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的现象分析与思考论文

2024-05-17 11:21:17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无 限潜能。教师是管理者,“管”能够使教育工作规范有 序,“理”旨在理出幼儿教育的重点和痛点。教师工作 的痛点,永远都是能否突破旧的教育理念,适应当下。 当今教师工作的痛点在于是否能真正理解并尊重幼儿 的主体地位,将教育舞台中心聚焦于幼儿,一切以幼 儿的终身发展为主旨,着眼幼儿长远的发展,为幼儿 人生奠基。基于“生活就是学习,一日生活即课程”这 一教学理念,教师应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让幼儿参 与生活常规的构建与实施,增强主人翁意识,体会规 则与自由的界限,实现从个体
摘 要: 幼儿园是幼儿踏入社会的第一站,幼儿在此被抹上人生第一笔色彩,因此幼儿园教育责任之大是不言而 喻的。幼儿园在管理过程中要基于幼儿终身长远的发展,立足为幼儿人生奠基的高度,从细微处入手,从幼儿认 知能力范围着眼,从日常生活中落实管理细则,在幼儿人生观形成的初期对幼儿进行不断的引领、纠偏、磨炼, 肩 负起教育的重任。基于以上教育理想,文章从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入手,研究现阶段幼儿园生活常规存在的问 题,探究幼儿自主制订生活常规应当遵循的原则,分析与思考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的有效策略,描述了实现幼儿 自主构建生活常规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深远价值。
关键词: 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无 限潜能。教师是管理者,“管”能够使教育工作规范有 序,“理”旨在理出幼儿教育的重点和痛点。教师工作 的痛点,永远都是能否突破旧的教育理念,适应当下。 当今教师工作的痛点在于是否能真正理解并尊重幼儿 的主体地位,将教育舞台中心聚焦于幼儿,一切以幼 儿的终身发展为主旨,着眼幼儿长远的发展,为幼儿 人生奠基。基于“生活就是学习,一日生活即课程”这 一教学理念,教师应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让幼儿参 与生活常规的构建与实施,增强主人翁意识,体会规 则与自由的界限,实现从个体到集体的角色转换,从 而提升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让幼儿的生活更 有序,促进幼儿成长 [1]。
一、现阶段幼儿园生活常规存在的问题
(一)常规的制定源于教师的既定想法,幼儿受限感强
现阶段,幼儿园生活常规通常是由教师基于自己 的经验和想法制定的,是教师团队或个人长期实践的 成果。每到开学之际,教师沿用常规,幼儿遵循常规,形 成了“教师定规,幼儿循规”的模式。这些现成的生 活规则可能在过去产生了好的效果,但毕竟只是教师 单方面的行为;如果幼儿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也能参与 其中,就可以把生活规则由外化的约束内化为我要遵循的自觉,唤醒幼儿的规则意识。现行的“教师定规, 幼儿循规”的模式,严重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剥 夺了幼儿形成自主意识的机会。
(二)常规的实施缺乏趣味性,幼儿受制感强
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必然要习得常规。但是在常 规的制定过程中幼儿缺位,导致常规制约了幼儿的天 性。在落实常规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成人的姿态居 高临下,对幼儿缺乏同理心,忽视幼儿的认知能力,甚 至忽略幼儿个体的认知差异,一味要求其遵循认知外 的常规,导致幼儿手足无措,在无形的常规前倍感焦 虑,受制感强。因此, 落实生活常规要注重趣味性,注 重正向激励,反复训练,将生活常规化解为幼儿认知 范围内的具象之物,化繁为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使幼儿在成功体验中建设常规,赋予幼儿幸福感 [2]。
(三)常规的目标仅立足教师的管理,幼儿受阻感强
不少幼儿教师将“常规目标”错误定位于方便管 理学生,“保证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保证幼儿在 园的安全”,目标先行。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教师 让幼儿统一去如厕、喝水、排队、搬椅子、洗手、共 进午餐。这些统一行动以效率优先,也能够最大限度 地保证幼儿在园安全。但是, 这些规则是教师行为,幼 儿不明就里,只是单纯服从教师指令。当幼儿还在专注于上一个情景时,突然被要求中止,其思维和情绪 会产生断层,这对幼儿专注力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 常规忽视了幼儿个体的感受,使幼儿的正当需求得不 到重视和满足,因此幼儿会对自我合理需求产生怀疑 和否认,最终对生活常规反感。因此,幼儿自主制订 常规十分有必要。在自主制订的过程中,幼儿能够理 解自由与效率的关系,逐渐消除受阻感。
二、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的有效策略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学习和发展 是幼儿的显著特点。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的过程是 动态的过程。在自主构建的过程中,幼儿的体验会得 到不断丰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将 主动权、自主权还给幼儿。幼儿在教师润物无声的沉 浸式教育中自主制订生活常规,主动遵守常规、完善 常规,能够获得良好的身心发展 [3]。
