前预习要针对新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进行预习,布置任务让他们寻找相关内容素材,题材不限,可以是小故事,可以是一段视频,也可以是一篇新闻报道。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小组合作完成。完成后,让课代表收集与教师沟通进行修改,上新课前通过电脑随机抽学生上台,展示他们自己找的素材来导入新课。

  选择恰当的导入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好习惯,学会寻找素材方法,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引导关注生活和时事,促进他们上课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学习。

image.png

  二、在实验中探索,培养地理实践力

  深度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不太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太过重视讲解地理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受到了一些制约。深度学习重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新课标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培养地理实践力。学科实践是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地理实验通过实践体现了它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高中地理涉及的一些地理现象较为抽象,理解有一定难度,实验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些地理现象。例如,关于“溯源侵蚀”这一部分,理论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但通过做实验能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学生不仅明白了溯源侵蚀的成因,还明白了河流不断变长的道理和瀑布为什么是成台阶不断后退的原因。做实验不能盲目,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实验前要筛选实验,合理分组分工,选择实验器材(要结合实际,最好来源于生活),对实验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营造良好实验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得出科学、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验后,让小组代表自主介绍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教师要从学生参与情况—实验思路—操作步骤—实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合作意识,让地理实验成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亮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的形成本就是一种实践过程,学生通过行动体验,产生感悟和创造,把书本理论知识与学生身心有机融为一体,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和品格。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强化问题意识

  深度学习离不开生活的支撑。地理教学要教给学生和生活有关的知识,唤醒学生去发现,去联想,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地理知识相互转化,将知识变成实践的营养元素。例如,在讲喀斯特地貌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联想“桂林山水甲天下”。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唤醒记忆,和将要学的流水溶蚀作用关联起来,引导他们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点、景观等,放他们熟悉的《哈利波特》中溶沟场景照片,体会不同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再激发学生探讨石芽、溶沟、洼地、峰林等的区别,引导学生养成发现生活中地理现象的习惯。实际生活与地理现象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地理兴趣,从简单起点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解读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循环过程。“遇到了一个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得愈多,则经验愈丰富。”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为科学探究和创造提供恒久动力。深度学习通过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问题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是“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具体行为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让学生思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易到难,探究问题,获得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

  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也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回答问题时,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各抒己见,给学生表现机会,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倡导学生自主质疑,不要得到自己想要的观点就停止。学生的失误,教师也要积极引导,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进而抓住最佳教学时机,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疑点积极引导学生找到突破口。

image.png

  四、诊断试题,推动素养提升

  深度学习体现了学生知识应用迁移能力。教师可从高考地理试题体现的思想挖掘今后教学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向。

  一是挖掘试题内涵,彰显“育人为本”。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43题提到凤堰古梯田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就是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景区的创新发展进行反思。2022年全国乙卷第36题提到以色列国家如何解决淡水资源紧缺问题,使学生了解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开辟人类发展的新道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中,对教与学的关系把握,对学生学习规律、教学组织等认真研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新旧知识的相互转化,将抽象概念和具体现象有机融合,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二是引导综合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37题以澳大利亚某场沙尘暴为例,突出了对基本知识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命题理念;2022年全国甲卷第1至第3题为中国制造企业的跨国经营设计了实际情景问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找到有利位置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从生产实践和学习探索中创设情景,使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教学做到提质增效。

  三是注重过程分析,提高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综合思考和过程意识培养。例如,2022年全国乙卷第7至第8题,给出黄河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和流量曲线图,考查学生对各种复杂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运用能力;2022年全国甲卷第7至第8题,考查湖滨地区地形演变的作用,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其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这些都警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知识。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见解,能学生平等展开讨论,善于倾听他们想法,并给予积极回应。同时,教师还要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实践中体验学习乐趣,形成深度思考,在实践中增强自信,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刘宇桦.深度学习视角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活动实践探究—以“热力环流”为例[J].地理教学,2022(8):27-29,51.

  [2]薛晨.深度学习导向的高中地理主题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35.

  [4]梁月华.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