(一)失控状态引发幼儿焦虑,呼唤规则
小班幼儿刚入园,会因与父母的分离、环境的改 变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部分幼儿哭闹不止,班级混 乱无序,处在失控状态。如何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 的生活,了解幼儿园的要求,消除焦虑不安的情绪,使 班级活动走向正轨呢?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故事、游戏、 儿歌、视频等方式,用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幼儿感知规 则的存在。如幼儿可边洗手边念儿歌“搓手心、搓手 背,交叉手指搓一搓,冲冲水、抖抖手,亲亲我的小 毛巾”,让幼儿知道边念边洗不会遗漏步骤,能把手洗 得更干净,从而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这样的儿歌可 以让幼儿感受到了规则的意义:洗手很重要,洗手有 方法,边念边洗更有趣。幼儿亲自参与、观察体验, 感 知班级从混乱无序到有序规范的过程,从而能够在宽 松、自由的氛围中建立规则意识,理解规则意义并认 可规则,自发地呼唤规则的建立。
(二)对比观察赢得幼儿认可,初订规则
幼儿通过对比和观察的经验,能够体验到有序活 动的重要性,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从而学习自主制 订规则。规则由教师制订转变为由幼儿参与制订,有 助于激发幼儿对规则自发、主动遵守的积极性,教师 可以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幼儿通过小组 讨论、集中梳理、表决汇总的形式, 初订规则雏形,经 过商榷最终形成共同制订的规则。例如, 自主早点出 现了排队、倒牛奶、夹子摆放、餐前和餐后混乱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开展了小组讨论:如何减少排队 等待时间?夹子摆在哪里更好?餐前、餐后出现混乱 怎么办?再集中分享讨论结果,各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表决汇总,初定认可规则:排队不能超 过 7 个人,前面贴一条横线;夹子设计标志贴在桌面 上;值日生负责桌面的清理工作,帮助督促和提醒; 餐前和餐后幼儿可以选择区域游戏或者桌面游戏,避 免吃点心拥挤的问题。让幼儿参与规则制订,能激发 幼儿规则意识,促进规则内化,使幼儿主动遵守规则。
(三)共同协商放手幼儿自立,调整规则
在生活常规的实施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新问题、 新矛盾,比如幼儿对某项规定不理解或不遵守、规定 本身存在漏洞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及时与幼 儿进行沟通,共同协商,积极引导幼儿朝着独立解决 问题的方向努力,发现不合理的常规,及时进行调整 和改进。例如,班级出现午餐吵闹、桌面脏乱、干扰 他人、餐后乱跑等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拍照和录视频 等方式记录下来,在晨间活动、安全谈话等环节,与 幼儿共同讨论规则的适宜性,帮助幼儿梳理制订新规 则。通过讨论,幼儿提出在教室柜子边贴上禁止奔跑 图标,地面贴上红线规范餐后的活动范围。幼儿在不 断地发现—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次次改进旧 规则,设计新标志,创造新图案,不断调整完善了新 常规,加强了自身常规意识,让遵守常规成了幼儿的内在需要。
(四)趣味体验引导幼儿乐行,完善规则
随着生活常规的执行,幼儿越来越深入地体会到 遵守常规带给自己与他人的便利,明确自己的行为规 范对班级活动和自身的影响,从而逐渐认同常规,享 受常规,将遵守常规内化为自己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但有的常规幼儿坚持不久后又会出现新的情况。例 如,在接水过程中,幼儿喜欢挤来挤去,后面的幼儿 容易碰到前面端水的幼儿,导致水洒的满地都是。对 此,教师让幼儿讨论解决办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幼 儿自己设计了一双小小脚印的图案贴在饮水机前面, 幼儿与幼儿之间能够互相提醒要保持距离,不要碰撞。 另外,他们在饮水机旁贴上小水滴的图案,喝多少接 多少,不浪费水。在完善常规的过程中,幼儿能体会 到快乐,从而逐渐实现自主构建生活常规的目标。
三、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的意义
(一)参与管理,树立主人翁责任意识
幼儿参与生活常规的管理,有效跟踪、督促生活 常规的落实,能提高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幼儿集 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让幼儿真正成为管理生活常规的 小主人。值日是幼儿最常见的参与班级管理的形式, 一周轮换一次,循环往复。上了大班,幼儿觉得自己更能干了:地扫得更干净了,桌子整理得更整洁了,但 是还存在困惑:不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工作?有些值 日生认真工作,有些在值日时去玩玩具……针对这些 挑战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认为要设计一 个“值日生工作评价表”,包括值日时间、值日内容、 继续加油等栏目。有了“值日生工作评价表”,幼儿分 工明确了,做事有序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幼儿的 个人表现也设计了具体评价表,如谁做了什么好事,为 谁点赞,理由是什么等内容,让其他幼儿进行客观评 价,并设置多种级别的奖励贴纸,给予不同能力的幼 儿不同的鼓励,使他们明确下次要努力的方向。基于 评价机制,设置“今天我管家”“我的工作我做主”“我 是班级小主人”等责任安排表,这对班级生活常规的 管理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参与自主管理的 实施,激发了班级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 个班级融为一体,真正让幼儿成了班级的主人。
(二)体验规则,感知自由与约束界限
蒙台梭利说:“让孩子从他律变成自律,这样才是 我们教育真正的宗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秩序 感和道德约束,我们的社会就会更文明,更和谐。”我 们把制订生活规则的主导权让位给幼儿,规则就不再 是生硬的约束,而是成为自由的保障,幼儿在自由、 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能够提高其自律能力。幼儿自主 制定规则,能够理解有些时候需要耐心等待,如在喝水、 取餐、洗手、午睡前等环节的排队中, 不急躁不推搡, 实现规则约束下的和谐相处,实现有约束的自由;当 然在落实规则中要避免过多的统一和高控,如统一吃 点心、统一喝水、进餐不能说话、一起如厕等,在此 基础上增加一些柔性的手法,如用固定的音乐、铃声 来作为不同活动的信号;还可以通过分组分工让每个 幼儿都有事情做,不会由于等待时间太久而出现混乱。 因此,在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的过程中,教师要以 幼儿为本,把幼儿的发展摆在首位,通过协商讨论、 自主制订、修改完善等有效策略,让幼儿把控好规则 的约束和自由的界限,这样才能使幼儿将常规视为自 身的需要,从他律过渡到自律。
(三)角色转换,促社会能力主动发展
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 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 要影响 [4]。幼儿在自主构建生活常规和参与班级管理 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沟通,有时还需要 共同去解决问题。当出现新矛盾、新问题时,幼儿需 要重新交流、协商讨论,提出审议和修改意见,重新设计、制订新规则,对原有的方案进行增补,在充分 参与常规的制订、修改、完善、推进的过程中,分享 交流、集思广益、集中梳理、表决通过、表征呈现, 这 能促进幼儿交往、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助 于培养幼儿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幼儿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在履行生活常规的过程中,幼儿之间互相 督促提醒,自我规范并监督他人,社会交往频率增多, 能够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与规则意识,强化其社会适 应能力,完成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转换,促进其社 会能力的主动发展 [5]。
四、结束语
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参与班级常规的自主管 理,能够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拥有主人翁意 识;幼儿自主构建生活常规,能够促进自身理性思维 的萌芽,体会遵守常规带给自己与他人的便利,体会 自由与约束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本文对现阶段 幼儿园生活常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制订生活 常规应遵循的原则及自主构建生活常规的有效策略和 意义进行了思考,旨在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 幼儿顺利适应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 儿终身发展做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 唐亚男.幼儿园小班生活常规教育研究:以德州市两 所幼儿园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2] 任秋红.加强生活常规管理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J] . 知识文库,2020(1):104.
[3] 杨红梅.善于利用班级环境,培养幼儿生活常规[J] . 好家长,2017(53):46.
[4] 莫源秋,韦凌云,刘辑建.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5] 张璐.建立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的分析与对策:以某幼 儿园小×班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2): 238-240.
